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旦是什么人?论一个宰相的自我修养

王旦是什么人?论一个宰相的自我修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952 更新时间:2024/1/2 22:14:43

说到北宋名臣王旦,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在北宋的众多名臣中,有一个人似乎与很多人都不同。他没有寇准的犀利,没有王安石的激进,没有范仲淹那样有名的仁人节操。但是官至宰相的他,却亲自向我们解释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真正含义。

他就是王旦,“柄用十八载,为相十二年”,他以自己宽阔的胸襟为北宋培育出了众多人才,他的光辉却从来没有被淹没。

一、早有伏笔的拜相之路

在成为宰相之前,王旦被形形色色的人预言过有宰相之才。其中,有华山道人说他“日后必大贵”,他的父亲看到王旦自幼沉默寡言却好学上进,也说他日后会成为公卿宰相。

王旦进士及第后,不管是做地方官还是在朝廷中任职,都能获得一致好评。他的气度雍容、为人正派而不露锋芒,让宋初名臣钱若水都忍不住称赞他“栋梁之才”。

这样看来,王旦得以拜相当国,似乎命运早有预备。而对王旦其人有那样高嘉奖的人,可能更多是被王旦早早就表现出来的非同一般的气度所折服,才会认为这是宰相的不二人选。

王旦能够成为宰相,当然不是光靠气度,还要靠真正的能力。皇帝宋真宗对王旦的处事能力简直信赖到了极点,以至于每次退朝都会目送王旦下堂,还多次对人说:“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一切朝政,真宗都放心地交给王旦打理,王旦也的确凭着出色的才干,为北宋的经济政治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依照宋朝的惯例,地方官离京上任时,都要向宰相辞行。王旦送别地方官时,常常能一下子指出他们将要任职的地区存在的问题,好让这些地方官能对当地情况有所了解,从而采取相应措施。用这种方式,王旦培养了很多能臣。

二、王旦与寇准的相爱相杀

王旦当时的同僚中,有一位与他的关系很特别。两人是同一年进行科举考试,也是同一年被录用,这种关系被称为“同年”。而王旦的这位同年,就是另一位北宋名臣寇准。

从性格上来讲,王旦和寇准几乎完全相反:王旦沉稳,虽然刚直但是不外露,而寇准则是把情绪和想说的话都写在脸上。两人都是宋真宗的肱骨之臣,但是共事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矛盾。

率真如寇准,在真宗面前常常指出王旦的短处,王旦却总是在真宗面前说寇准的好。真宗看不过,对王旦说:“就算是你总是说寇准好,寇准在我这里还总是专说你的不好。”王旦非但不生气寇准在皇帝面前揭自己的短,反而帮寇准说话说:“我在位久了,处理政事的疏漏就更多,怪不得寇准说我。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从这件事上也看得出来。臣才因此一直保荐他。”

即使知道有人在背后戳脊梁骨,也能欣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且知道给对方台阶下。看到王旦这样的品格,真宗没有因为听寇准说王旦的不好而看低王旦,反而“以是愈贤旦”。

寇准在枢密院时,有一次王旦在中书把文件送到了枢密院,因为文件不符合诏令格式而被寇准告状到了皇帝那里,王旦因此受到了真宗的责问,甚至中书省的堂吏都被责罚了。而王旦,只是承认错误,再拜谢过而已。

等到有一次寇准那边给王旦送来了文件,也不符合格式,中书省的人都觉得终于抓到了枢密院的把柄,怂恿王旦像当初寇准那样给皇帝告状。王旦却挥挥手:“算了,把文件退回给枢密院,让他们自己改吧。”寇准知道后非常惭愧地对王旦说:“王同年,你怎么能有如此大的气量?”王旦只是笑而不语。

寇准被免除了枢密使的职务,来找王旦说情,希望王旦能提拔自己为宰相。王旦惊讶地说:“宰相的职位岂是能求情得来的吗?”寇准开始更对王旦心怀不满。等到寇准被授予节度使同平章事,寇准去拜谢皇帝,真宗把王旦再三举荐寇准的事情告诉寇准,寇准才面有惭色。

甚至是自己躺在病榻上,真宗来问王旦他病倒后谁可以代替王旦做宰相,王旦还是坚定地举荐寇准。不计人过,不睚眦必报,真正唯才是举的宰相王旦,在处理与刚直不阿的同年寇准的关系上,显现出了自己非凡的胸襟和度量。

三、一个宰相的自我修养

位极人臣的王旦,自然有不少人想要投靠他。王旦一方面生性正直,向来不喜欢投机取巧的歪风邪气;但是另一方面,身为宰相,他又爱惜人才,把为国家培育人才当成自己的任务。当他发现有人有治国之才,总是会加以举荐重用,而不管这个人是否与自己政见一致。

有个名叫张师德的状元,因为觉得自己升官太慢,于是想要蹭王旦的人品,求他提携自己。他上门找了王旦好几次,王旦都闭门不见。

后来讨论到知制诰的人选,王旦忍不住对向敏忠叹息说:“可惜张师德这个人才,有着状元的资历和才华,却因为自己一时不得重用而沉不住气,几次来找我。我只好缓用他两年,让他接受点教训,也对他有好处。”

在选拔官员这件事上,王宰相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是因为他展现给人的,总是不怎么讲情面的一面,以至于朝中很多大臣都因为王旦脸色不好看而中伤他。然而等到王旦死后,大家看到他生前的奏章,才知道朝中大臣十有八九都是他举荐任命的。

不看周围的环境,也不管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只是一心为国家做事,为国家选拔人才,这才是真正的宰相气度。

只是王旦素来身体不好,加上作为宰相难免劳累,所以他六十岁就病倒了。真宗要王旦推荐他身后可以操持国家大事的人选,王旦推荐了以前总是和自己对着干的寇准,又另外推荐了十几人。最后这些人都成了名臣。

而王旦的遗书中也清楚地写道,不许后代向朝廷提出任何要求,告诫后代要保持清正廉洁的家风。在王旦的影响下,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成为了当时的名臣。

斯人已逝,其德不朽。很多人可能穷极一生也无法达到王旦那样的人生高度,但是以这样的一种宰相肚量生存,则是永不过时的道理。

标签: 王旦宋朝

更多文章

  • 李及明明是个庸才,为何王旦仍然力保他上任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李及

    宋真宗时,泰州知州曹玮锐意改革,州富民安,政绩卓著,成为全国州县治理的先进典型。后来,曹玮因年事已高,屡次上书请求辞职,宋真宗只得同意,并就新知州人选征求枢密使王旦的意见,王旦推荐李及出任。消息传出,举朝哗然,大家一致认为李及尽管品行端正,但属庸才之列,因为他既无文凭(非科班出身),又无地方任职经验

  • 北宋初年名臣:王旦生平简介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宋,王旦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聊城市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景

  • 王旦是北宋的名臣,为何却经常被仆人欺负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王旦

    北宋名臣王旦胸襟宽广,从来没人见过他发脾气。家中几个仆人想试试宰相到底有没有脾气,就悄悄把锅底灰放到肉汤当中。王旦什么都没说,就只吃白饭,没动肉汤。后来,仆人又把锅底灰放到米饭里。他还是什么也没说,只是提出,今天不想吃米饭,改喝粥吧。后来,家人告状说厨子经常克扣钱粮,每天一斤的定额最多只能吃到半斤。

  • 北宋李迪生平简介 北宋宰相李迪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迪,宰相,北宋

    李迪(971年-1047年11月1日 ),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真宗景德二年,举进士第一,历通判。后来两度官至宰相。多次出入内外,以太子太傅致仕。庆历七年(1047年)卒,年七十七。谥文定。《全宋诗》录其诗两首。北宋宰相李迪生平简介李迪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其家族先世居赵郡,

  • 北宋宰相李迪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李迪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迪,宰相,北宋

    李迪(971年-1047年11月1日 ),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真宗景德二年,举进士第一,历通判。后来两度官至宰相。多次出入内外,以太子太傅致仕。庆历七年(1047年)卒,年七十七。谥文定。《全宋诗》录其诗两首。历史如何评价李迪柳开:公辅材也。赵恒:真所谓颇、牧在禁中矣。张方平:侍中刚

  • 北宋宰相王钦若生平简介 王钦若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钦若,宰相,北宋

    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下,主张南迁国都,与宰相寇准对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大中祥符五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出任宰相。三年,出判

  • 王钦若的行政风格是怎样的 北宋王钦若为官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钦若,宰相,北宋

    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下,主张南迁国都,与宰相寇准对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大中祥符五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出任宰相。三年,出判

  • 北宋王钦若为什么是五鬼之一 王钦若五鬼还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钦若,宰相,北宋

    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下,主张南迁国都,与宰相寇准对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大中祥符五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出任宰相。三年,出判

  • 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王曾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曾,宰相,北宋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

  • 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的故事 王曾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曾,宰相,北宋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