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代召妓趣闻:白居易与元稹竟然同嫖一妓

唐代召妓趣闻:白居易与元稹竟然同嫖一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910 更新时间:2024/3/14 9:56:28

日前,在媒体上爆出的“美国特勤局特工海外召妓”丑闻越闹越大。该详细内幕是这样的:美国国土安全检察长经过调查发现,美国总统特勤局特工不止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召妓,他们在此前多次执行海外任务时存在召妓前科,涉及的国家包括萨尔瓦多、巴拿马、罗马尼亚和中国。因此,美国媒体纷纷怀疑,特勤局或许存在着一种“召妓文化”。我想借此沸沸扬扬的召妓事件也来分析一下,中国古代盛唐时期诗人们的“召妓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时期——盛唐有不少文人“骚客”。从字面意义上来讲,“骚客”是指有文化的诗人或文人。但从历史背景和青楼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一些诗人或许是因为喜欢沾染青楼妓女,而被人称为“骚客”。这在历代的诗人们身上都有体现。而在唐代,不嫖的,没有红颜知己的,似乎就不是个诗人,言其为嫖客时代并不为过。

网络配图

古代中国是最早出现妓女的地方。专家研究,早在公元前645年的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境内的齐国,便出现了一批性工作者。时齐国上卿管仲齐桓公的宫城中设立“内闾”,一次就安排了多达700名女子入驻其中。内闾也称女闾,即官办妓院,比梭伦所设的国家妓院早了半个世纪。不论最初管仲设置妓院的初衷是什么?妓院在中国古代还是轰轰烈烈的发展起来了。到了性比较开放的盛唐时期,诗人们借助青楼女子激发灵感,创作佳品,但这也同时羞答答宣扬了一种“召妓文化”。[$HR

getPages$]

在唐代爱嫖的诗人中,白居易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白居易在《宿湖中》一诗就曾对逛青楼有感而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这是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的狎妓诗。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上,便可知道白大诗人当年是何等风流。苏州是当时又一着名的“红灯区”,在这样有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不玩出点风花雪月,白居易是不会甘心的。公干之余,白居易会觉得不召妓便不浪漫。但妓院环境不好,白便常召妓于居所,甚至把欢乐场移至野外——有一次便带着妓女至太湖上放松。

太湖狎妓让白居易乐得合不上嘴,有美女作陪,月色相伴,他乐不思归,一连在太湖上玩了五天,夜里就搂着佳人宿睡在湖中、船上,所以这才有“何处宿”之感。而白居易也不隐瞒自己找妓女的事实,还大大方方的把这次太湖冶游告诉了自己的“嫖友”元稹——“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网络配图

白居易做官之处多是中国古代“红灯区”,除了苏州,还有杭州,这也为白居易的风流提供了客观条件。后来白居易离开这些娼妓业发达之地,还念念不忘那时的欢乐,《忆旧游》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六七年前狂烂漫,三千里外思徘回。这种“狂烂漫”自然让元稹羡慕死了。

元稹对风月场的熟悉,与他的才情不输当时任何一位诗人一样,并不在白居易之下。

为什么说元稹是白居易的嫖友?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是同时代的诗人,当时就有“元白”之称,齐名诗坛,俩人少时相交,关系非同一般;二是趣味相投,对妓女评判有相同的标准,白居易看中的,元稹往往也会钟情,因此曾闹出同嫖一妓的风流趣

白居易在杭州做官与在苏州时一样春风得意,风流潇洒,有不少青楼知己,他最看中的是一位艺名叫玲珑的官妓,经常携此妓外出游玩,留下了段段风流。玲珑名声远播,色艺过人,当地的文人骚客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自豪,能请到玲珑作陪,便是有面子。时在越州的元稹听说后心里痒痒,为了搞到玲珑,他花了一大把银子,才将玲珑弄来越州。元稹让玲珑陪他一个多月,之后才将她送回杭州。用今天大款嫖客的话讲,这是“包月”。

白居易当时并不晓得,后收到元稹写来的“调侃诗”,才知道自己被挖了墙角。

网络配图

《唐语林》(卷2)中记录了元白两人同狎一妓的事情:“长庆二年,白居易以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杭州有官妓商玲珑、谢好好者,巧与应对,善歌舞。白居易日以诗酒与之寄兴。元稹在越州闻之,厚币来邀玲珑,白遂遣去,使尽歌所唱之曲。后元稹送玲珑归,作诗寄白居易云: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都是寄君诗。却向江边整回棹,月落潮平是去时。”

元稹钟情的青楼姑娘最出名的当是成都名妓薛涛,每次元稹以中央官员的身份来到成都时,地方官都会把薛涛送到他下榻的地方,供他消费。一年二往,元、薛之间真的玩出了感情,薛涛为他写一丰多首情诗。元稹也给薛涛留下了“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等不少诗句。大概一般人很难相信吧,元稹与薛涛之间这种关系断断续续,竟然维持了七年之久,最后还舍不得放弃。

唐代诗人不只有逛青楼、“共妓”的偏好,还有“群嫖”的现象。但这与元朝末代皇帝顺帝的“君臣同乐”,还是有相当大差别的。元顺帝情绪上来时,喜欢与群臣亵狎,男女裸处一处,君臣不避,光着屁子一块乐。

唐代诗人也不时会发生“一块乐”的事情,会时常找由头聚聚,放纵一番。

标签: 白居易

更多文章

  • 细说唐代女诗人薛涛与元稹无果而终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薛涛,元稹

    薛涛(约768~832年),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卓文君、薛涛、花

  • 元稹一代风流,为官品性却毋庸置疑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稹,唐朝

    元稹的诗,千古流传;元稹这人,万家歌咏。虽说元稹颇受争议,人品或好或坏,风流多情也罢。但其诗歌可贵,其为官之心也可贵!贤母郑氏,教出个好儿子公元779年,元稹出生于洛阳,家境相对殷实。八岁那年,元稹的老爹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母亲郑氏颇有才情,文笔功底不浅,纯粹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或许因家道中落,郑氏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白居易与元稹的友情有多感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白居易,唐朝

    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稹与宝具一。不同于子期伯牙高山流水的友情,子期伯牙的是知己之情——这世间只有你理解我,所以我愿意为你不再抚琴,所谓心心相惜是也。而元稹与白居易,的确是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君埋泉下泥销骨 我寄人间雪满头”,元稹死后,白居易看书忆他,喝酒忆他,做梦忆他……“老来

  • 白居易送别元稹后,写下一首诗直戳人心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白居易,唐朝

    你们知道白居易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唐朝诗坛上,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元白情深”,就是元稹和白居易。对于女人来说,元稹就是个妥妥的渣男,但是他对白居易却是深情一片,就像很多人所言的“他渣了所有的妹子,唯独不负白居易”。这两人的交情有多深?在白居易和元稹相识相交相知的短短20多年的

  • 《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是谁写的?元稹节气歌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元稹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赏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鳩。时候争催迫,萌芽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译文冬至之后,阳气上升,甫至惊蛰,韶光显现,弥漫大地;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

  • 唐代元稹之行宫赏析,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代,行宫

    行宫,唐代元稹,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诗人先写环境。首句中“寥落”已点

  • 唐诗遣悲怀三首·其一如何鉴赏,元稹在诗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诗,遣悲怀三首·其一

    遣悲怀三首·其一,唐代元稹,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 一作:画箧)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

  • 唐诗遣悲怀三首·其二如何鉴赏,元稹在诗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诗,遣悲怀三首·其二

    遣悲怀三首·其二,唐代元稹,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身后意 一作:身后事)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

  • 大器晚成哥舒翰:40岁愤投军旅晚不晚?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哥舒翰

    大器晚成的例子通史看来比比皆是,其实年纪真不成问题,只要有一颗敢追求的心。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就是大器晚成的代表,40岁投笔从戎,干出了一份大事业,他的事迹告诉你我年纪不是问题。杜甫和李白都有诗句赞赏他,杜甫说他当世武功第一“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府当朝杰,论兵迈

  • 唐朝哥舒翰 战功煊赫活的光鲜却死的窝囊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哥舒部落人,唐朝的名将。哥舒翰为突骑施哥舒部落首领的后裔。他的父母家族很强大,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哥舒翰文武双全,很仗义,但他喜欢喝酒赌博,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出息。四十岁那年,哥舒翰的父亲去世,他在长安为父亲守丧,却被别人看不起。哥舒翰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决定改变志向,从军。网络配图进入军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