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孛儿只斤海山:元武宗虽嗜酒如命也曾有贡献

孛儿只斤海山:元武宗虽嗜酒如命也曾有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900 更新时间:2023/12/6 21:20:27

孛儿只斤·海山是元朝时期的第三任皇帝。他是元朝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子、裕宗真金之孙,他父亲是顺宗答剌麻八剌。他的母亲是昭献元圣皇后答己,他的弟弟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孛儿只斤·海山简介。

关于孛儿只斤·海山简介,根据历史资料中的相关记载,他是出生于1281年,去世于1311年。而他是蒙古帝国第七任大汗,在1307年到1311年在位,在为时长为4年。

据说,海山曾在早年的时候就在宫中受过一定程度的儒学教育。后来在1299年的时候受命出镇漠北,负责平息海都之乱一职。经过五年后,于1304年海山就被封为怀宁王。在1307年的时候,元成宗无嗣而崩,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开始发动政变,趁机除掉了成宗皇后伯岳吾·卜鲁罕及由她试图拥立的安西王阿难答。再者,海山亲自从漠北率军南下,取得皇位继承权,最终在上都登基。为了感谢弟弟的帮助,作为报酬,他册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

海山虽然在位时间还不到四年,但是他在朝政上却实施了许多有意义的改革。他曾大范围地封官赏赐,并在在中书省外又另立尚书省,在经济上,他强化海运、增赋税。在文化上,遵循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直至1311年初,海山在大都去世,皇位由他的弟弟继承。

孛儿只斤海山怎么死的

元武帝孛儿只斤·海山,是元朝的第三位皇帝,他一共在位四年,虽然做出了一定的功绩,但是这远远比不上他犯下的过错。他贪图享受,整日耽于淫乐,酗酒过渡,很快身体便染上了重病。在公元1311年元旦,纵欲过度的海山最终病倒,七天之后就死在了大都宫的玉德殿中,享年只有短短的三十一岁,死后被葬于元朝先祖安息的地方起辇谷。

其实海山在当上皇帝之前还是有过一番作为的。他生于1381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朝帝第二位皇帝元成宗铁穆耳的侄子。他在大德三年也就是1299年的时候,由于原来驻守在漠北的宁远王阔阔出在防御边疆出现了松懈的情况,于是成宗铁穆耳便派他代替阔阔出的职位镇守边疆,之后他还率军打败叛王海都,显示了自己在作战方面的才能和智慧。大德八年即1304年,海山因为守护元朝边疆功绩突出被铁穆耳册封为怀宁王,允许他佩带金印,并把瑞周65000户人家交由他来管理。这一切都使得海山的威望和声誉都达到了极高的位置。

但是这一切很快就在他当上皇帝之后改变了。1299年,铁穆耳病逝,因为皇位空虚,便有他的皇后宫卜鲁罕暂时代理朝政,原本皇后想把皇位传给铁穆耳的堂弟安西王阿难答,但是阿难答最终被海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以“扰乱祖宗家法”的罪名给处死了。海山的弟弟原想自己即帝位,但是又害怕海山手握重兵来讨伐他,于是只能把帝位让给了海山。海山继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前朝的大臣一概给更换了,之后又大兴土木,导致财政困难,随后为摆脱危机,发行大银钞,结果使得财政危机进一步加重,使得百姓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之后还重用宦官,仅仅因为一个小太监的阿谀奉承就封他为大司徒和左丞相这样重要的官职。可以说他在当皇帝之前和之后的变化完全就是两个人了。

孛儿只斤海山的后代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是元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在位时间非常短的皇帝,只有短暂的四年时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海山在继位之后也做一些实事,比如抚恤镇守边疆的士兵和士卒,免除大都、上都和隆兴三地的赋税三年,勉励兴办学校,免除儒户的差役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元朝的内部矛盾。但是他因为纵欲过度,很快就身染重病去世了。海山有两个儿子,后来这两个儿子都做了皇帝,只不过在位的时间和海山一样短。

海山的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和世瓎和次子图帖睦尔。海山死后继位的并不是他的这两个儿子,而是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这是由于海山在夺取皇位的时候弟弟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海山为了感谢他让他在自己死后担任下一个皇帝。而海山的两个儿子继位已经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首先继位的是海山二子图帖睦尔。在1328年7月泰定帝去世之后,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原本是想立海山的长子和世瓎为帝,但是当时和世瓎珍正驻扎在边疆,于是便改立图帖睦尔为帝。然而到了8月,梁王王禅和丞相倒剌沙反对,他们决定拥立泰定帝的儿子阿速吉八为帝,图帖睦尔先在大都继位,之后又派兵攻打阿速吉八等人,最终杀死了阿速吉八。不过在继位不久之后,他却突然生出了禅让的想法,于是在1329年他的哥哥和世瓎继位为帝,没想到和世瓎只在位了一个月之后,图帖睦尔又后悔了,于是他趁自己的哥哥不备杀死了他,重新做回了皇帝。一直做到了1332年去世。

海山的两个儿子虽然都做了皇帝,但是两兄弟还是避免不了为争夺皇位而出现的纷争,实在是一件让人感到惋惜的事情。

标签: 孛儿只斤海山

更多文章

  • 孛儿只斤·旭烈兀是谁?拖雷之子孛儿只斤·旭烈兀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孛儿只斤·旭烈兀,忽必烈,托雷,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旭烈兀(1217年—1265年2月8日),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忽必烈、蒙哥和阿里不哥的兄弟,四人同为拖雷正妻唆鲁合贴尼所生,旭烈兀是伊利汗国的建立者,西南亚的征服者,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18岁那年,他随拔都远征,横贯东欧大草原,一直打到了今匈牙利境内。在与匈牙利马札尔人的战

  • 孛儿只斤·旭烈兀参与了哪些战役?立下了怎样的战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孛儿只斤·旭烈兀,忽必烈,托雷,成吉思汗

    巴格达之战1257年,旭烈兀和他麾下大将郭侃率领的军队抵达巴格达。旭烈兀向巴格达的哈里发穆斯台绥木劝降,遭到拒绝。阿拉伯人警告蒙古人说如果他们攻击哈里发就将受到真主的惩罚。于是蒙古军队开始攻城。1258年2月10日,巴格达开城投降。蒙古军队展开了长达一个星期的屠城,数十万居民在屠杀中丧生,哈里发穆斯

  • 孛儿只斤·木阿秃干是谁?木阿秃干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孛儿只斤·木阿秃干

    当成吉思汗其它孙子在玩耍的时候,木阿秃干就已经会拿起大弓来猎物了。有一次,有一群野狼袭击他的兄弟,他的兄弟们都被吓破了胆子,而木阿秃干则拉起大弓将一群野狼全部射杀,正因如此,他得到了爷爷成吉思汗的重视。花剌子模杀害蒙古商人后,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宣战,木阿秃干也加入这次作战中,木阿秃干指挥他的部队连战

  • 元世祖忽必烈之孙 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孛儿只斤·铁穆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朝,忽必烈

    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即元成宗(1295年-1307年在位),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之孙、皇太子真金第三子。母徽仁裕圣皇后弘吉烈氏。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孙,总兵镇守漠北。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其母阔阔真与大臣伯颜等人的支持下即皇帝

  • 孛儿只斤·海山在位期间的举措有哪些 有关于他的轶事及评价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朝,尚书省

    武宗在政治上最重大的举措就是设立尚书省。元世祖时曾短暂设立尚书省,后革罢。武宗即位后,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改革措施,决定在中书省之外另立尚书省,作为实际上的中枢机构。大德十一年(1307年)九月,即位不到四个月的武宗就下诏设立尚书省,此举遭到御史台、中书省官员的强烈反对,武宗不得不解散尚书省。但武宗自然

  • 蒙古帝国第七任大汗 元朝第三任皇帝孛儿只斤·海山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朝,忽必烈

    孛儿只斤·海山(1281年—1311年),即元武宗,元朝第三任皇帝,蒙古帝国第七任大汗(1307年—1311年在位)。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裕宗真金之孙、顺宗答剌麻八剌之子、成宗铁穆耳之侄。母亲是昭献元圣皇后答己,弟弟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海山早年在宫中受过一定程度的儒学教育,1299年受命出镇漠

  •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四子元睿宗拖雷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吉思汗,元睿宗拖雷

    孛儿只斤·拖雷拖雷和妻子唆鲁禾帖尼孛儿只斤·拖雷(1193年?—123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四子(幼子),也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儿子。1266年(至元三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位时,被追谥为景襄皇帝,庙号睿宗。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生有4个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

  • 元代为何统治时间短?充满了窦娥冤的人间地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关汉卿,窦娥冤,蒙古

    爱好传统戏剧的人几乎都知道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这部带有浓厚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戏剧堪称元代文学的高峰。窦娥想不到的是她们才离虎口又进狼窝,这张驴儿是个典型的流氓,救她们婆媳本就有别的企图。他与父亲强行搬进蔡家,威逼蔡家婆媳与其父子成亲。窦娥不从,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再向窦娥下手,没想到却毒死了自己的父

  •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什么?《窦娥冤》剧情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关汉卿,窦娥冤

    《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 近代背黑锅冠军李鸿章:所受的委屈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鸿章

    “弱国无外交”,愚昧无知,刚愎自用的满蒙亲贵连“卖国”的差使都办不了,满朝衮衮诸公,只有李鸿章懂外交,善斡旋,善于“与列强打痞子腔”(曾国藩讥讽语)。老资格重臣刚毅之流只能说大话,办不了大事,清流领袖翁同龢等辈书生气太重,不识时务,好人办不了难事硬事。在积贫积弱的条件下,熟悉内政外交的李鸿章努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