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丕重用人才看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学曹操唯才是举

曹丕重用人才看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学曹操唯才是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001 更新时间:2024/4/13 13:58:21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曹丕重用人才看的是什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无论是对于当下,还是对于历史,这句话都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所以,当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三国这段历史时会发现,这段群雄逐鹿的精彩大戏,实际上也是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谁掌握了最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能最终拥有天下。而说起用人,就不得不提曹操了。

在群雄并起的战乱年代,曹操几乎是最善于察人、用人的一方诸侯。他曾用一首《短歌行》,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心声,其中有这样几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为了吸引人才,曹操也曾几度下求贤令,他是把网罗人才看得比抢地盘、抢粮食还要重要的。

因此,在曹操帐下,也就呈现出了“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生动局面。

曹营的谋士奇多,多到甚至显得有点浪费,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司马懿等皆有王佐之才;

曹营的猛将奇多,既有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于禁组成的“五子良将”,还有宗亲曹仁曹洪、曹真以及夏侯渊、夏侯惇等诸夏侯作为得力干将,而且大多还是文武双全的智将。

曹操的“唯才是举”让其最终能统一北方,然而,其子曹丕继位后,却否定了“唯才是举”,改弦更张确立了“九品官人法”,作为自己考察选用人才的依据。

按照“九品官人法”,人才的出身门第成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标准,原来的世家大族自然体会到了“皇恩浩荡”,而一些出身寒微的人就注定与仕途无缘。

西晋取代曹魏以后,“九品官人法”仍然被使用,并进一步造成了世家大族与寒门子弟的对立,也就是“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那么,曹丕究竟为何没有延续老爸曹操的优良传统呢?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曹操、曹丕的人才观,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曹操“不拘一格”

曹操之所以敢于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与东汉末期落后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很大关系。

在东汉时期,朝廷选拔人才做官,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征辟和察举。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无论是皇帝还是下面州、郡、县的官员,均可以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从社会上选拔使用人才。

这种选人方式极为灵活,也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但是,豪门子弟与寒门子弟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前者被选中的几率无疑更高。

而且,长持以往,这种选人方式还会变成“利益交换”的途径,豪门向官府输送利益,官府从豪门选拔人才。

与征辟不同,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人方法。其运行方式是先由基层推荐人才,然后再由上面进行考察,合格后即可录用为官。

与征辟相比,察举似乎更加公开透明,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察举注重德才兼备,尤其注重品德,所以又叫“举孝廉”,即一个人既孝且廉,就具备了当官的基本条件。

然而,名声、品德这种东西也是可以人为造假的。东汉后期,“清议”之风盛行,涌现出一类专门品评人物的“专家”。而“专家”评价人物,当然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更有一些沽名钓誉之徒,故意用虚伪的德行来骗得好名声。

此外,察举还有一个弊端就是过分注重品德而忽视了才能,如果只考察德行,像汉初开国功臣陈平这种有才但少德的人,将永无出头之日。

而此时天下正群雄逐鹿、分崩离析,恰似秦末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翻版。

曹操清醒的认识到,如果再按照品德、出身这些桎梏来选拔人才,那自己必将在“人才争夺战”中被淘汰。

残酷的现实让他最先惊醒:一定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在他的阵营中,有的人是东汉朝廷的官员,有的是人无名的寒微之士,有的人是其他阵营的背叛者,有的人是俘虏的降将。但曹操对他们不贴标签,不扣帽子,皆能做到用人之所长,不论过往,不计前嫌。

我们拿曹操的“五子良将”举例子:

张郃是袁绍在官渡之战兵败时的背叛者,但曹操并不在意,当听说张郃来投降时,他十分高兴,赞张郃为“韩信归汉”。

再如张辽、徐晃皆是曹操曾经俘获的降将,但他们都在曹操手下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而于禁和乐进都曾经是出身寒微的士卒,但在曹操的手下,都培养成了统帅千军万马的名将。

所以,历史上对曹操用人有这样的一句评价:

“(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三国志》引《魏书》)

但即便是手下人才济济,曹操仍然没有停止对人才的渴求。

公元208年,曹操赤壁兵败后,感到仍然需要更多人才来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于是发布了第一道《求贤令》。在文中,曹操甚至表达了要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的决心: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求贤令》)

之后,曹操又两次发布求贤令,再次重申自己“唯才是举”的主张:只要是人才,就可以不论出身、不计名声、不问德行,来为我效力!

当然,曹操用人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像杨修孔融祢衡甚至是荀彧,最后都被他用种种手段杀害。

但总体来讲,正是因为曹操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才让他成为一统北方的胜利者。

二、曹丕“九品官人”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长子曹丕即位,这就是魏文帝。

曹丕在位仅仅7年,作为并不多,最重要的要数下面这两项:一是废掉汉献帝,结束了延续400年的大汉王朝,自己称帝;二是实行了著名的“九品官人法”,废止了曹操的用人制度。

“九品官人法”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大概有以下两点:

1、设置“中正”,作为品评人物的人员。“中正”即中正官,一般各州设大中正官,各郡设小中正官。中正官由各州郡长官推荐,后来改为由朝廷指派,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长”。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对本地的人才进行品评。

2、品评人物。各州郡中正官按照如下三个程序品评人物,一是调查人才的家庭背景,主要是其父辈、祖辈的为官情况,如爵位和品级高低等;二是对人才的德行、才能进行走访调查;三是确定品级,从上往下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九品官人法”几乎是把东汉末年的“征辟与察举”制度照搬了过来又稍加改良,曹丕既要看中人才的德行,又要考察人才的家庭,然后综合考量。

“九品官人法”在实施之初,确实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曹操当年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施行“唯才是举”,确有功利和实用成分,他只注重人才的才干,强调能用,但忽视了人才的德行。

如果一些人“有才无德”,又被放在了关键的岗位,反而会起到巨大的负面作用。

现在,曹丕再次强调选举人才时要德才兼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道德示范作用,对维护曹魏的统治是大有裨益的。

另一方面,曹丕在用人上对其家庭有所考量,也是照顾到了当时各世家大族的利益。

曹丕在即位几个月后就篡汉自立,当然会有重重阻力,如果能争取到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则会事半功倍。

而曹丕用“九品官人法”给世家大族子弟开了合理走进仕途的口子,这是对他们的最大实惠。所以,在用人上向世家大族倾斜,这也是巩固统治的实际需要。

综上,“九品官人法”实际上是综合了东汉的“征辟察举”与曹操的“唯才是举”,既要注重人才的家庭背景,又要看中人才的道德与才能。

不过,因为有“征辟察举”的遗传,在其身上出现的问题,在“九品官人法”中也一定会出现。

没过多少年,人才的选拔权就被各地的世家大族所把持,家庭背景几乎成为了推荐人才的唯一标准。

到了西晋时期,也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那些掌握社会资源的门阀世族开始“赢家通吃”,阻断了下层人士上升的通道。

当然,这种制度结下的恶果,也需要制度的设计者自尝:

曾经“谋士如云、武将如雨”的曹氏后来人才凋零,被司马氏轻易所架空;

结束三国乱世,完成统一大业的西晋,只给历史留下了浮华和混乱,成为口碑最差的统一王朝之一。

标签: 曹丕三国

更多文章

  • 康熙都能扳倒鳌拜 汉献帝为什么不能除掉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献帝,曹操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献帝和曹操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们通常认为鳌拜是权倾朝野的权臣,说一不二的那种,康熙是凭借一己之力把鳌拜扳倒的。但实际情况鳌拜只是康熙四个辅政大臣之一,和他搭班子的还有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三人。论资排辈,鳌拜是四人中最低的一个,他的权势并不像影视作品中

  • 曹操有七个女儿都是仙女级别的 曹操为什么都将她们嫁给同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操,女儿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嫁女儿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曹操,小名阿瞒,他的原配夫人是丁氏,不过丁氏在婚后并没有生下儿子,而曹操通常喜欢打完胜仗后,将对方的妻妾占为己有,据《魏志·文帝纪》、《任城陈萧王传》等记载,曹操一共有25位儿子。曹操的长子曹昂是刘夫人生下的儿子,刘夫人还为其生下

  •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有何不同?两场战役对曹操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有哪些不同点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东末三大战役中的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最为经典,影响也最为深远,是推动中国历史走向之战。然而,有人疑惑,官渡之战,袁绍从此一蹶不振,几年之内,被曹操全部消灭,而赤壁之战,曹操也是完败,虽然从此无力南下,但依然是三国的老大,并

  • 离帝位一步之遥的曹操,为何始终没有下手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曹操

    曹操随时都能当皇帝,为什么他不敢称帝?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要说三国中最让人崇拜的人物,我觉得不是战神吕布,也不是关二爷,更不是刘备。最让人佩服的,我觉得是曹操。这一点,我和鲁迅先生看法一致,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

  • 曹操没有逼汉献帝退位,他是不想还是不能?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曹操

    曹操一生手握大权未称帝,为何被后世人称为是此生最奸诈的行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三国的时候国家是一片混乱,当时主要有三方势力,魏蜀吴。这里面又属魏的势力最大,我们都知魏的代表人物就是曹操了,曹操很早就已经得到了朝政的大权,但是呢他做了一件让人看起来很奇怪的事,那就是为何他一

  • 张飞喝断当阳桥的时候,曹操手下没人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飞,三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张飞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张飞据水断桥发生在长坂坡之战,在《三国志·张飞传》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曹操进兵荆州后,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惧怕曹操的进攻,认为荆州难以守卫,于是

  • 宛城之战经过是怎样的?宛城之战对曹操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宛城之战,曹操

    宛城之战简介?宛城之战经过是怎样的?宛城之战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宛城之战?以上问题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宛城之战简介宛城之战,又称“淯水之战”,是197年汉末三国之前军阀曹操和张绣之间的一场战斗。张绣取胜,曹操败逃。曹操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都被张绣所杀。“战

  • 刘备在曹操身边安插了卧底,刘放到底是谁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放,曹魏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放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刘放,字子弃,他是刘建的儿子西乡侯刘容的后代,而刘建是刘旦之子,刘旦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三子,这样算来刘放是根正苗红的汉室后裔,甚至比刘备的血脉还要纯,因为刘备逢人就说自己是汉室后裔,到底是不是也没人说得清楚。刘放是涿郡人,东汉末

  • 曹操子嗣众多,且不少都很有才华,最后都如何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曹昂

    乱世三国中的曹操,绝对是当时的第一枭雄,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更有一颗爱才之心。也正是因为这样,曹操虽然没有一统三国,但也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方,账下文臣武将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超刘备和孙权。另外,在造人的能力上,曹操也相当的强悍,一生共有25个儿子,其中有不少都非常有才华,至少比刘备的儿子阿斗高出不止

  • 曹操和刘备两人到底谁的出生更加“地位好环境优”?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曹操

    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虽然刘备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还搞到了“刘皇叔”的头衔,但他几乎是草根起家。而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帝,还被封为费亭侯,家世显赫,不是编草席起家的刘备能比的。从一开始,曹操不论是出身、兵马,还是地盘,都远超于刘备,这种差距越拉越大。其中有一段时间,颠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