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国位列战国七雄之列:最大功臣相国申不害

韩国位列战国七雄之列:最大功臣相国申不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214 更新时间:2023/12/19 6:16:33

申不害,亦称申子,战国时期郑国京县(今河南荥阳,属郑州)人,约公元前385--公元前337,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术”著称于世。韩灭郑后,他被韩昭侯起用为相,进行改革。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富兵强。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郑(今河南新郑,属郑州)。其著作《申子》,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别人引用的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只有《群书治要》卷三六所引《大体篇》。

郑国灭国之时,申不害年岁约在20~30岁之间。作为一个亡国之贱臣,申不害可能杂学诸说。因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慎到的学术理论中都有“术”的成份。有人根据申不害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迹,认为他是由道入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把他的思想仅归为道法两家。

申不害相韩时,韩国已处弱势。韩昭侯即位不久,颇具雄心,任用贱臣申不害即为一例,申不害才华得有用武之地。

申不害学术思想及变法

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的影响,但他的直接来源是老子还是慎到,不得而知。但他的哲学思想与慎到有极相似之处,他们都遵循老子的大统一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申不害认为,自然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认为宇宙间的本质是“静”,其运动规律是“常”。他要求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则,以“因”为方法,“因”指“因循”,“随顺”。“贵因”指“随事而定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申不害把这些原则用于人事,构成他的社会哲学思想。“无为”主张的渊源即《老子》的“绝圣弃智”,申不害的“无为”,要求的是君主去除个人作为的“无为”,以便听取臣下的意见。但是,申不害仅仅把这种“静因无为”的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为了完善这种方法,他进一步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决不是指君主无所作为,只是君主决策前的一种姿态。在关键时刻,申子要求君主独揽一切,决断一切。申不害的哲学思想,是君主哲学,是政治哲学。这种哲学由道家的“天道无为”演化发展来,是他的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

申不害主“术”,但他所说的“术”,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而“法”又是用来巩固君主统治权的。因此他并不是不讲“法”与“势”的。

关于君主的权势,申不害认识得很清楚。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情形下,君主专制是最能集中全国力量的政权形式,也是争霸和自卫的最佳组织形式。他说:“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令是权力的表现,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势”能。“权势”是君主的本钱。

申不害提出“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秤轻重。”为了说明“法”,他提出“正名责实”的理论。“正名”主张,首先由孔子提出。申不害吸收了这个主张,是名分等级,不得错乱。与孔子“正名”不同之处在于包括责任、分工的内涵。申子“正名”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主处其大,臣处其细”的大原则,而且把这个原则具体化,即把名分按实际情况规定下来,然后进行任命,听取意见,检查监督。

申不害的“名”,主要是政治概念,他的“名”是法的等值概念,是为人君制定的工具。所谓实,也就是君主给臣下规定的责任和职权,是臣下遵从君主的规范。申不害本来是劝戒君主发号施令要慎之又慎的,但其效果是加强了君主的个人专制。申不害找不到如何提高君主权威,而又能制约君主的方法,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什么是“术”?申不害没有明确规定。“术”是君主的专有物,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法”是公开的,是臣民的行动准则,而术却是隐藏在君主心中,专门对付大臣的。申不害说,“君如身,臣如手”,既然如此,君主仍要对付大臣是由复杂的社会斗争所决定的。春秋战国时,臣下弑君,酿成习气。现实告诉申不害,人君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民众或敌国;而是来自大臣。所以他一再告诫君主,对君臣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相信所有的大臣。

申不害认为,君主有了势,定了法,其地位还不是稳固的,必须有两面之术,不然势与法就会变得威严而不受用,刻板而不通达。如果以术来联通势与法,就如虎添翼,无论动静,都会使臣下慑服。他的术分两类,一类是控制术,像前面提到的“正名责实”,就是讲规定职责,考校监督的。还有如君主以静治动的,无为而治的,这些属于领导管理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类是搞阴谋,耍手腕,弄权术。

玩弄权术,当然不是自申不害开始,但他是第一个在理论上的系统研究者,这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很受历代统治者的喜爱。但从本质上说,无补于稳固政权。因为既然有驭臣之术,必有欺君之方,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

申不害研究术,有正面的领导控制方法,也有阴谋诡计,我们现在不能说他是否道德,但可以说,他的思想和研究是可以迪后人的。

标签: 申不害韩国七雄

更多文章

  • 申不害是谁?申不害人物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申不害,周朝

    申不害生平简介相韩之前申不害原是郑国京邑(今郑州荥阳东南京襄城)人,曾为郑国小吏,公元前375年(韩哀侯二年),韩国灭掉郑国,遂成为韩人,并做了韩国的低级官员。公元前354年(韩昭侯四年),素与韩有隙的魏国出兵伐韩,包围宅阳(今郑州市北)。面对重兵压境的严重局面,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危急关头,申

  • 战国时期申不害是怎么死的?申不害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申不害,战国

    申不害是怎么死的?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申不害在韩国实行变法,但最终变法失败,申不害也落个战死的下场。历史上的申不害又是怎么死的呢?申不害(前420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为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术’派

  • 仲由简介:春秋时期孝子,是二十四孝中的“百里负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仲由,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仲由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省

  • 齐宣王为什么娶丑女钟无艳?钟无艳究竟有多丑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钟无艳,齐宣王,齐国,春秋战国

    自古以来人们都追求美好的事物,因为美的事物带给人美感,给人愉悦,而天下阅尽美色、美景之人,自然是一国之君了。史书上有记载的后妃们,大多都是名门出身,而且都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就算没有厚实的家底作支撑,至少也要有倾人城的姿色。偏偏历史上就有一个例外,战国时期齐宣王的王后钟离春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齐

  • 钟无艳好看吗?钟无艳是怎样获得齐宣王青睐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钟无艳,齐宣王,齐国,春秋战国

    有一部叫《钟无艳》的喜剧,里面钟无艳有一句台词:“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听起来既哀怨又凄凉,而这句话讲的就是夏迎春和钟无艳两个女人,前一个其丑无比但是却有才华,后一个倾城倾国却没智慧。于是,齐宣王一旦有事,就会找钟无艳帮忙,而没事的时候,则去找夏迎春寻欢作乐,把钟无艳抛到了一边。“有事钟无艳,无

  • 齐宣王为何要娶四十多岁的丑女王后?钟无艳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丑女,齐宣王,战国

    战国时齐宣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齐国得以大治。他的这一做法还造成了一个破天荒的结果:将一个丑女迎入后宫做了王后,此丑女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无盐女钟离春。要知道,在京剧舞台上,钟离春是以半旦半净(就是花脸)的形象出现的,其丑可想而知。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即丑娘娘。齐宣王之妻,中国古代四大丑女,

  • 子产不毁乡校的启示:最早提出了社会舆论监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子产,舆论监督,郑国,

    作为改革家的子产对中国历史独特的贡献,就是他以罕见的魄力和胸怀,支持社会舆论监督,不干涉社会舆论对朝廷的批评。在野蛮残暴的春秋时期,仅此一例,千古流芳。郑国人有个习惯,父老乡亲们常常到乡镇里的学校扎堆聊天,议论国家大事,就像北京“的哥”开出租车喜欢和乘客议论国家大事一样。北京“的哥”是在小车里议论,

  • 子产改革:改革军赋制度 增加税收 复兴了郑国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子产,改革,郑国,

    子产知道,因循守旧的郑国,如果不经一番革新,万难应付危局。在改革中,子产不回避争议,不压制争议,也不怕争议。他认为改革就是要迎着争议往前走。比如他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以增强郑国自卫能力,就遭到一些人的咒骂。有人说:“子产的老爹就死在路上,他又要做蝎子尾巴了!”子产还主持全国农业普查,整

  • 子产铸刑鼎:历史上第一次将法律面向民众公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子产,铸刑鼎,法律,

    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举措。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说,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隐蔽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

  • 曾子换席讲的是什么?孔子为何选曾子接自己的衣钵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颜回,孔子,孟子,曾子

    曾子师孔子的学生之一,入学时间并不长,资历不是最老的,才学是中上等。但是孔子死的时候没有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亲孙子子思,而是将门下包括子思全部托付给了年轻的曾子,这是为什么呢?颜回毫无疑问是孔子的接班人,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在论政篇章里面提到,颜回的悟性非常高,而且人又公正谦虚,对长者恭敬;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