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诸葛亮发动北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事不得已吗?

历史上诸葛亮发动北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事不得已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716 更新时间:2024/1/23 5:44:00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228年至234年,对曹魏发起的五次进攻战。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像一阵旋风,搅动了整个大汉王朝,风雨飘摇的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接着,群雄并起,纷纷割据一方,人民生活随即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曹操的诗中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惨不忍睹。

刘备出身卑微,在乱世中,想做一番大事,不甘人下,他和关羽张飞拉起了一直队伍,先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到与群雄逐鹿,经过多次兵败挫折,在“三顾茅庐”之后,终于迎来了希望。

刘备请来了诸葛亮,这位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志存高远,才华横溢,洞若观火,一出山,就给刘备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计划,“隆中对”策略,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刘备整个惨淡的人生道路。

诸葛亮辅佐刘备,从白手起家,到一步步夺取荆、益二州,最终建立蜀汉政权,直到刘备当了皇帝,但是,因为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丢失荆州,兵败被杀,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也开始摇摇欲坠,更严重的是,此举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计划,使从荆、益二州北伐曹魏的计划成为泡影,再也无法实现。

刘备给关羽报仇,伐吴战败,全军覆没,临死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力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进行了五次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最终因为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北伐前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用一生的忠诚,兑现了他自己对刘备的诺言,也令他自己成为千古名相,忠臣的楷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曹魏,恢复大汉王朝,因为,曹丕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建立魏国,这是篡逆,必须讨伐。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然而,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为什么诸葛亮的态度却明显不同呢?

按理来说,曹丕称帝,是篡逆,那么,孙权称帝,也应该是篡逆,他们都是背叛大汉王朝的,为何诸葛亮却厚此薄彼,区别对待呢?

先看孙权称帝,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和表现?

建兴七年(229年),孙权称帝,蜀汉任命陈震为卫尉,派他前往吴国祝贺孙权登基。

此举不言而喻,这是蜀汉在和孙权建立友好关系,先抛出了橄榄枝。既然是蜀汉的决策,作为蜀汉的丞相,大管家,实际的当家人,诸葛亮也是这个意思,否则,这个行动就不会实施。

孙权为了响应蜀汉和诸葛亮,也象征性地将天下瓜分,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属于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属于蜀汉,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兗、冀、并、凉属蜀。

当时,孙权称帝时,有人建议诸葛亮应该伸张正义,表明态度,不应该和孙权结盟,说这样做是无益的,甚至要讨伐孙权。

但是,诸葛亮力排众议,他说孙权很早就有篡逆之心了,我们之所以不针对他,是因为想和他联合,互为犄角之势,如果和孙权闹僵了,就会发生战争,而孙权方面现在人才很多,君臣上下都很团结,不是短时间就可以灭掉他们的。如果陷入长期相持,等到曹魏更加强大,曹魏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如果跟孙权搞好关系,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我们北伐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所以,我们不能讨伐孙权,不能和孙权闹僵。

《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

其实,诸葛亮说的没错,此时的天下,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最强大。魏国总人口四百多万,总兵力四十多万,蜀、吴最弱,吴国总人口二百多万,总兵力二十多万,蜀汉总人口只有九十四万,总兵最多十万。

如此差距,蜀汉只能联合孙权,三足鼎立,以观其变,否则,和孙权闹翻,蜀汉本来就弱,只会更加孤立无援,不仅多了一个敌人,北伐也会困难重重。

诸葛亮从刘备手里接了一个烂摊子,内忧外患,国家贫弱,要兵没兵,要将没将,要想灭掉强大数倍的魏国,何其困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葛亮再有能力,一人之力,又能怎么样呢?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

从诸葛亮的言语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深深的无奈,千钧重担,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无人给他分担一丝一毫,他不仅要治理国家,还要带兵打仗,上前线,分身乏术,这个时候,怎么能再多树一个敌人呢?

诸葛亮的无奈中透出的伤感,也预示出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最终的结局,壮志难酬。虽然北伐没有成功,但是诸葛亮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忠于汉室的宝贵精神却名垂千古,永不磨灭。

标签: 诸葛亮北伐三国

更多文章

  • 年羹尧与和珅都是权臣 巅峰时期的两人孰轻孰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和珅,年羹尧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年羹尧和和珅,巅峰时期谁的权利更大?,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年羹尧和珅都是清代有名的权臣。他们曾经盛极一时,但是最终都难以善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只是皇家的奴才罢了。狡兔死,走狗烹,皇帝用你时,百般宠爱,一旦失宠,又或者新皇登基,留给他们的

  • 赵云和刘备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刘备为何没有重用赵云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云,刘备

    还不知道:赵云为何没被刘备重用?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第一件就是赵云曾经拒绝刘备,当年刘备和赵云初次见面,刘备三兄弟的名气已经威慑了公孙瓒手下很多将领,甚至连田楷、田豫这些人都想投奔刘备。而刘备特意给赵云抛出招揽之意但却被赵云当场拒绝,这种情况对刘备来说非

  • 历史上康熙跪拜朱元璋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康熙,清朝

    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看过清廷剧《康熙王朝》的都知道,里面有这样一个桥段,那就是康熙向朱元璋行三叩九拜之礼。可能你会觉得这是狗血剧情,是编剧老师随意杜撰的。其实不然,在历史上,康熙跪拜朱元璋的确

  • 秦二世在位三年就灭亡 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秦二世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秦二世仅仅在位三年,秦朝进覆灭,这到底是谁之过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如果把中华文明的大一统政策看成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现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成年人,那么秦朝只是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你能指望一个婴儿有多少正确的做法吗?犯错才是

  • 襄樊之战后于禁是什么结局?孙权是如何待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于禁,三国

    于禁,字文则,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救援曹仁,结果遇上秋连绵雨,汉水暴涨,水深好几丈,于禁所督七军全军覆没,于禁本人被关羽生擒,被迫投降,关羽没有杀于禁,而庞德因为誓死不降,被关羽斩杀。关羽被孙权偷袭荆州,败亡后,

  • 妺喜为什么被称为红颜祸水?她有哪些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妺喜,夏朝

    妺(mò)喜,嬉(喜)姓,生卒年不详,亦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之女,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的元妃。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夏桀的王后妹喜,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历史上的记载也是非常少的,可当你听到这样的标签,“红颜祸水第一人”,“中国历史记载亡国王后第一人”,“千古

  • 于谦作为明朝的功臣 夺门之变时于谦为何没有阻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于谦,明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于谦不是忠臣吗?他为什么不去阻止“夺门之变”?,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夺门之变时,朱祁镇被囚禁在南宫。不管筹划政变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是从哪里出发,政变这个事件,是从打开南宫之门、迎出朱祁镇开始的。南宫位于现在北京东城区普渡寺位于南池子大街,

  • 王翦为什么想要提前告老还乡呢?他有着怎样的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翦,秦国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他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的开国皇帝们对功臣有多忌惮,看看汉朝皇帝刘邦就知道了。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收拢了一众能人异士,并且为了笼络住这些人的人心而许给了他们不少好处

  • 于谦和岳飞相比 于谦的贡献真的比岳飞还要大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于谦,明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对于中国历史的走向,为什么说于谦的贡献要远大于岳飞,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1,岳飞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并称为南宋四大将,并位列首位。怒

  •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朱高炽

    朱高炽为什么能名垂青史?明明他在位都还不足一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424年9月7日,实习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朱高炽终于转正,成为明朝历史上第四位皇帝。然而前面二十多年兢兢业业、劳心劳力的工作,早已压垮了朱高炽的身体,这导致他在公元14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