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容易被人们忽悠的齐宣王与典故滥竽充数

历史上容易被人们忽悠的齐宣王与典故滥竽充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933 更新时间:2024/1/5 1:55:24

导读:齐宣王是田姓齐国的第四代君主,他继承了父亲齐威王给他留下的家底,早期任用田忌孙膑,救赵国,援韩国,将不可一世的魏国打得一蹶不振,也曾经风光了那么一阵子。然而,这个齐宣王却是个容易被人忽悠的主儿,那个“滥竽充数”的成语,就是出在他身上。齐宣王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竽(也叫笙)这种乐器演奏的音乐,还要组织三百人的一个大型乐队一起演奏。这样一来,有的人就来钻他的空子,自荐要进入他的乐队为其吹竽,大概齐宣王给的待遇很丰厚吧!这个投机取巧的人姓南郭,是个处士,就是可以当官想当官还没有当官的人。齐宣王呐,不但不加以考察,稀里糊涂地把这人收了进来,还很高兴。齐宣王是把这些人养起来的,大概里面不止南郭先生一个。这事在齐宣王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暴露。等到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当了国王,喜欢音乐的方式和他有所区别,这事情才被发现。齐湣王喜欢独奏的音乐,他要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先生知道自己再也混不下去,跑了!

仅仅是因为音乐,被人糊弄一下子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儿,无非是浪费一点钱粮而已。但是,这件事情充分反映了齐宣王的行事风格,不愿意细查,容易被人忽悠,因而反映在国家大事上也是如此。齐宣王时代,是纵横家大显身手、风光无限的时代,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苏秦张仪,这两个人都来忽悠过齐宣王,还都取得了成功。

苏秦首倡合纵,就是南北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他为了赵国的利益来游说齐宣王,说: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就是平常说的四边都有要塞的国家。齐国地土广大,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军队训练有素,能打硬仗。即便是发生战争,也没有敌军能够越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齐国的首都临淄繁华富裕,人口稠密,如果谁敢来侵犯齐国,不用说是常规军队,就是临时动员,仅仅临淄城里也可以马上组织起来一支二十几万的军队!凭借着大王您的贤明和齐国的强大,天下的诸侯没有谁敢于和齐国对抗。可是,没成想如今齐国竟然也西去侍奉秦国,我实在为大王感到羞耻!齐国和韩国、魏国不同,这两个国家和秦国接壤,一旦打仗,很快就能决出胜负。如果韩、魏打胜了,也是损兵折将,没有人保卫边境;打败了,直接的结果就是亡国,这就是韩魏两国不敢轻易和秦国打仗的原因。齐国没有这些顾虑。秦国要进犯齐国,必然要经过遥远艰险的路,还要顾虑身后的韩、魏两国,秦国不能进攻齐国,是很明显的事实。希望大王充分认识自己的强大实力。

齐宣王听了觉得很对,说:寡人不太聪明,还是你说得对,我现在把整个国家交给你来指挥。齐国当时的确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谁也不敢轻视,秦国当然非常地清楚这一点,于是派了张仪前来游说。

张仪见了齐宣王说:天下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朝野上下以及大臣的家族也是富裕强大,这一点也是没有那个国家能够比得上。可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是只看到小利益空谈理论,并不能为齐国的长治久安做打算。他们一定会说,齐国西有赵国、南有韩国、魏国,地广人多,兵强马壮,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对齐国无可奈何。大王只接受了他们的游说,却没有考虑到这些话是否实在。现在赵国和秦国,就好比齐国与鲁国。秦国和赵国交战,打了四次战争,都取胜了。但是,四次战争以后,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大军,现在只剩下首都邯郸了。打了胜仗却残破了国家,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现如今秦国和楚国互相通婚,韩魏赵都割地给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魏从南面进攻,调动赵国从北边进攻,这样一来,临淄和即墨很可能就会被占领。到了那个时候,齐国再想臣事秦国,还来得及吗?

齐宣王说:齐国地处偏僻,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兴旺社稷的长远计划。幸好有你这样高明之人前来指教,我愿意以国家社稷来侍奉秦国。同时还献给了秦国出产鱼盐之地三百里。田姓齐国在齐宣王的父亲田因齐(齐威王)时代,伐魏救赵存韩,开疆拓土,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并开始称王以号令天下,被谥号为“威”。他的儿子开始的时候伐燕、灭宋,同样威震天下,秦国不得不和齐国相约共同称帝。只有夹在中间的这个宣王田辟疆没有大的作为。虽然说,天下大势最终要走向统一,而这个能够统一全国的国家只能是秦国,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君主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比如说那个楚国,直到陈胜起义,人们还在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为什么?人们赞赏楚国的所作所为,根本看不起齐国这样的不战而降的行为。

回到齐宣王时候,苏秦说的很对,但他不是齐国的臣子,也不是到齐国来谋差事求发展的人,就因为他说的话正确就把国柄交给他吗?或者说,合纵成功了,一个国家就可以在同盟关系中放弃自己独立的自主权吗?张仪虽然稍后于苏秦,但这时候齐国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吗?从张仪的话语当中,显然没有。张仪说的话对不对呢?可以说是有对有不对。对的是韩赵魏这三个被称为“三晋”的国家都受到了秦国的欺凌,有的割地给秦国,有的土地被秦国侵占,国力变得越来越弱。不对的是,既然连张仪都认为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韩赵魏三国会听从秦国驱使来讨伐齐国吗?即便真是这样,南面的楚国就不能牵制韩魏,北面的燕国就不能牵制赵国吗?强大的齐国如果能够认清自身的优势所在,看清天下形势,采取正确的外交手段,是完全可以和秦国抗衡的。但是这个齐宣王毫无主见,谁来忽悠他他就听谁的,使齐国丧失了借机崛起的好时机。到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执政时,又反过来一味呈强,穷兵黩武,恨不得一口吞并天下,终于被六国联军打败。齐国最终真正成为一个偏安一隅的国家,到秦国扫平六国时,兵不血刃就占有了齐国。齐国没做抵抗就投降了秦国,这在当时来说可能是避免了伤亡,加快了全国的统一,但作为对于后人的示教育,有的只是反面意义。

标签: 历史齐宣王滥竽充数典故

更多文章

  •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谁忽悠了齐宣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滥竽充数,主人公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滥竽充数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我还是先讲讲故事再讲讲到底是谁在滥竽充数。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

  • 韩非子之死:他的死与秦始皇 李斯 姚贾的关联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王,韩非,李斯,

    公元前二三四年,秦攻韩。从长时段的历史看,这场局部战争只是数百年来大秦的统一意志伸张过程的一个微细的环节,并无特别之处。然而,由于它的特殊指向,使得它与思想史的进程紧密地关联起来。《史记·韩非传》云:“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 韩非子因何被杀:李斯的嫉妒亦或是秦王的多疑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非,李斯,秦始皇,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后期重要的思想家,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

  • 揭秘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神秘宰相:韩非子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李斯,秦国

    在大家的印象中,李斯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臣,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是秦国宰相。可实际上统一六国时期的宰相在史书中是一片空白,李斯是在嬴政去世后,才由廷尉变为宰相,廷尉:秦朝专门管理司法的部门,既然李斯曾立有那么大的功劳,为什么只是小小的九卿之一?秦始皇一直对人才是非常重视的,秦国也一向以赏罚

  • 荀子为何能预测李斯能够位极人臣而又不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荀子,李斯,秦朝

    秦朝宰相李斯是一代权术大师,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提供了极大的智慧支持。尽管李斯陷害韩非死在监狱,但是他后来被赵高陷害而死的狱中。而他一生位极人臣,而又不的善终,其实早被他的老师荀子所预测。李斯一开始是一名小吏。衣食温饱没有大问题,但是他感悟了仓鼠厕鼠的区别在于平台。一个人的成功也在于他的平台。所以断然辞

  • 著名思想家荀子简介:一个崇尚法治的儒家学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荀子,儒家,法治,

    中国古代的历史,自秦朝以来,基本就是儒家的发展史。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政策的实施,儒家开始正式作为封建帝国的官方哲学而流传于世。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提倡人治,靠圣哲、贤人的力量感化众生,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可就是这样一个提倡人治的学派,竟然诞生出一个提倡法治的儒学宗师,他的思想学

  • 中国古代怎么搞环保?荀子最早提环保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环保

    雾霾、沙尘……两会期间,环境保护绝对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其实,环保是中国古人一直很重视的问题,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局)”便诞生于中国,那么古人是怎么搞环保的?世界上最早的 “环保治国”理念在古代早期,保护环境被提到政治高度。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荀子》一书中

  • 韩国位列战国七雄之列:最大功臣相国申不害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申不害,韩国,七雄

    申不害,亦称申子,战国时期郑国京县(今河南荥阳,属郑州)人,约公元前385--公元前337,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术”著称于世。韩灭郑后,他被韩昭侯起用为相,进行改革。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富兵强。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郑(今河南新郑,属郑州)。其著作

  • 申不害是谁?申不害人物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申不害,周朝

    申不害生平简介相韩之前申不害原是郑国京邑(今郑州荥阳东南京襄城)人,曾为郑国小吏,公元前375年(韩哀侯二年),韩国灭掉郑国,遂成为韩人,并做了韩国的低级官员。公元前354年(韩昭侯四年),素与韩有隙的魏国出兵伐韩,包围宅阳(今郑州市北)。面对重兵压境的严重局面,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危急关头,申

  • 战国时期申不害是怎么死的?申不害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申不害,战国

    申不害是怎么死的?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申不害在韩国实行变法,但最终变法失败,申不害也落个战死的下场。历史上的申不害又是怎么死的呢?申不害(前420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为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