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潘美是谁?比窦娥还冤的名将,忠臣被黑成奸臣

潘美是谁?比窦娥还冤的名将,忠臣被黑成奸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566 更新时间:2023/12/7 10:48:4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比窦娥还冤的名将潘美,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宋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武力并不强大的朝代,但宋代的名将也很多,加上宋朝的对手极其强大,因此宋代武将都是从非常凶险的环境中崛起的。提起宋代的名将,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想到岳飞,毕竟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武将之一,也是世人敬佩的民族英雄。而每次谈到岳飞,秦桧一定是会被提起的,他作为奸臣的代表,也成就了岳飞后世的美名,却让自己留下万世骂名。不过,宋代其实还有一位名将,他既像岳飞一样能征善战,为国家作出了许多贡献,却又如秦桧一般,遭到后世的唾弃。

这位当世之才却遭后世唾骂的名将叫做潘美,戏曲作品中更习惯称呼他为潘仁美。提起潘仁美,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叛徒”“奸臣”等一系列标签,毕竟潘仁美在戏曲作品中的形象实在太过不堪,只能与秦桧相提并论的大奸臣。不过,历史中真正的潘仁美,或者说潘美,却与后世人对他的认知有所不同。

潘美是宋朝的名将,但他在周时就已经跟随柴荣出生入死,并为柴荣立下了汗马功劳。潘美打仗非常勇猛,气概如同张飞一般,而且他足智多谋,不光有匹夫之勇,更有大将之才,因此很受柴荣的重用。后来赵匡胤进行政变,潘美被赵匡胤赏识,便成为他的部下。潘美在赵匡胤手下时也非常骁勇,他参与了建宋时期的大部分战役,并打败了许多敌人。按理说,潘美也是开国功臣之一,本应受世人敬仰,但最终他却因一场意外而成为百姓口中的奸臣,并被骂了上千年。

潘美之所以形象崩塌,是因为许多人认为是他害死了忠心耿耿的杨业。杨业是后世家喻户晓的杨家将之一,也是大宋百姓心目中的战神。许多人都知道杨家将的威名,却不知道杨家将其实并非宋朝本将,而是北汉降军。投降宋朝之后,杨家将忠心耿耿,多少人为国捐躯,百姓们为之敬佩,但在朝廷上,杨家将却仍是外人,包括杨业。在朝廷里,许多人都看不起杨业,经常排挤打压他,哪怕是在战场上也不信任他。

在与辽国作战时,杨业被派上前线。杨业是一个很有才智的人,来到前线之后,他立刻勘察敌军情况,之后他得出结论:辽军实力强大,人数众多,宋军不能轻举妄动,要等待时机。杨业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但奈何将领王侁却听不进去,他邀功心切,迫切的想与辽军决战,从而建立功勋。加上王侁一直不信任杨业,他认为杨业是北汉降将,此时所谓避战正是他畏战的表现。因此王侁命令大军主动出击,与辽军决战。

杨业知道王侁的计划是行不通的,宋军从正面强攻必败无疑,但他却只能听从王侁的命令,率军出击。不过杨业也没有坐以待毙,他找到潘美,让他率军在陈家谷口这个战略要地埋伏,到时候接应失败的宋军,说不定还可以打辽军一个措手不及。潘美听完觉得杨业的顾虑非常有道理,因此他听从杨业建议,在谷口设伏。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同杨业预计的那样,主动出击的宋军很快便被强大的辽军打败,而当初一意孤行的王侁此刻却撤的比谁都快。杨业率军与辽军死战,杀死了许多敌军,但最终仍不敌失败,不断撤退。如果事情按照杨业计划的那样,他和他的部队得到潘美接应后可能都不会死,但当他撤到陈家谷口之后,却发现潘美根本就没有在这里接应自己。最终杨业寡不敌众,生擒之后以死明志。潘美也因此被认为是害死杨业的奸臣,被后世唾骂。

然而,潘美撤走并不是他的决定,而是王侁的要求。当时王侁从前线逃跑到潘美这里,认为此地辽军一定会攻打,便要求潘美撤军。潘美向王侁说完杨业的计划之后,王侁仍旧要求潘美撤军,潘美没办法只能撤军。后来杨业战死,全国哗然,皇帝震怒,王侁和潘美都遭到严厉的惩罚。然而最终承担骂名的,却是责任最小的潘美,就连他的后代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迫改姓。

潘美对于杨业的死当然是有责任的,他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违背了与杨业的约定,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害死杨业。然而因为世人的憎恨,百姓们认为他是一个大奸臣,便在戏曲中将他描写成奸佞小人。就这样,身为宋朝开国功臣的潘美,最终却沦为万世唾骂的奸臣,实在令人唏嘘。

标签: 潘美宋朝

更多文章

  • 元代四大悲剧之一《窦娥冤》简介,有哪些写作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代,《窦娥冤》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此剧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张父。张驴儿反

  • 《窦娥冤》的故事是怎样的?窦娥到底有多大的冤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窦娥

    《窦娥冤》,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窦娥冤》在高中作为选修古文之一,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是一位穷书生,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把年仅七岁的她卖给蔡婆

  • 王安石变法重视变风俗:多途径去除奢靡贪腐之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安石,变法,改革,

    宋神宗执政之时,宰相王安石力主变法,为后人所熟悉。但王安石在立新法以革时弊之时并未放弃“变风俗”,并认为变风俗与立法度同等重要,即“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宋史·王安石传》)。其变风正俗的关键点是去奢靡贪腐之风,而这点却为人所轻忽。那么,在王安石看来,风俗之厚的养成路径有哪些呢?第一,京

  • 揭秘:宋朝历史上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骗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司马光,王安石

    说起王安石和司马光,可谓家喻户晓。两人同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本来惺惺相惜,是一对好朋友,但司马光为什么要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两人的政见不同吗?笔者认为,司马光是个聪明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纯粹是一场骗局。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

  • 解密:名臣王安石为何刁难并非对立的苏东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北宋,王安石,苏东坡,

    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的是王安石教训苏东坡的几个故事,其中有一则这样的: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结果,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书桌上看到一首咏菊诗的诗稿: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以学识而自负,他认为王安石这两句诗有问题,因为 “黄花”就是菊花,

  • 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苏轼主张什么历法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苏轼,王安石,宋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1056~1063)进士,历官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与其父洵、弟辙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他的著作收入《苏东坡全集》。苏轼反对王安石倡行新政,认为王安石为了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状,推行以富国强兵

  • 解析王安石的变法为什么最后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自推行新法到变法失败,历时16年,这段期间王安石两次罢相,他不畏艰难,毅然推行新法,但是王安石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与成效,劳心费神,最终变法失败,还给自己捞了个千古骂名。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一经推行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归于内因和外因的双重打击下,对外众多官僚集团

  • 为什么说王安石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他自幼聪慧异常,有过目不忘之能,又喜好读书,因此小小年纪便能下笔成文。稍长之时,便跟随自己的父亲四处游历,见惯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后来等他考中状元,也一直都没有脱离群众,他放弃了在京的安逸生活,选择了外放为官。正是因为他长久的接触底层人民的生活,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出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在996年前的今天,1021年1月18日 (农历闰腊月初三),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出生。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距今996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 揭秘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私交:“对手”变知己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私交

    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苏轼兄弟丁忧服满,刚回京城。那时,兄弟俩踌躇满志,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苏东坡不识时务,对改革说三道四。王安石很不高兴,就让他到开封府审案子。京城的案子盘根错节,随时都会碰到山头。他希望苏轼深陷其中出不来,无暇指点时政。没想到,苏东坡是断案高手,三下五除二,就把案子办得干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