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永王李璘:李隆基第十六子,造反后对当时有多大的影响?

永王李璘:李隆基第十六子,造反后对当时有多大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34 更新时间:2024/1/7 20:31:25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永王李璘的故事。

说到安史之乱的起因,我认为这是由于唐玄宗年老敏感所导致,可他并没有得什么老年痴呆症。关于这一点,在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前后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栈恋权术的政客,唐玄宗却对太子李亨的背叛行为保持了极大克制,甚至表现出了大度(直接送给太子李亨两千兵马)。

面对此情此景,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唐玄宗已经认输,开始想方设法讨好李亨,为自己谋后路了。

这话对一半:唐玄宗的确开始谋后路了,但他并没有认输,只是在身处绝境的情况下积极想着翻盘的办法。

在唐玄宗看来,如果自己能够巧妙布局,还可以继续维持主导地位,所以当唐玄宗抵达成都之后,立刻颁布了一系列人事调动命令。

第一、太子李亨坐镇朔方,负责北方沦陷区的军事指挥;

第二、永王李璘坐镇江陵,负责长江中游的军事指挥;

第三、盛王李琦节制广陵,负责长江下游的军事指挥;

第四、丰王李珙节制武威,负责西北地区的军事指挥。

丁卯,上皇制:“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盛王琦充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都使……丰王珙充武威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都使……时琦、珙皆不出合,惟璘赴镇。

从权力博弈的角度来看,这个布局非常巧妙:它最大限度地弱化了太子李亨背叛唐玄宗北上灵武的消极影响,取而代之的是唐玄宗主动授意,四个儿子可以各管一方。

唐玄宗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很简单:他要节制太子李亨。

在这个布局中,太子、丰王、永王和盛王的地位都是对等的,李亨并没有节制三位兄弟的权力。

对于唐玄宗的这种招数,太子李亨怎么看呢?自然是要多厌恶有多厌恶。关于这一点没有直接证据,但有个旁证。

后来太子李亨称帝,曾一度非常信任一位名叫房琯的官员,但有人对太子李亨说,当初四位皇子各管一方的战略布置就出自房琯之手。房琯之所以这样做,显然是因为他忠于太上皇(唐玄宗),而不是忠于您!于是,太子李亨开始讨厌房琯这个人。

进明曰:“管昨于南朝为圣皇制置天下,乃以永王为江南节度,颍王为剑南节度,盛王为淮南节度,制云‘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诸王分守重镇’。且太子出为抚军,入曰监国,管乃以枝庶悉领大籓,皇储反居边鄙,此虽于圣皇似忠,于陛下非忠也。”上由是恶管。

言归正传,当唐玄宗用这种方式节制太子李亨的时候,谏议大夫高适就对他说:您千万不要这样玩,否则我们大唐很容易被您玩得四分五裂的!

结果呢?唐玄宗自然是不搭理高适。

上皇命诸子分总天下节制,谏议大夫高适谏,以为不可;上皇不听。

高适的话有没有道理呢?显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唐玄宗又开始搞他那一套权力制衡的把戏。君不见安禄山被他这套手段逼得造反,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也因为类似的原因没落得好下场。

可如果从唐玄宗的角度来看,他此时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缓解太子李亨逐渐架空自己的趋势,才有机会逐渐夺回主动权。

尽管这招还算精妙,但唐玄宗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太子李亨没有和他喂招,而是直接以力破巧:他称帝了,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

唐肃宗上位后,河西军区和安西军区立刻派军队为他助威,这本身就意味着唐肃宗已经握住了强大的枪杆子。

上命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将兵五千赴行在……嗣业大惭,即白宰如数发兵,以秀实自副,将之诣行在。

上又征兵于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发精兵七千人,励以忠义而遣之。

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前方军情紧急的情况下,依然亲率军事主力赶赴灵武给唐肃宗助威,更意味着西北军区的军方大佬完全站在了唐肃宗一边。

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时朝廷草昧,众单寡,军容缺然,及是国威大振。

有了这个基础,其他军区自然不敢再跟唐肃宗扎刺,唐肃宗才可以从容称帝。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唐玄宗试图用“四子分制”的方式节制太子李亨的计划彻底破产。因为太子李亨变成了皇帝,从法理上就该凌驾于其它几位皇子之上。

而这位足以凌驾于其他几位皇子之上的皇帝是实权皇帝,他取得了西北军区的明确支持。

西北军区为什么会旗帜鲜明地支持太子李亨称帝呢?显然是因为唐玄宗的布局对他们极其不利。

如果“四子分制”成为现实,就等于把大唐划分为政治权利相当的四块,而主导这一切的唐玄宗自然会重新夺回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军区诸位大佬跟着太子李亨折腾来折腾去,恐怕也很难挤入真正的权力核心。

如果太子李亨当了皇帝,帝国的权力中心就会移向太子李亨坐镇的西北地区。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军区诸位大佬的前途地位就容易得到保证。

比如说,太子李亨一称帝,李光弼和郭子仪立刻就挤进了真正的权力核心,而地位高得让唐肃宗都发愁:收复长安洛阳后,应该怎么封赏他们?

上谓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

这其实也是太子李亨敢留在西北的主要原因:基于简单的利害分析,他相信自己能取得军方的支持,唐玄宗就算南下控制了帝国的钱袋子,想要扭转战局也是不容易的。

面对太子李亨擅自称帝的事实,唐玄宗显然保持着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胸怀:承认太子李亨称帝的合法性。

唐玄宗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大唐实在是不能再内讧了。

唐玄宗尽管不想再内讧,但他却依然不甘心接受这种命运,所以他在承认太子李亨称帝合法性的同时,也希望太子李亨做出让步:那就是做出决定之前必须向自己汇报,自己要等到安史之乱结束后才会正式退休。

制:“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既然唐玄宗默认了唐肃宗上位的事实,唐肃宗自然也得让一步,所以唐肃宗答应了唐玄宗的要求。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唐玄宗也不算输得太惨,至少他还保留了一些权力。

可就在这时候,唐玄宗的好儿子永王李璘就搞出一个大新闻,立刻就让唐玄宗输得惨兮兮。

永王李璘决定割据江南,另立中央!

永王李璘坐镇江陵,拥有着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身处乱世,李璘身边的人难免会希望对他抱有幻想,希望他可以复制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成功。

从表面上看,当时的天下与西晋末年非常相似:帝国都城丢失了,整个北方已被叛军折腾得一踏糊涂,南方却保持稳定,并且拥有庞大的资源。

在这种背景下,永王李璘似乎只要做出决定,立刻就能趁势割据江南,进而复制晋元帝司马睿的成功路线。

相较而言,唐肃宗坐镇西北,虽然有着皇帝的名号,而且控制着西北军,但他们东面有安史叛军,西面有土蕃回纥,很像西晋时坐镇西北的晋愍帝:空有皇帝的名号,随时有可能被清理出局。

这样算来,控制江南的永王李璘,似乎比坐镇西北的唐肃宗更有前途。

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璘生长深宫,不更人事,子襄城王玚,有勇力,好兵,有薛镠等为之谋主,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但这帮人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此时的天下,与西晋末年有着极大的不同。

西晋末年,中国南北虽然实现了统一,但它们此前分裂的时间远比统一的时间更久。

董卓乱政开始,南北就处于事实上的分裂,直到公元司马炎灭吴时才统一。而西晋灭亡时,南北统一的时间不过短短三十多年。

正因为合伙过日子的时间短,所以当江南与北方割裂时,人们在心理上不会有太多排斥。

更重要的是:西晋末年还是豪门士族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所以晋元帝司马睿只要能得到几位豪门士族首脑的支持,就可以迅速实现割据江南的规划。

安史之乱发生时,中国虽然还没有进入成熟的官僚政治格局,但豪门士族已经开始衰微,至少在整个江南地区,实在没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豪门士族。

正因如此,尽管永王李璘在自己亲信的怂恿下也想割据江南,但结果却是在瞬间被打得万劫不复:至德元年,唐肃宗以其阴谋叛乱、割据江东名义派兵围剿,打败李璘,南逃岭外。至德二年,为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擒杀。

永王李璘自己找死也就罢了,可他的这种行为连累了唐玄宗:他布的这个局本就已经残破不堪,经过永王李璘的折腾,这个局当时就破了。

如果永王李璘安份守己,唐肃宗想绕过唐玄宗把手伸进江南,还是多少会有些困难的。

现在可好,永王李璘给了唐肃宗绝佳的借口,可以让他顺理成章地率军进入江南,接管永王李璘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

这样一来,唐肃宗拥有皇帝的称号和西北军区的支持,现在又拿下了江南地区的财赋,可谓大势已成,唐玄宗再无翻身之机。

说到永王李璘试图割据江南的历史时,我额外提一下大诗人李白。

由于李白的名气太大,所以永王李璘在试图割据江南时,就请李白给他当参谋。

李白知道永王李璘的行为是什么性质吗?应该是知道的,因为在这次站队的过程中,很多人选择了与永王李璘决裂,要说李白的政治嗅觉比大多数人都不如,显然有些说不过去。

可由于李白一生坎坷,现在又突然身逢乱世,难免会想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所以李白最终选择了站在永王李璘一边。

随着永王李璘的迅速失败,支持他的人都被定性为附逆,李白自然也不例外。

幸运的是:李白与西北军区大佬郭子仪有交情,所以在郭子仪的营救下,李白得以免除死罪,并被流放至夜郎。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等到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登基后,本想为李白免罪并让他出仕,李白却在这时候去世了。

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标签: 永王李璘唐朝

更多文章

  • 永王李璘是什么死的?唐玄宗与唐肃宗之间的权力争夺的牺牲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璘,唐朝

    你们知道永王李璘是什么死的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公元755年,范阳、河东、卢龙三军镇的节度使安禄山以讨逆之名起兵反叛,叛军势如破竹,直逼长安。开元盛世的打造者,在这个时候却用人不当,先后罢免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逼迫老将哥舒翰出潼关迎敌,致使惨败,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叛军杀向长安。唐

  • 李玢生平简介 李玢的母亲是谁 李玢的母亲柳婕妤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玢,唐朝,唐玄宗儿子

    李玢生平简介李玢(?-784年),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子,本名李洄。母为柳婕妤,是尚书右丞柳范的孙女,最为名家,玄宗很看重她。李玢仁爱,有学问。开元十三年(725年),封为延王。十五年(727年),遥领安西大都护、碛西节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河南牧,改名李玢。天宝十五载(75

  • 李珙是什么人?是宋朝武状元,也是抗金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珙,宋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宋朝武状元李珙的由来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点来看看吧。公元1107年,也就是北宋徽宗大观元年,朝廷的武举科出了一位武状元。此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位武状元,为啥这么说呢?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弃文从武拿下状元的典范。其二,他留下了身率孤军勇赴国难、千里勤王、壮烈战死的

  • 吴潜之满江红·送李御带珙,这首宋代诗词该怎么鉴赏?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代,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宋代吴潜,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

  • 李贺《江南弄》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江南弄,李贺

    古诗《江南弄》年代:唐作者:李贺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作品赏析【注解】:1:江南弄:《乐府解题》云:"江南行,江南曲,江南弄,一也。"古辞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 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李贺

    古诗《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年代:唐作者:李贺长鬣张郎三十八,天遣裁诗花作骨。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遣秉鱼须笏。水行青草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蚕。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陇西长吉摧颓客,酒阑感觉中区窄。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作品赏析【注解】:1:张大彻:《韩愈有张彻墓志》。

  • 李贺七岁能辞章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贺

    李贺七岁能辞章是真的吗李贺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之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齐名。他在诗歌方面的杰出造诣,与他个人的天赋有关,可见《新唐书》对他的描写。李贺画像李贺在诗歌领域可谓天才神童,最直接的描述是“七岁能辞章”。他的诗才已经开始传播,当时著名的大文豪韩愈和

  • 只活了27岁 李贺的一生竟是未完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贺

    在李贺的世界里,最先夺目照眼的是色彩。我多年喜欢的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散文《色识》中说得极好——“像李贺,最擅长安排‘红’‘绿’这两个形容词前面的副词,像:老红、坠红、冷红、静绿、空绿、颓绿。真是大胆生鲜,从来在想象中不可能连接的字被他一连,也都变得妩媚合理了。”除了前面提到过的《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

  • 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贺

    李贺是中国有名的大诗人,向来有“诗鬼”之称,他的诗一直以来都以那鬼神般的想象力著称,在这首《雁门太守行》中李贺也是通过自己的想象,通过“黑云压城”来描绘了大军压境时候的景象,展现了战场上庄重危急的气氛,借此反衬了我军将士的骁勇善战。李贺雁门太守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这首诗通过雄奇

  • 唐代诗人李贺的诗 李贺马诗 马诗李贺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贺

    李贺的诗歌一向以来都是以诡异奇幻著称,在内容上大多都是描述社会的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悲伤,而且李贺非常善于描写幻想世界,经常通过鬼神来表现现实。他的诗歌想象丰富,意象独特,是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诗李贺是中唐文坛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虽然仕途不顺,但是却是以诗为业,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