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靖康之耻”是怎么引发的?为什么会跟王安石有关?

“靖康之耻”是怎么引发的?为什么会跟王安石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093 更新时间:2023/12/15 18:15:1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靖康之耻”是怎么引发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得到,靖康之耻会与王安石有什么关系。靖康之耻可以说是北宋王朝,甚至是汉人历史上极其耻辱的一件事情,其他朝代再也没有像这样的情况,居然连皇室全都成了俘虏,如果这样一件事情要与王安石有什么关系的话,那恐怕也就是因为他的王安石变法了吧。究竟王安石变法是怎样引发靖康之耻的呢?

纵观整个宋朝历史,再也找不到比王安石更加悲情的人物了。为国家变法改革,国家强大了,却落了个千夫所指,死后国家衰败,却被人从历史的河沙中淘出来,再行鞭尸侮辱之事。

靖康之耻后,大宋蜗居江南,每日依靠送钱送粮买太平,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纷纷大骂王安石误国,称:“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这里说的罪,说的就是王安石变法,不管怎么说,我们先看完王安石变法的所作所为,再下结论。

当时的北宋隔几年就有一次天灾,百姓举步维艰,饥肠辘辘,宫里的皇帝整日焚香祈福,求上天收回神罚,满朝的贵人高谈阔论,只得把饥民招来当兵,对于财政亏空巨大的宋朝来说,不过饮鸩止渴尔。相比之下,王安石不同,王安石是读书人“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不信鬼神,高谈阔论也不是他的风格,所以王安石选择实干兴邦。

王安石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大修水利,既然天道不仁,那就以人道兴之。王安石化身基建狂魔,在变法前七年,疯狂修建一万处水利设施,灌溉了三十八万顷良田。把河南山西陕西的盐碱地,通过大量的水流冲击,将荒凉之地改造成了良田,为富国强兵打下了基础。

当时的北宋已经没有钱了,修水利的这些钱是王安石强制要求,有钱人就要多出钱,这样才修建起来的。那个砸缸的司马光,躺在王安石的辛苦功绩上,却还在大骂王安石“祸国殃民”读书人之脸皮,抛到了九霄云外。

接着就是募役法,王安石靠着这条政策,将地主阶级的财富稀释,分摊到老百姓头上,如此民生蒸蒸日上。这个时候那个砸缸的司马光又跳出来了,上来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帽子扣下来。

王安石在世时司马光不敢轻举妄动,但是王安石一死,马上跳了出来带头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募役法也因此废除,不过在实行的这段时间里,百姓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

王安石死后人人皆言其误国,旧党更是大放厥词,尤其那个司马光,称王安石:“名为利国,是为害国。”然后就被打脸了,三司大臣毕忠游给出了实锤证据,将国库数据算的明明白白。

仁宗在位的几十年里,国库年年亏损,王安石一变法,每年国库能结余一半以上,变法几十年,存下了数千万的钱粮,正是这笔钱粮,让宋朝有了改革军队的资本,也正是这批改革之后的铁军,在靖康之耻后保住了半壁江山,让宋朝的士大夫们,能在秦淮河畔歌舞升平。

王安石死后,旧党接手管理,短短六年,王安石的变法的家底被败了个干干净净,大宋依旧是“弱宋”毫无尊严的“弱宋。”在这种情况下,那个砸缸的司马光正事儿不干,倒是把王安石死后追封的王爵贬了,把旧党的锅甩了个一干二净。

在北宋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靖康之耻始终是一个抹不去的伤痛。在合盟攻辽时,北宋腐朽贫弱的本质被金朝看穿。1123年,前辽朝将领、平州留守张觉以平州投降金朝,后认为向北宋投降才是上策,因此叛金入宋。

张觉被完颜宗望的军队袭击,不得已逃入北宋燕山府。在金朝的强烈要求下,燕山府宣抚使王安中不得已杀了张觉。

张觉的叛变给了金朝攻宋的借口,金朝在1125年和1126年两次攻宋,在东京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又把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皇室人员押送到金。北宋城内被洗劫一空,生灵涂炭,其景象十分惨烈。

有一种说法是:“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是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失败,还给北宋留下来了一大堆祸患,譬如青苗法和募役法,依然给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不可否认的是,王安石变法的确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只是把“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这个锅完全扣给王安石,还是不够妥当的。变法自1069年开始,距离靖康之变发生还有好几十年的时间。

北宋的弊病积累已久,正是因为积弊久了,王安石等人才动了变法的念头。这次变法有效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强化了军队,建立起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当然留下的毛病也不少。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扰民的程度,也改变了北宋的政治状态,让北宋在短暂的美好局面过后,仍然无可避免地滑向堕落。也许王安石确实应该对北宋的沦落负一定的责任,但不应该把主要责任全部推给他。

一个人是改变不了整个历史的走向的,必定还有许多人和事在共同左右着历史的发展。

不知道你怎么看?

标签: 宋朝王安石

更多文章

  • 王安石把儿媳另嫁给别人,儿子知道后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安石,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安石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安石是宋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宝藏级人才,不仅有治国经世之能,一心为民秉持初心,而且在诗词歌赋上有绝世造诣,风采雅韵高深奇丽。更为关键的是,王安石拥有贤良方正的高贵品格。他虽然与苏轼因政见不合而交恶,但当苏轼陷入人生绝境之时,却是王

  • 王安石是个怎么样的人?一生过得“讲究”亦“不讲究”!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王安石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王安石是个怎么样的人?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高,更是力主北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曾在江苏任职,任扬州签判;熙宁年间,拜相后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

  •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背后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安石,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安石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年富力强的王安石,曾任地方官多年,通晓国政民情,独享天下大名三十余载。他为人质朴节俭,学术造诣颇深,无不良嗜好,不在乎自身荣誉进退,端的是众望所归。而宋神宗也是一位朝气蓬勃、志存高远的皇帝,二人志同道合,一起展开了熙宁

  • 王安石是谁?历史上是怎么评价王安石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安石,评价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安石的人物评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顶层设计可以大幅度改变的就是开国皇帝时期。而后体系一旦形成,久了自然生出一个利益集团,成为社会变革的阻力。王安石变法,旧党之中有老成持重者亦有国之蛀虫者,新党之中有锐意改革者亦有政治投机者。王

  • 王安石为什么变法会失败?变法失败有哪七大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安石,变法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大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

  •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雱,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王雱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王雱何许人也?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但知道他爹王安石的人肯定很多。据记载,王雱从小就聪明异常,读书过目不忘。十五六岁时就能写出洋洋万言的长文章,之后又考取进士,当上了旌德尉。这些是不是做宰相的父亲在运作,不太清楚,但王雱二十来岁就

  • 什么是宋越熙宁战争?宋神宗与王安石时代的战役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越熙宁战争,宋朝

    什么是宋越熙宁战争?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宋越熙宁战争是指1075年(越南太宁四年,北宋熙宁八年)11月至1076年(越南太宁五年、北宋熙宁九年)12月之间,越南李朝对中国北宋广南西路的入侵和北宋对越南李朝的反击战争。宋朝在神宗熙宁年间对越南李朝采强硬态度,

  • 王安石为了变法得罪了多少人?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安石,宋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王安石的文章。众所周知,由于北宋前期文官制度冗杂,国家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但办事效率却十分低下。一个空前的王朝也因此而蒙上了尘埃遮挡了些许光泽。国家迫切需要改革,北宋到了中期,一心想有作为的热血皇上宋神宗,遇上了渴望大刀阔斧改革的臣子王安石,那便是北宋那场无人

  • 为什么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安石,宋朝

    王安石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不知道大家对北宋的了解有多少?小编只知道北宋当时的第一任皇帝是赵匡胤,即宋太祖,成语黄袍加身说的就是他。他上任以后还做了一件在历史上很有名的事情,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他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便导演了这么一出,小编认为他的这一

  • 王安石变法到底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为何会背负上亡国的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安石,北宋

    王安石为何会背负骂名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周易·系辞》中说道"一合一辟谓之变。"门的开开合合是变化,月的阴晴圆缺是变化,海的潮起潮落也是变化。穷则变,变则通,从理论上说,懂得变通会让事情出现转机,然而一旦牵涉政治,那就得另当别论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或改革,从战国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