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代为何统治时间短?充满了窦娥冤的人间地狱

元代为何统治时间短?充满了窦娥冤的人间地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996 更新时间:2023/12/7 6:35:46

爱好传统戏剧的人几乎都知道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这部带有浓厚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戏剧堪称元代文学的高峰。

窦娥想不到的是她们才离虎口又进狼窝,这张驴儿是个典型的流氓,救她们婆媳本就有别的企图。他与父亲强行搬进蔡家,威逼蔡家婆媳与其父子成亲。窦娥不从,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再向窦娥下手,没想到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诬告窦娥杀人,太守桃杌不认真侦查案件,只是一味刑讯逼供,为了保护婆婆,窦娥只好含冤认罪,她因此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为了表示自己的冤屈,她立下三桩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结果一一应验。像绝大多数中国老戏一样,《窦娥冤》也有个光明的尾巴: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成廉访使的父亲控诉,冤案得以昭雪,恶人一一得到惩处:首恶张驴儿被斩首,赛卢医被发配充军,桃杌被革职永不叙用。 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在《窦娥冤》里,流氓横行霸道,官吏草营人命,平民百姓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诉,社会无比黑暗。真实的元代,老百姓的生存状况是如何呢? 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一书写到了元代统治者的屠城。“鞑靼过关,取所掠山东两河少壮男女数十万,皆杀之”。蒙古攻灭金朝,人口比战争之前减少了百分之九十。

宋代四川人口近两千万,元军过后,只剩八十万。 后来,蒙古贵族觉得把汉人全部杀尽了,没人给他们做奴隶,屠城的事才渐渐减少。元朝统治集团完全不把被征服者当人看,他们将奴隶叫作“驱口”,即供驱使的人口,在“人市”可以自由买卖。一个中等官员可以使唤上百个驱口,一个大使长(奴隶主)的驱口则有成千上万,忽必烈宠臣阿合马就占有七千多个驱口。这些驱口不仅得向使长缴租,还必须向政府纳赋。驱口是没有任何人格尊严的,元朝法律规定“驱口与钱物同”。 蒙古贵族想要得到汉人的田地,无需用钱租买,只需将原主人赶走就行。赶走了汉人,就让田地荒芜,生出野草,以利放牧,时人记载说:“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为了笼络蒙古贵族,蒙古大汗甚至经常将农田和作为农田主人的汉人赏赐给王公功臣,一点也不在乎被当成赏赐物的汉人的感受。 蒙古官员断案也绝无公正可言。他们目不识丁,“高坐堂上,大小事务一切付之于吏,可否施行,漫不省录”。

官既不管事,也管不了事,吏员便趁机以案生财,谁给的钱多就为谁办事,大江南北,地痞流氓为非作歹,窦娥这样的蒙冤者胜不胜数。 元代当政者对汉人的生产、生活进行严格限制。比如汉人每二十家被编成一甲,由蒙古人做甲主。甲主的所有花销都要这二十户汉人承担。晚上一更三点之后禁止出行、点灯、活动。为了防止汉人造反,皇家禁止民众田猎、习武、拿兵器、聚众、野行。每五家汉族人才可以拥有一把菜刀,而且这把菜刀平时还要放到蒙古人家里,要做饭时临时借用一下。只有蒙古人同意,汉族人才能生火起灶,汉族人习惯地称管制自己的蒙古人男的为“老灶爷”,女的为“老灶奶”。 任何一种不合理的制度都有其深层的缘由。相对于农耕文化和工商文明,元代蒙古人的游牧文化明显比较落后。这种文化只在乎基本的物质生存,不重视科技创新,更不看重灵魂超越。中原儒家文化一向推崇的礼让、仁义、宽恕、自省、善良,在元代统治者那里没有太多的市场。

而游牧文化一旦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往往会将暴力当成战胜一切的手段,将野蛮视作英雄气质。 元代统治者无视百姓的起码权利,也与他们人口过少,需要以少御多有关。蒙古人能征善战,加上当时世界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勇敢比武器更重要,他们的马蹄所到之处几乎无坚不摧。攻占了那么多的土地,征服了那么多的异族,统治者人手不够,怎么去统治成了难题。蒙古贵族书读得很少,不太懂得“攻心为上”的道理,于是更多地采用强硬手段。因为这种统治手法,元代自然也就成为人间地狱。在唐宋以后的政权中,元代寿命最短,只维持了98年,就与这个政权缺乏人性的温度有关。

标签: 关汉卿窦娥冤蒙古

更多文章

  •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什么?《窦娥冤》剧情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关汉卿,窦娥冤

    《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 近代背黑锅冠军李鸿章:所受的委屈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鸿章

    “弱国无外交”,愚昧无知,刚愎自用的满蒙亲贵连“卖国”的差使都办不了,满朝衮衮诸公,只有李鸿章懂外交,善斡旋,善于“与列强打痞子腔”(曾国藩讥讽语)。老资格重臣刚毅之流只能说大话,办不了大事,清流领袖翁同龢等辈书生气太重,不识时务,好人办不了难事硬事。在积贫积弱的条件下,熟悉内政外交的李鸿章努力运用

  • 潘美是谁?比窦娥还冤的名将,忠臣被黑成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潘美,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比窦娥还冤的名将潘美,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宋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武力并不强大的朝代,但宋代的名将也很多,加上宋朝的对手极其强大,因此宋代武将都是从非常凶险的环境中崛起的。提起宋代的名将,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想到岳飞,毕竟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武将之一,也是世人敬佩的民族英

  • 元代四大悲剧之一《窦娥冤》简介,有哪些写作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代,《窦娥冤》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此剧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张父。张驴儿反

  • 《窦娥冤》的故事是怎样的?窦娥到底有多大的冤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窦娥

    《窦娥冤》,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窦娥冤》在高中作为选修古文之一,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是一位穷书生,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把年仅七岁的她卖给蔡婆

  • 王安石变法重视变风俗:多途径去除奢靡贪腐之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安石,变法,改革,

    宋神宗执政之时,宰相王安石力主变法,为后人所熟悉。但王安石在立新法以革时弊之时并未放弃“变风俗”,并认为变风俗与立法度同等重要,即“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宋史·王安石传》)。其变风正俗的关键点是去奢靡贪腐之风,而这点却为人所轻忽。那么,在王安石看来,风俗之厚的养成路径有哪些呢?第一,京

  • 揭秘:宋朝历史上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骗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司马光,王安石

    说起王安石和司马光,可谓家喻户晓。两人同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本来惺惺相惜,是一对好朋友,但司马光为什么要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两人的政见不同吗?笔者认为,司马光是个聪明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纯粹是一场骗局。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

  • 解密:名臣王安石为何刁难并非对立的苏东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北宋,王安石,苏东坡,

    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的是王安石教训苏东坡的几个故事,其中有一则这样的: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结果,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书桌上看到一首咏菊诗的诗稿: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以学识而自负,他认为王安石这两句诗有问题,因为 “黄花”就是菊花,

  • 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苏轼主张什么历法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苏轼,王安石,宋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1056~1063)进士,历官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与其父洵、弟辙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他的著作收入《苏东坡全集》。苏轼反对王安石倡行新政,认为王安石为了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状,推行以富国强兵

  • 解析王安石的变法为什么最后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自推行新法到变法失败,历时16年,这段期间王安石两次罢相,他不畏艰难,毅然推行新法,但是王安石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与成效,劳心费神,最终变法失败,还给自己捞了个千古骂名。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一经推行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归于内因和外因的双重打击下,对外众多官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