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演义中的诸葛孔明为什么可以三气周瑜

演义中的诸葛孔明为什么可以三气周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394 更新时间:2023/12/9 14:17:43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年轻气盛的周瑜被老谋深算的诸葛亮气的吐血,最后在“既生瑜何生亮”的一声长叹之后英年早逝,给后人留下无数叹息。小说成功将诸葛亮塑造成了智慧的化身,但却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贬低为猥琐之人,让人心里添堵。究竟演义中的诸葛孔明为什么可以三气周瑜?

一气周瑜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孙刘两家计划夺取南郡,周瑜对诸葛亮说,自己先去攻击,如果失败,刘备再去取,诸葛亮同意了。这就是契约,虽然是口头的,但也必须遵守。结果呢,周瑜第一次攻击失败受了伤,等他调整部署将计就计,终于打败曹兵时,诸葛亮已然派兵夺了城池。

周瑜很生气,可他不该生气,因为诸葛亮并未违约。

这个不难理解,好比如今的合同、约定、承诺等等,关系双方体现了机会均等,权利和义务互相捆绑,目的只有一个:双赢。谁违反了契约,那就是不讲诚信,做再多的努力补救都是徒劳,就像周瑜的二次攻击一样的徒劳,即便诸葛亮不取巧,周瑜也是违约在先。

商人没有诚信,会失去客户,导致利益受损;官员没有诚信,会失去民意,导致仕途危机。

如今政界流行说“落地”,指的是兑现施政承诺,说白了,也是一种契约精神:上不负中央之托,下无愧黎庶之望。有了这种契约精神,可谋权,得到升迁,可固权,争取连任。如果没有这种契约精神,因而丢了权杖,没了官帽,还要生气,岂非睡不着觉怪床歪--好没道理吗?

诸葛亮的智慧,就在于严格遵守了双方的约定,巧而守信,取则有理,谋先而固后。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里的周瑜显然不懂契约精神是权术之本的道理。

善假于物是谋权正道

有一个俗语叫“上当了”。古代一般把“上当”写作“上垱”,其实是个物理词汇。古时候没有那么多水库,农民们要引河里的水灌溉,必须用石头先在河里磊一条挡水的石坎,曰“垱坎”。有了垱坎,水位抬高,就可以引水入渠,俗话就是水上垱了,跟如今的“上当”浑然不是一个意思。

圣人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农民们使用垱坎汲水农桑,正是“善假于物”的正面理解。

显然,在二气周瑜的故事里,周瑜生气的理由就是“上当了”。大概的情节是,刘备死了老婆,周瑜借机挖坑,建议孙权嫁妹。没想到弄假成真后,他又挖了一个更大的坑,用声色迷惑刘备,企图消弭其进取之心。结果没坑着刘备,却把孙权兄妹给坑了。诸葛亮在这个故事里根本没露面,仅用三个锦囊,就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所“假”之物,可谓不“善”,一曰成本太高,二曰充满了不确定性。男女之间的事儿,唯其变数多,而乃成戏,况所谋对象还是个大大的枭雄刘备乎?况所“假”之人还是个情窦初开的孙尚香乎?由此断定,周瑜实“不善假于物也”。不要抱怨别人让你“上当”,只怪自己利用外物不当。

反观诸葛亮,同样是借助外力,却善莫大焉。一靠吴国太(老年人好喜庆),二靠乔国老(跟老刘家穿一条裤子的),三靠孙尚香(刘备比较有点男人味儿),可谓知人识性!也就是说,不是诸葛亮太滑头,而是周瑜智计不足,不善谋也,才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吃了大亏。

谋权正道,乃主动利用外接积极的因素,以达成目的。

引申到官场也是一样,施政过程中,采取正当的方法策略,而不是挖坑愚弄上司或百姓;把一些负面不利的条件转换成积极有利的条件,要让水“上垱”,而不是让人“上当”。善假于物的领导,一定是个善于利用外力的高手,会让“上当”成为正能量的“上垱”。不善假物如周瑜者,自觉受骗或者被蒙蔽,其实是不具有这种能力罢了,气得吐血也是活该。

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

权术之要,实非我等门外耍嘴之小民所能窥其全豹的,然而有个道理却不能不说。

譬如一个只会花拳绣腿的人,跟一个力大无穷的人打架,谁会赢呢,无疑是后者,因为前者不堪一击。我们常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为何说不清?不是说“有理走遍天下”吗?根子就在于人家当兵的不跟你理论对与错。

三气周瑜的故事,情形大概也是如此。刘备向东吴借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周瑜担心刘备强大了对东吴不利,就三番五次去讨要。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又是装可怜又是找借口,就是不还。说破大天去,你周瑜不拿出点实力来,我刘备不理你。这就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之典故的由来。

周瑜没办法,只好同意帮刘备去取西川作为归还荆州的交换条件,又是一花活儿--假途灭虢。

诸葛亮又不是傻子,焉能看不出来?于是这般这般的设计,把个原本有理的周瑜设计成全无道理的“俘虏”了,被包围得水泄不通,有理无处诉,有劲没地儿使,连气带吓,旧伤发作,周瑜的霸业理想伴随人生之路也就一并走到头了。委实不可忽视的是,诸葛亮的做法跟周瑜恰恰相反,周瑜玩虚的,他不理,等周瑜玩差不多了,再迎头一棒,凭实力说话。

权术之要,在谋权也好,在固权也罢,都得讲务实,而不是务虚。只高歌自己的翎毛是多么的华彩耀眼,不去注意天空中飞翔的饿鹰、地面张望的劲弓,危险到来时,才惊呼“上当”,才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悔之晚矣。

所谓“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单凭嘴上功夫、玩花活儿等“贤巧”之事,是不称职的,是难以完成造福一方的为官之任的。只有“去贤巧之所不能”,踏踏实实干正事、干实事,为国家民族谋万世大业,为黎民百姓固永远幸福,才配做一个“君人”的好官。

其实在“三气周瑜”的这个时期,周瑜与孔明根本就没有打过交到,那时的孔明被刘备派往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实际上就是在后方作后勤保障工作。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堪称风流才子,他不仅大度恢宏而且文韬武略盖世,是东吴独一无二的忠臣和柱石,但是小说为了艺术虚构,将江南才俊周瑜的才智以及“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形象转嫁到诸葛亮身上,这样小说好看了,诸葛亮被神话了,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标签: 诸葛孔明周瑜

更多文章

  • 孔明是司马懿的老师 揭露一个三国惊人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孔明,司马懿,曹操

    看到标题估计很多读者会觉得不可思议,诸葛孔明是司马懿的老师?那岂不是乱套了?大家别急,司马懿的老师确实是孔明,但“此孔明非彼孔明”,这个孔明姓胡,叫胡孔明。笔者曾在拙作《三国有两个孔明,刘备曹操各请一个,一个孔明坑死另一个孔明》中简单介绍了这位胡孔明,只是上篇文章没有提及,这位胡孔明还是司马懿的老师

  • 曹操最怕的人竟是他 不是刘备也不是孔明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

    很多人看到标题就会想,曹操最害怕的人肯定是最强劲的对手刘备,要不是就是刘备的手下猛将关羽,再者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其实不然,他最害怕的人竟是他,他还不是个武艺高强的人。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家,他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重要大臣,那么他一直是曹操的臣子,为何说曹操最害怕和觊觎他呢?首先,这司马懿就不是个

  • 三国有两个孔明 一个活到88岁一个只活54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明

    核心提示: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叫人送来一套女式衣服,想用羞辱之法激他出战。司马懿问来使,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几许米?网络配图一三国时有两个孔明,一个是诸葛亮,字孔明,54岁时去世;另一个是胡昭,字孔明,卒年88岁。同样生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两人的寿命却不同。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在伐魏的前线去世。关于

  • 巧退孔明50万大军的孟获 最后被赵云俘虏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明,孟获,赵云

    核心提示:诸葛亮一面派人与东吴重新议和;一面加紧训练兵马。直到公元225年才率领甲兵50万前往平叛。网络配图一公元223年,益州名门大族雍闿[kǎi]借刘备夷陵大败,白帝城病逝,国力衰弱,政局动荡之机,在东吴的唆使下,还骗取深被南中彝[yí]族、土著和汉人信服的孟获支持,并让孟去游说各部族酋[qiú

  • 刘禅继位孔明如何辅佐 彼此配合得好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禅

    刘禅继位时,才十六岁。从来没有到前线打过仗,也没有参与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由此可见,刘备原先并没有称帝的野心,否则不可能不特别加以教导和训练。父亲样样强,儿子常常自认为不如。临终时又当大家的面,要兄弟皆以父事丞相。分明是孩子不懂事,要听孔明的话。就任之后,所有事情都由丞相裁决处理。甚至于指定张飞的女儿

  • 阿斗对孔明自请免去丞相之职是如何处置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阿斗,刘禅

    孔明回到汉中,发现只有赵云这一军,不折一人一骑,盛赞“真将军也”,赠兴黄金五十斤,以示奖赏。赵云请寄库存,要用时再拿,令大家倍觉钦敬!网络配图马谡和王平来见,孔明先唤王平入帐,责骂他不尽劝谏的责任。王平说明马谡固执已见,坚持不听。孔明叫他出去,再唤马谡入帐。马谡把自己捆绑起来,跪于帐前。孔明说依军法

  • 刘备最初为何不看好诸葛孔明 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

    刘备之所以不信任诸葛亮,主要是由于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看好。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出奇招、险招。刘备求功心切,不欣赏这样的谋士。所以刘备把他定位为相才,而不是帅才。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从此以后,刘备用兵打仗处处倚靠着这位神奇的军师而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诸葛亮也被认为是三

  • 孔明死前最后一计 迷惑世人至今无人破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孔明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绝顶聪明的风云人物。孔明早期为了维持生计在田间种地,后来结识黄月英并与之婚配。黄月英相貌极其丑陋但是聪慧过人,这也许就是孔明娶他的原因吧。黄月英和他的父亲都是绝顶聪敏之人,据说孔明的智慧都是拜这二人所赐。网络配图随后才有了三顾茅庐、隆中对

  • 揭秘三国:诸葛孔明和刘备真的是“一条心”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

    “刘备之德近乎伪,诸葛亮之智近乎妖”,刘备诸葛亮这对主仆在历史风云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以蜀国的成败为主线的《三国演义》明显的讨好分不开。然而世人皆知,刘备集团的大脑诸葛亮几乎左右了整部小说的前进摇摆。刘备之所以能够赢,与诸葛亮的智慧密不可分。得到诸葛亮的他,胜战连连。所以对诸葛亮也不仅仅是君臣

  • 刘禅继位时孔明如何辅佐 彼此能配合得好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

    刘禅继位时,才十六岁。从来没有到前线打过仗,也没有参与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由此可见,刘备原先并没有称帝的野心,否则不可能不特别加以教导和训练。父亲样样强,儿子常常自认为不如。临终时又当大家的面,要兄弟皆以父事丞相。分明是孩子不懂事,要听孔明的话。就任之后,所有事情都由丞相裁决处理。甚至于指定张飞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