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北宋立下不世战功的狄青,为什么会受到欧阳修的迫害?

为北宋立下不世战功的狄青,为什么会受到欧阳修的迫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556 更新时间:2023/12/6 19:34:48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狄青的故事。

国有城兮城四方,城有君兮仁以长。

今年一部热门电视剧《清平乐》的片头曲《愿歌行》,开头便以稚气可爱的童声吟诵,很好地点出了宋代仁宗皇帝的“仁”,仁宗朝或许是北宋乃至之后每个儒家子弟都津津乐道的一朝,政治清明,众正盈朝,名臣辈出。

欧阳修便是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登上朝堂。

欧阳修刚正不阿,敢于不畏权贵上书直言,为此甚至不惜得罪上官和同僚。

他出生贫寒,为官之后的他乐于提携后辈,唐宋八大家中宋代自他之后的五人都出自欧阳修门下。

他在文坛上锐意革新,提倡切于事实的文风,对北宋的文学革新提出了纲领性的建设,为两宋鼎盛的文风打下基础。

他死后追谥“文忠”,这在中国古代可是文臣之中数一数二的谥号,后来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死后也谥“文忠”。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忠臣前辈,却对一人十分无情。

那人便是一代名将狄青。

众口铄金:名将的陨落

狄青战功卓著,深得仁宗皇帝的喜爱,越级任命他为枢密使,这一下可算是捅了个马蜂窝了,文臣们一下就炸了。枢密使这可是掌管全国军事的要职,一个武将怎么可以担当这样的重任!?

平常的狄青为人慎密寡言,行为谨慎,换一种说法就是可能有点内向孤僻,他对官职荣誉有所追求,枢密使这个全国最高的军事部门首脑的职位确实让他迷了眼,以至于缺乏政治敏感性的他兴冲冲地坐上了枢密使的位置,一当就是四年。

这四年对狄青而言可谓堪称苦难,他一直面对着文官集团的狂轰滥炸,内向的他不善言辞又不像某位金毛那样,能够自称无所不懂地站出来堂而皇之的大声朝反对自己的文官说:“Fake

News!”

最终战场上不败的狄青到了朝堂上还是败下阵来:嘉祐中,京师大水……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这时欧阳修上了两道扎子,《论狄青札子》《论水灾疏》,用儒家天人感应的笔法将大水和狄青联系了起来,洋洋洒洒让一直深喜狄青的仁宗皇帝也不得不产生疑虑,将狄青外派出汴京。

对武将的忌惮

其实狄青的遭遇并非偶然,他只是北宋时代武将的一个缩影。

经过唐末藩镇割据以来的百年战乱,宋朝刚一立国就对武将警惕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不但杯酒释兵权,还对各个地方对行政、财政、司法进行分割,从政治和军事上改造国家制度,造就了一个军事上强干弱枝,政治上大小相制的独特体制。

欧阳修的上书中有如此一句:夫小人陷于大恶,未必皆其本心所为,直由渐积以至蹉跌,而时君不能制患于未萌尔。意思就是狄青或许本心不坏,但有时候身不由己,万一出什么事那就不好办了。

其实欧阳修这句话已经说得够露骨了,但其实这并非他独创的思路,同样的事情在宋太祖时也发生过。

符彦卿是经历五代的历战宿将,宋太祖十分信任他,想要将兵权交给他,这时候宰相赵普出面劝说:“符彦卿的名望太高啦,不能给他兵权。”

太祖不从,赵普也执拗地反对,最后宋太祖被逼的没办法,苦笑问赵普:“你脾气怎么这么倔呢?朕对符彦卿那么地厚待,符彦卿怎么会对不起我?!”赵普淡淡地问了一句:“陛下,你又为何对不起周世宗呢?”宋太祖顿时脸色一变,沉默了许久挥了挥手:“你赢了,这件事就算了吧!”

宋朝之后对待武将大都是延续这个套路,哪怕你没这个心,一旦黄袍加身,谁管得住?!也亏得宋太祖到底是个讲义气的人,对杯酒释兵权之后的开国武将们都十分优待,相约为儿女亲家,仁宗时曹皇后便是开国名将曹彬后代。

对武人的歧视与防范一直延续到了明清。一直到近代社会,由于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后勤系统的日益复杂,使得单个地方不再具备割据的经济基础,才慢慢减弱。

与士大夫共天下

都说君权神授,代天理民,在宋朝可不是这样。据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命王安石变法时候,朝堂上产生了激烈的辩论。

神宗皇帝亲自站出来打擂台,说:“我们的变法,是为了百姓。”

话音刚落,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势力首脑,三朝元老枢密使文彦博也站了出来,斩钉截铁地语气反驳道:“陛下,你不是和百姓一起治理天下,你是和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

对文彦博说的这一点,神宗皇帝既没有发怒,也没有反驳。

这件事记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是南宋时的大历史学家,写书的时候距离宋神宗熙宁变法不过百年,而且李焘官至敷文阁学士,位置足够让他可以接触到朝廷收藏的历史文档。后世之中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直被认为是良史,所以神宗与文彦博的这番对话,应该是真实可靠的。

对于视自己为天下主人公的士大夫阶层而言,像狄青这样,不是进士出生的刺配军,又有何颜面与我们这些精英阶层的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也难怪狄青后来几乎举世皆敌,连之前一直与狄青关系不错的韩琦对武人也同样用不屑的语气说道:“(拿过军功)算什么好男儿,进士及第后在东华门外唱名出来的才是真好男儿!”在士大夫眼中,士兵们只不过是他们统治的工具人而已。

标签: 欧阳修宋朝

更多文章

  • 狄青一生战功赫赫官居枢密使,怎么总是被打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狄青,北宋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狄青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大家都知道,每个朝代都有出名的将军,在北宋时期就出了一位非常厉害的将军叫狄青。他打仗的时候喜欢挡着自己的脸,然后带着士兵,一起拼命地向了敌方军队里冲,把敌人杀得是血流成河,没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后来敌人只要在战场上看到蒙面的人就

  • 解密:北宋文人范仲淹的推举信的威力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宋,范仲淹,推举,

    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周围大多数文武官员得到过他的推荐,只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没有得到提拔。苏麟有次因事到范仲淹府中汇报工作,便趁机献上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范仲淹笑了笑,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了升迁。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

  • 名臣范仲淹的“供给侧改革”:着重开拓新兴产业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范仲淹,宋朝,庆历新政,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促进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满了先贤智慧——早在北宋期间,范仲淹即成功地探索过“供给侧改革”。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

  • 范仲淹主政杭州 用经济学手段化解两次经济危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范仲淹,经济学,经济危机,

    提起范仲淹,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在人们的心目中,范仲淹是以文学家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但其实,范仲淹不但有文学才华,还很有经济头脑,他在杭州太守任上,曾运用现代经济学手段化解了两次经济危机,显示出了非凡的经济才能。范仲淹主政杭州时,适逢浙江地区发生饥荒,谷

  • 范仲淹家族竟八百年兴盛不衰的秘诀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范仲淹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名言,也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网络配图范仲淹年轻时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叫稀饭),把

  • 范仲淹:竟运用经济学理念化解了两次危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

  • 宋朝诗人范成大与杨万里范仲淹陆游的比较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诗人范成大

    南宋时期虽然军事上不给力,但是在文化上还是有着比较高的成就,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大诗人,其中又以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为主,这里就主要介绍一下范成大和杨万里两人的生平故事。范成大雕像杨万里是北宋时期有名的诗人,他从小就深受理学的影响,因此对于品德非常的关注,而且他对于当时朝廷国家的事情也非常关注,对于北宋灭

  • 范仲淹为什么无法实行“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有哪些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范仲淹

    范仲淹为什么无法实行“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有哪些内容?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北宋年间,范仲淹曾在西北带兵和西夏打仗。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

  • 范仲淹卒于徐州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宋,范仲淹

    【历史上的今天】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卒于徐州989年)八月二日(9月5日)-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6月19日)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两岁时,担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的父亲去世,其母亲谢氏只好带着范仲淹回到老家,因生活困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是如何成为千古绝唱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范仲淹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是如何成为千古绝唱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一首词能够成为千古绝唱是有它特殊的魅力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范仲淹本人的人格魅力、作品本身的魅力、《苏幕遮》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简要谈谈。一、出将入相、侠骨柔肠范仲淹,生于989年,字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