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北宋立下赫赫战功的狄青,为什么会被文官集团猜忌?

为北宋立下赫赫战功的狄青,为什么会被文官集团猜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556 更新时间:2023/12/6 3:27:44

狄青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宋仁宗景祐五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西夏、自立为帝。当消息从苍茫的西北传至富庶的关中后,宋仁宗当即下诏征讨西夏。于是这般,北宋的边境线上又燃起了一段新的战火。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松散的宋军一如之前数次大战那般——被敌军轻易击溃。连战连克的西夏军队对此始料未及,很快就产生了轻敌之心。

终于有一天,当一些看守粮仓的西夏士兵喝酒吹牛、打盹时,一队北宋骑兵已经杀入营寨。这当中为首的人一手牵着马缰绳、一手举着火把,熊熊火光映照着他冰冷的脸庞。当粮仓上的火焰渐渐燃起时,也照映出了这个人的模样:披散的长发下,遮掩着冷冰冰的面具,幽幽的目光让人不寒而栗。这个披头散发、带着面具冲锋的人,就是北宋著名的得力战将:狄青。

狄青出生在一个很贫寒的家庭,家里要养的小孩也不仅仅是他一个。在他十六岁那年,他的哥哥和别人打架斗殴,被告到官府去了。他的父母想让哥哥留下来为家里干活出力,于是让还没有劳动能力、只会消耗粮食的狄青去给哥哥顶罪。就这样,无辜的小狄青成了罪犯,还在脸上刺下了象征着罪犯身份的纹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狄青在冲锋陷阵时,会带上自己独特的面具

在北宋一朝,犯罪之人多半是刺配充军。给兄长顶锅的狄青,便这样披上了军服,投身戎马。出人意料的是,他在骑马射箭上有着过人的天赋。很快便学会了如何战斗,成为了一个弓马娴熟的战士。于是,他被选入御马直,成为了宋朝精锐骑兵的一员。后来正是在马背之上,狄青第一次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宝元年间,西夏的李元昊起兵称帝,宋廷下令讨伐。狄青便是被征召去往边疆的勇士之一。当时前线的战况不容乐观,宋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士气低落。在屡屡吞下败绩的宋军里,唯独狄青领着一帮人马冲锋陷阵。

在对西夏作战四年,狄青大大小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纵使数次被乱箭射中负伤,但依然冲杀在战场的第一线。在这四年里,他焚烧了西夏几万石粮食,俘虏了接近六千名西夏人,消灭了许多作乱的部族。最重要的是,他给西夏人留下了最可怕的印象:披头散发、青铜面具。这两样东西伴随的狄青的名字,夜夜造访西夏士兵的噩梦。战胜西夏人之后,狄青在北宋朝内也广为人知。当时北宋官员中,不少身居高位者都非常欣赏狄青。尹洙、韩琦范仲淹都曾对他赞赏有加。当然,最让狄青自豪的,是宋仁宗对他的肯定。

宋仁宗听说闻狄青的战功后,多次召见他讨论军国大事,还破格提拔这位边关小将至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有一次,宋仁宗劝狄青洗去面上的刺字,这让狄青备受感动。这说明宋仁宗并没有因为他的出身而看轻他,反而根据他的战功不拘一格用人才。他于是跟宋仁宗说:"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狄青自然是更努力的报国。当时的北宋可谓内忧外患,不仅北方边境频频被骚扰,南方腹地也起了动乱。皇祐年间,南方的蛮族侬智高起兵称帝,在岭南一带大肆破坏,狄青奉旨前去参与平叛。在这里,他再一次充当了救火队长的职责。

南蛮之地的士兵大多民风彪悍、打起仗来勇猛过人,加上北宋禁军千里迢迢赶来、疲惫不堪,接连被敌军击败。还有一些将领急不可耐地擅自出击,结果只是白白增加伤亡。面对这样的局面,狄青是怎么挽回士气的呢?在《三十六计》的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中,记载了狄青的战例。

却说狄青知道南方的士兵大多有迷信的习俗,于是狄青决定利用这一点来提高士兵的士气。他找来一百枚制钱,当着全军的面对天祷告,如果这次出征能够胜利的话,就让这些制钱全部钱面朝上。随后一洒,士兵们去数,果然都是钱面朝上。于是狄青命人用铁钉把这些制钱都钉在地上,用布覆盖,等战胜敌人再来收回。士兵们上到战场,个个如有神助,很快就击败了敌军。待他们回来之后才发现,那些制钱是狄青命人特别铸造的,两面的图案都完全相同。

狄青是不是真的有用这种方法来转危为安呢?事实依然存疑,更可靠的说法是,狄青先让远道而来的将士们修整了十天,然后趁蛮兵放松警惕之时,攻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昆仑关,大败侬智高的军队,斩首数千,侬智高本人也疑似死在了乱军之中。

狄青虽然为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的结局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由于他是犯人出身,在朝中受到了不少官员的白眼。出生行伍的他官至枢密副使,更成为了谏官们忌惮的催化剂。于是,一封又一封弹劾的奏折送到了宋仁宗桌上。此时的宋仁宗不可能充耳不闻,亦不可能为了一介武夫与满朝文官爆发矛盾。因此,当狄青被淹没在满朝文臣的谩骂声中时,他没有能及时帮助他脱离舆论的漩涡。大量的中伤,加之因洪水搬家一事,使得狄青最终被调离京城。郁郁不得志的他,一病不起。史书上记载他嘴发毒疮,就此溘然长逝。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郁郁而终的境地,实在是让人扼腕痛惜。

标签: 狄青北宋

更多文章

  • 为北宋立下不世战功的狄青,为什么会受到欧阳修的迫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欧阳修,宋朝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狄青的故事。国有城兮城四方,城有君兮仁以长。今年一部热门电视剧《清平乐》的片头曲《愿歌行》,开头便以稚气可爱的童声吟诵,很好地点出了宋代仁宗皇帝的“仁”,仁宗朝或许是北宋乃至之后每个儒家子弟都津

  • 狄青一生战功赫赫官居枢密使,怎么总是被打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狄青,北宋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狄青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大家都知道,每个朝代都有出名的将军,在北宋时期就出了一位非常厉害的将军叫狄青。他打仗的时候喜欢挡着自己的脸,然后带着士兵,一起拼命地向了敌方军队里冲,把敌人杀得是血流成河,没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后来敌人只要在战场上看到蒙面的人就

  • 解密:北宋文人范仲淹的推举信的威力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宋,范仲淹,推举,

    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周围大多数文武官员得到过他的推荐,只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没有得到提拔。苏麟有次因事到范仲淹府中汇报工作,便趁机献上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范仲淹笑了笑,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了升迁。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

  • 名臣范仲淹的“供给侧改革”:着重开拓新兴产业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范仲淹,宋朝,庆历新政,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促进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满了先贤智慧——早在北宋期间,范仲淹即成功地探索过“供给侧改革”。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

  • 范仲淹主政杭州 用经济学手段化解两次经济危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范仲淹,经济学,经济危机,

    提起范仲淹,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在人们的心目中,范仲淹是以文学家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但其实,范仲淹不但有文学才华,还很有经济头脑,他在杭州太守任上,曾运用现代经济学手段化解了两次经济危机,显示出了非凡的经济才能。范仲淹主政杭州时,适逢浙江地区发生饥荒,谷

  • 范仲淹家族竟八百年兴盛不衰的秘诀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范仲淹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名言,也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网络配图范仲淹年轻时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叫稀饭),把

  • 范仲淹:竟运用经济学理念化解了两次危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

  • 宋朝诗人范成大与杨万里范仲淹陆游的比较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诗人范成大

    南宋时期虽然军事上不给力,但是在文化上还是有着比较高的成就,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大诗人,其中又以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为主,这里就主要介绍一下范成大和杨万里两人的生平故事。范成大雕像杨万里是北宋时期有名的诗人,他从小就深受理学的影响,因此对于品德非常的关注,而且他对于当时朝廷国家的事情也非常关注,对于北宋灭

  • 范仲淹为什么无法实行“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有哪些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范仲淹

    范仲淹为什么无法实行“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有哪些内容?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北宋年间,范仲淹曾在西北带兵和西夏打仗。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

  • 范仲淹卒于徐州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宋,范仲淹

    【历史上的今天】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卒于徐州989年)八月二日(9月5日)-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6月19日)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两岁时,担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的父亲去世,其母亲谢氏只好带着范仲淹回到老家,因生活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