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说王安石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他做了什么?

为什么说王安石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他做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997 更新时间:2023/12/6 21:02:20

安石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他自幼聪慧异常,有过目不忘之能,又喜好读书,因此小小年纪便能下笔成文。稍长之时,便跟随自己的父亲四处游历,见惯了底层人民的生活。

后来等他考中状元,也一直都没有脱离群众,他放弃了在京的安逸生活,选择了外放为官。正是因为他长久的接触底层人民的生活,才能够发现国家当时出现的问题。面对这些难以解决,但明显已经开始动摇国本的问题,王安石并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宋神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很感兴趣。等到宋神宗继承皇位,这位年轻地帝王迫切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国家,使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好,这个时候王安石便进入到神宗眼里了。

宋神宗单独召见了王安石,并且同王安石议论了改革的方方面面,最终他拍案定稿,决定开始实行改革,此次改革由王安石全权负责。于是在熙宁年间,一场由统治者支持,王安石全面领导的改革开始了。

按理来说,王安石的这场改革得到了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全权支持,而改革的实施又是以他这个提出者作为主导的,最后应该是能够成功的。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王安石的变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且改革还给当时的国家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呢?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宋神宗虽然支持王安石变法,但他不是一位果断的帝王,当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世人质疑的时候,宋神宗自己渐渐的也开始对是否应该进行变法进行了怀疑。甚至有些时候,宋神宗对于王安石提出的政策持反对意见。统治者的动摇,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施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次,守旧派和正直派大臣的全面反对。王安石的此次变法,动摇了势力庞大的封建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从变法施行的一开始就遭到了他们的反对。这也就算了,随着变法的逐渐施行,一些问题渐渐的暴露出来。当时的一些正直派大臣,比如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与农民争利,因此也开始站在王安石的

对立面。两股力量的共同反对,为王安石变法带来巨大的阻力。

第三,王安石变法自身存在的问题。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为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这些措施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多数政策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太过超前。这就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下层官员在实行这些政策的时候,使用强制性的手段,使得当时的人们苦不堪言。王安石“不与民争利而国富”的轨道偏离,变成了国家于人民争利。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仅使得当时的百姓怨声载道,对于王安石越发的不满。同时也使许多正直清白的大臣倒向顽固守旧派,与守旧派一起反对变法的进行。

第四,王安石个人的因素。王安石到了后期的时候,身体病弱,不能将太多的精力放到变法的领导上。后来更是直接辞官归家,王安石的退出,使得新派势力大减,政策的实施也逐渐走向夭折。

以上几点内外因素,最终使得王安石变法没有出现一个好的结果。

北宋的灭亡,源于靖康之耻。而许多人把靖康之耻出现的根源归结于王安石身上,认为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实施,才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出现,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这种说法,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不否认王安石变法,的确带来了许多不好的方面。比如说新旧党派之争的出现,导致国家的内政出现问题,两派势力的征战,互相斗争,消耗了宋朝的内需。但是若是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全部归咎于王安石,实在太过片面而草率。北宋之所以会灭亡,大半的原因都在于北宋自身实力的弱小,以及周围国家的不断强大。实际上北宋的积弱,早在当初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之时就已经注定。而宋神宗没有进行改革之前,国家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靖康之耻的出现,大部分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北宋早期政策的注定结局。王安石对于北宋的灭亡,需要负一点责任,但是却绝不可能将所有罪责都归咎于其一人身上。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出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在996年前的今天,1021年1月18日 (农历闰腊月初三),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出生。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距今996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 揭秘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私交:“对手”变知己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私交

    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苏轼兄弟丁忧服满,刚回京城。那时,兄弟俩踌躇满志,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苏东坡不识时务,对改革说三道四。王安石很不高兴,就让他到开封府审案子。京城的案子盘根错节,随时都会碰到山头。他希望苏轼深陷其中出不来,无暇指点时政。没想到,苏东坡是断案高手,三下五除二,就把案子办得干干净

  • 王安石变法失败遭嘲弄 宋史称其“虎头牛耳”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安石

    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对王安石多有讥讽,认为其理财不过是苛敛民财、与民争利。其中有个故事:有人向王安石献计,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放掉来造田,当一本万利。王安石兴奋地问,那放掉的水,何处可容呢?有人答,在梁山泊的旁边,再掘个八百里泊,就可容了。王安石领导的“熙宁变法”,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变法失败后,士

  • 解读王安石变法失败遭嘲弄:宋史称其“虎头牛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安石

    司马光与王安石本是惺惺相惜的知交,但经过变法,两人反目成仇。他俩曾在宋神宗面前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辩,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是因为缺乏理财之道和善于理财之人。司马光则认为,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国家的职责就是更加科学合理地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他责备王安石所谓理财,不过是苛

  •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改变国家两积三冗的格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主要从两方面开始变法,一方面是理财,一方面是整军,最终达到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抑制官僚地主的特权,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理财:均输法:青苗法:民户可向政府贷款,政府以20%的年利率贷款给农户用来补助耕作,面向对象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用官方贷款方式代替民间的高

  • 开明宰相王安石:鼓励儿媳与儿子离婚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安石

    宰相王安石是个开明的人,看儿子与儿媳实在过不下去了就不同意他们离婚。常言道,宁拆一座庙,也不破一桩婚啊。可是呢,古代却出了这么一位,积极鼓动儿媳与儿子离婚的人。列位该说了,莫不是他脑子进水了,就是另有企图呗。哎哟外,乖乖,你可别往那歪里想,人家是那一顶一的大好人哎。此人并非旁人,正是北宋时期大名鼎鼎

  • 历史上是如何评价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是谁,想来现代人都不陌生。受过教育的人,对其更是耳熟能详。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王安石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的许多诗词以及散文都被收录在教材,或者是课外补充读物当中,以供学生们学习阅读。在历史课本上,王安石又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以及思想家,他与他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经济必学的内容之一。网络

  • 功成身退: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后为何主动辞官?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叫王益,当过员外郎,但去世得早。王益去世时,王安石19岁。王安石父亲去世后,家道也就中落了。好在王安石不仅天赋很高,而且安贫好学。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有过目便终身不忘的本事。写起文章来很快,似乎不假思索,文章既成,人们读后总是赞叹

  • 沈括与王安石关系揭秘:王安石为何骂沈括“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沈括与王安石关系

    括一直是最优秀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沈括可以说是个全才,天文、数学、地理、生物、医学、物理……似乎每一门都非常擅长,要是放在当今那就是一个文理通吃的学神级人物。北宋科学家沈括而且沈括还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出色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对于沈括来说,读书和旅行都是生活中必须要坚持的事情。沈括出生在浙江

  •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英年早逝是因为心理疾病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安石的儿子王雱

    王雱是王安石的儿子,据说聪敏异常,自幼就表现的与很多人不同,聪明好学,人们见了无不称奇。王雱虽然聪明敏锐,但是也脆弱敏感,这样的性格特征最终导致了王雱的“心疾”难愈,最终导致了英年早逝,仅仅三十三岁就离开了人世,让其父王安石白发人送黑发人,晚年凄苦。下面做一下王雱简介。1044年,王雱生于北宋临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