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及明明是个庸才,为何王旦仍然力保他上任呢?

李及明明是个庸才,为何王旦仍然力保他上任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952 更新时间:2024/2/15 15:37:07

宋真宗时,泰州知州曹玮锐意改革,州富民安,政绩卓著,成为全国州县治理的先进典型。后来,曹玮因年事已高,屡次上书请求辞职,宋真宗只得同意,并就新知州人选征求枢密使王旦的意见,王旦推荐李及出任。

消息传出,举朝哗然,大家一致认为李及尽管品行端正,但属庸才之列,因为他既无文凭(非科班出身),又无地方任职经验,而且性格懦弱、胆小怕事,虽办事谨慎,但魄力不足,恐难以胜任边疆大员之职。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此人出任,泰州日后必然由治到乱,沦落成全国落后地区。有大臣将意见反馈给王旦,王旦笑而不语,并在皇上面前担保,力荐李及上任。

李及出任知州后,一连三年,泰州不仅政通人和,而且没有发生任何群体性上访事件。众人先是惊奇,而后纷纷赞叹王旦识人有术。王旦这才解释道:“曹玮知州七年,羌人折服,曹玮处理边事可谓尽善尽美,新任知州只需照章办事就可以;若派强人出任此职,少不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会采用新的措施,反而不好。我之所以举荐李及,是因为他忠厚老实,必会萧规曹随!”

21世纪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人才!于是“人才难得”成了当下很多领导的口头禅,而王旦一语点醒梦中人:庸才也可用,就看你会不会用。用得好,庸才变人才;用得不好,人才变庸才。因此,领导需要有火眼金睛,把庸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以便发挥其作用。

王旦确属高手,既看到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又看到谁适合这个岗位。但要用活庸才,只有火眼金睛显然不够,还需要机制上的创新。这样才能挖掘更广大庸才的潜能,庸才也才能在实践中完成蜕变。

同样是秦国,同样是那些人,商鞅变法后,秦国却从“蛮夷小族”一跃成为“虎狼之国”,为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什么原因呢?正是机制让秦国人从平庸变成非凡。

经济上,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重奖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赋税。结果,过去成天游荡、无事生非的庸民不见了,个个摇身成为“劳模”。秦国的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为富国强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军事上,商鞅奖励军功,规定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者,可授爵一级,担任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两个者,可授爵二级,担任百石之官,以此类推。他还规定“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于是,原来打仗时贪生怕死的所谓“庸兵”不见了,战场上到处是奋力杀敌的勇士。韩非子说:“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这样的军队,天下谁人能敌?

明朝的张居正也是如此。万历四年(1576年),他强力推行“考成法”,对完不成任务的官员一律进行处罚。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山东17名、河南2名官员受到降级处分,而山东2名、河南9名官员受革职处分。如此一来,原本“庸懒散”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官员个个奋勇争先,冲锋在前,生怕被列入裁冗之列。只因机制转换,一大批庸官摇身一变成为王朝中兴的顶梁柱石。

标签: 宋朝李及

更多文章

  • 北宋初年名臣:王旦生平简介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宋,王旦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聊城市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景

  • 王旦是北宋的名臣,为何却经常被仆人欺负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王旦

    北宋名臣王旦胸襟宽广,从来没人见过他发脾气。家中几个仆人想试试宰相到底有没有脾气,就悄悄把锅底灰放到肉汤当中。王旦什么都没说,就只吃白饭,没动肉汤。后来,仆人又把锅底灰放到米饭里。他还是什么也没说,只是提出,今天不想吃米饭,改喝粥吧。后来,家人告状说厨子经常克扣钱粮,每天一斤的定额最多只能吃到半斤。

  • 北宋李迪生平简介 北宋宰相李迪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迪,宰相,北宋

    李迪(971年-1047年11月1日 ),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真宗景德二年,举进士第一,历通判。后来两度官至宰相。多次出入内外,以太子太傅致仕。庆历七年(1047年)卒,年七十七。谥文定。《全宋诗》录其诗两首。北宋宰相李迪生平简介李迪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其家族先世居赵郡,

  • 北宋宰相李迪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李迪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迪,宰相,北宋

    李迪(971年-1047年11月1日 ),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真宗景德二年,举进士第一,历通判。后来两度官至宰相。多次出入内外,以太子太傅致仕。庆历七年(1047年)卒,年七十七。谥文定。《全宋诗》录其诗两首。历史如何评价李迪柳开:公辅材也。赵恒:真所谓颇、牧在禁中矣。张方平:侍中刚

  • 北宋宰相王钦若生平简介 王钦若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钦若,宰相,北宋

    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下,主张南迁国都,与宰相寇准对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大中祥符五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出任宰相。三年,出判

  • 王钦若的行政风格是怎样的 北宋王钦若为官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钦若,宰相,北宋

    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下,主张南迁国都,与宰相寇准对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大中祥符五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出任宰相。三年,出判

  • 北宋王钦若为什么是五鬼之一 王钦若五鬼还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钦若,宰相,北宋

    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下,主张南迁国都,与宰相寇准对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大中祥符五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出任宰相。三年,出判

  • 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王曾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曾,宰相,北宋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

  • 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的故事 王曾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曾,宰相,北宋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

  • 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是怎么死的 王曾的后世地位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曾,宰相,北宋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