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四子元睿宗拖雷简介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四子元睿宗拖雷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714 更新时间:2023/12/6 21:23:26

孛儿只斤·拖雷

拖雷和妻子唆鲁禾帖尼孛儿只斤·拖雷(1193年?—123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四子(幼子),也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儿子。1266年(至元三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位时,被追谥为景襄皇帝,庙号睿宗。

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生有4个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拖雷少年时就随其父出征,他与三个哥哥一样,能干善战,随从成吉思汗东征西伐,为蒙古帝国的奠基立下汗马功劳,他们好比帝国的四根大的台柱。成吉思汗按照4个儿子的特长与才能,分别赋予他们职掌不同的职别:术赤管狩猎,察合台掌法令,窝阔台主朝政,拖雷统军队。

职业生涯

公元1213年,拖雷攻占金国德兴府(今河北省涿鹿县),后来又随父攻克宋的雄、霸、莫、河间等河北州郡和山东各州郡。

公元1219年西征时,拖雷与其父成吉思汗统率主力越过沙漠,直趋不花剌。父子俩率蒙古军从那黑沙石出发,过铁门关(今乌兹别克沙赫尔夏勃兹南90公里拜松山中的布兹加勒山口)南下。成吉思汗从诸军中选拔强悍者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命拖雷率领,先渡阿母河去取呼罗珊诸城。后来,成吉思汗进围塔里寒寨(今阿富汗木尔加布河上游之北)。塔里寒军民凭险据守,蒙古军围攻7个月,直到拖雷奉召回军与其父会合时才将此山城攻克下来。该城的守军和人民皆被-殆尽。不久,拖雷受其父之命进入呼罗珊地区,对敢于-蒙古的城市进行残暴的报复。有一次,因一支蒙古小部队在马鲁城下被歼灭,拖雷于公元1221年3月就率7万精兵围攻马鲁,马鲁长官出城投降,拖雷假许不杀,但在蒙古军人城后只选取工匠400人后将全部居民和降卒进行-,死者达70万人,马鲁城被夷为平地。

公元1221年5月,拖雷再攻你沙不儿,城中遣教长、绅士出城请降,拖雷不许,下令架大炮、抛石机猛攻,人城后纵兵肆杀。此外,途思、奈撒(今土库曼阿什哈巴德东)、志费因诸城都遭到疾风烈火般的扫荡。因时至盛暑,拖雷军被成吉思汗召回塔里寒。拖雷军于回途时攻打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也里城军民抵抗,8天后守军长官阵亡,拖雷允许城内居民投降,免于屠城,但札兰丁的1.2万将土全部被杀。

在公元1219年,拖雷参加西征后,按照蒙古幼征出发前,成吉思汗的忽兰夫人从行,她对成吉思汗说:“诸皇子中,嫡子有4人,主上万岁后应由何人承统?”成吉思汗听后认为话中有理,当下召见诺弟和诸子,议定将来由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后来,成吉思汗在临死前,再次把诸子召到身边,要他们服从窝阔台的领导,兄弟间要精诚团结。不久,成吉思汗病死,按照封建帝制王驾崩,应立即由他指定继承人登基即位,可是蒙古的库里勒台制(部落议事会制度)仍然在起作用,窝阔台不能因其父的遗命继位,必须等待库里勒台的最后决定。后来,王位空缺两年,便由拖雷监摄国政。

公元1229年秋,为了推选新大汗,蒙古的宗王和重要大臣们举行大会。宫廷内就有人恪守旧制,主张立幼子拖雷,反对成吉思汗的遗命,大会争议了40天。此时术赤已死,察合台全力支持窝阔台,拖雷势力孤单,只得拥立其兄窝阔台即位。

公元1230年,拖雷和窝阔台分兵攻金。他们遵照其父成吉思汗的遗嘱,用武力假道宋境。公元1231年冬天,拖雷在均州三峰山(今河南禹县境内)打败金军的主力部队,乘胜攻占了河南诸郡等地。

生平履历

1213年,蒙古帝国攻伐金朝,拖雷从其父成吉思汗率领中路军,攻克宣德府,遂攻德兴府。拖雷与驸马赤驹先登,拔其城。即而挥师南下,拨涿洲、易州,残破河北、山东诸郡县。

1219年,从成吉思汗西征,攻陷不花剌、撒麻耳干。1221年,分领一军进入呼罗珊境,陷马鲁、尼沙不儿,渡搠搠阑河,降也里。遂与成吉思汗合兵攻塔里寒寨。按照蒙古习俗,幼子继承父业,而年长诸子则分析外出,自谋生计。故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所有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耳朵,牧地及军队。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12.9万人。其中10.1万由拖雷继承。

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拖雷监国。

1229年,在选举大汗的忽里台上,推窝阔台即大汗位。

1231年,与窝阔台分道伐金,拖雷总右军自凤翔渡渭水,过宝鸡,入大散关。11月,蒙古军假道南宋境,沿汉水而下,经兴元(今陕西汉中)、洋州(今陕西洋县)在均州(今湖北均县西北)、光化(今湖北光化北)一带,渡汉水,北上进入金境。

1232年初与金军在均州(今河南禹县)遭遇。拖雷乘雪夜天寒大败金将完颜合达、移刺蒲阿、完颜斜烈于三峰山,尽歼金军精锐。此役毕,拖雷与自白坡渡河南下的窝阔-会合。同年北返,病死途中,享年四十岁。

1266年(至元三年)谥号景襄皇帝,庙号睿宗。长子蒙哥(宪宗)、四子忽必烈(世祖)相继称可汗。

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称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国号“元朝”。

成吉思汗病死后,由他监国。公元1227年8月至1229年秋在位,计3年。

历史评价

民国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的评价是:“周公金縢之事,三代以后能继之者,惟拖雷一人。太宗愈,而拖雷竟卒,或为事之适然,然孝弟之至,可以感动鬼神无疑也。世俗浅薄者,乃疑其诬妄,过矣!”

拖雷在成吉思汗诸子中军事能力是最强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军事成就也是杰出的,但他在西征途中也犯了不少错误,比如大肆-与破坏城池。

标签: 成吉思汗元睿宗拖雷

更多文章

  • 元代为何统治时间短?充满了窦娥冤的人间地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关汉卿,窦娥冤,蒙古

    爱好传统戏剧的人几乎都知道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这部带有浓厚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戏剧堪称元代文学的高峰。窦娥想不到的是她们才离虎口又进狼窝,这张驴儿是个典型的流氓,救她们婆媳本就有别的企图。他与父亲强行搬进蔡家,威逼蔡家婆媳与其父子成亲。窦娥不从,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再向窦娥下手,没想到却毒死了自己的父

  •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什么?《窦娥冤》剧情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关汉卿,窦娥冤

    《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 近代背黑锅冠军李鸿章:所受的委屈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鸿章

    “弱国无外交”,愚昧无知,刚愎自用的满蒙亲贵连“卖国”的差使都办不了,满朝衮衮诸公,只有李鸿章懂外交,善斡旋,善于“与列强打痞子腔”(曾国藩讥讽语)。老资格重臣刚毅之流只能说大话,办不了大事,清流领袖翁同龢等辈书生气太重,不识时务,好人办不了难事硬事。在积贫积弱的条件下,熟悉内政外交的李鸿章努力运用

  • 潘美是谁?比窦娥还冤的名将,忠臣被黑成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潘美,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比窦娥还冤的名将潘美,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宋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武力并不强大的朝代,但宋代的名将也很多,加上宋朝的对手极其强大,因此宋代武将都是从非常凶险的环境中崛起的。提起宋代的名将,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想到岳飞,毕竟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武将之一,也是世人敬佩的民族英

  • 元代四大悲剧之一《窦娥冤》简介,有哪些写作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代,《窦娥冤》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此剧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张父。张驴儿反

  • 《窦娥冤》的故事是怎样的?窦娥到底有多大的冤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窦娥

    《窦娥冤》,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窦娥冤》在高中作为选修古文之一,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是一位穷书生,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把年仅七岁的她卖给蔡婆

  • 王安石变法重视变风俗:多途径去除奢靡贪腐之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安石,变法,改革,

    宋神宗执政之时,宰相王安石力主变法,为后人所熟悉。但王安石在立新法以革时弊之时并未放弃“变风俗”,并认为变风俗与立法度同等重要,即“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宋史·王安石传》)。其变风正俗的关键点是去奢靡贪腐之风,而这点却为人所轻忽。那么,在王安石看来,风俗之厚的养成路径有哪些呢?第一,京

  • 揭秘:宋朝历史上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骗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司马光,王安石

    说起王安石和司马光,可谓家喻户晓。两人同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本来惺惺相惜,是一对好朋友,但司马光为什么要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两人的政见不同吗?笔者认为,司马光是个聪明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纯粹是一场骗局。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

  • 解密:名臣王安石为何刁难并非对立的苏东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北宋,王安石,苏东坡,

    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的是王安石教训苏东坡的几个故事,其中有一则这样的: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结果,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书桌上看到一首咏菊诗的诗稿: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以学识而自负,他认为王安石这两句诗有问题,因为 “黄花”就是菊花,

  • 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苏轼主张什么历法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苏轼,王安石,宋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1056~1063)进士,历官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与其父洵、弟辙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他的著作收入《苏东坡全集》。苏轼反对王安石倡行新政,认为王安石为了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状,推行以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