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谁是曹操帐下第一谋士?《三国志》就能发现

谁是曹操帐下第一谋士?《三国志》就能发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27 更新时间:2024/1/15 17:59:24

曹操手下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都为曹操立下过大功,至于谁是第一谋士,各有争议。通过《三国志》,就能对比发现。

荀彧

荀彧属于丞相之才,他眼光长远,智谋偏于战略。

荀彧思维精深,看问题很透彻。比如他认为颍川是“四战之地,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认为“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曹操要征徐州,回来平定吕布。荀彧却认为曹操应该先收河、济战略要地,效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故事。如果攻打不下徐州,兖州又被吕布乘虚而入,将会陷入死地。

建安元年,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荀彧认为曹操应该立即奉迎天子,像晋文纳周襄王、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那样以从民望,收天下之心。

官渡之战,荀彧认为: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事后都如荀彧所料。

建安六年,荀彧劝曹操一鼓作气攻下河北;九年,劝曹操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安天下之心,再议古制。

曹操说荀彧:吾之子房也。子房是张良的字,张良是相国。所以荀彧是相国之才,谋略偏于战略和判断,在出谋划策方面不多。

荀攸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年纪却比荀彧大六岁。在战略方面他不如荀彧,在谋士方面,荀攸出谋划策比他叔父多。

从征张绣,荀攸献计: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征吕布,荀攸劝曹操趁吕布锐气已挫,急攻,果然生擒吕布;后从救刘延於白马,攸画策斩颜良;建议徐晃击破袁绍运粮队,烧其辎重。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在谋士之中,他算是完美的。曹操认为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贾诩

贾诩年轻时不出名,但汉阳阎忠认为贾诩有张良、王平之奇。

贾诩被很多人认为是腹黑谋士,他数易其主,但经权达变,长于应对。无论谁是主公,只要贾诩的话,都会听,而且算无遗策。

贾诩原属董卓女婿牛辅,董卓死后,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贾诩说: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贾诩跟着郭汜、张济,帮着郭汜、张济打败吕布;跟张绣的时候,能破曹操;后来跟了曹操,战胜袁绍;打马超、韩遂的时候,献抹书计,离间马超韩遂,最终大败马超。

程昱

程昱相较荀攸贾诩献计不多,他更偏于智勇。

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百姓都向东跑到了山上。县丞领着贼人们在城西五六里停了下来。程昱就建议城中的大姓率领百姓杀回去,百姓不敢,程昱就派人在东边冒充黄巾贼把百姓们吓回了城中。县丞领着贼兵来攻城,程昱组织守城,贼人攻城不克,于是要走。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

袁曹对峙,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连曹操都说:“程昱的胆识比古时候的勇士孟贲、夏育都猛。”

郭嘉

郭嘉作为谋士,他偏于判断。

曹操和袁绍对决的时候,听说孙策要偷袭许都。郭嘉料定孙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孙策果然被许贡刺客杀死。

袁绍死后,曹操继续征讨袁谭,袁尚,郭嘉建议以静制动,等他们二人斗后再一举平定。一切都如郭嘉所料。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郭嘉认为刘表只是一个坐谈客,不会袭许。又建议曹操“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果然大破乌丸。

程昱设谋较少;郭嘉偏于判断,荀彧长于战略,贾诩和荀攸设谋较多。所以论第一谋士,只能从荀彧和贾诩中二选一。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程昱、郭嘉的传记和荀彧、荀攸、贾诩不是一起的,贾诩、荀攸和荀彧独列一传,而且靠前;郭嘉和程昱、刘晔等人同列一传,靠后,也是佐证。

荀攸和贾诩出谋划策最多(郭嘉和荀攸跟从曹操的十二年里,荀攸的策谋比郭嘉多的多。)。贾诩虽然活了七十七岁,算无遗策,但对比荀攸的“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以及曹操赞扬荀攸说的“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个人更倾向于荀攸才是第一谋士。

标签: 曹操谋士

更多文章

  • 解密:曹操最有才华的儿子曹植为何要借酒消愁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植,曹操,三国,

    曹植是个有才华的人,三国志里说他: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时鄴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可见最初曹操是把他当成太子来培养的。不过曹植虽然才高八斗,可

  • 诸葛亮哄周瑜跟曹操抢老婆 幕后黑手竟是罗贯中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周瑜,曹操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诗对中国网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却毁了曹操的一世英名。少有人知的是它的幕后黑手是罗贯中,而不是诸葛亮。《铜雀台赋》中有“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一句,被演义作者篡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并被诸葛亮巧妙地加以利用,曹植的铜雀台赋中的“乔”作

  • 述志令看真实的曹操:不是圣人却有圣人的追求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圣人

    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五十六岁,起兵作战已二十余年,“挟天子而令诸侯”已十五年,做丞相已三年,赤壁大败已三年,“天下三分”局面此时已形成,统一梦想更加渺茫。朝野政敌攻击他为汉贼,内部拥汉派亦心存狐疑,还有很多人巴望他赶快称帝。曹操整理他此时此地心事,创作了此人此生最长“公文”《述志令》(又名《让

  • 曹操与袁绍都敬重的人物赵岐?他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袁绍,赵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能在乱世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让当时大军阀曹操和袁绍都敬重的人物并不多见,不过,京兆长安的赵岐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可是当时好多英雄豪杰共同推崇的奇男子,就连皇帝当时也非常器重他。赵岐,初名赵嘉,因为出生在御史台,所以字台卿,后来避难,改名赵岐,表示不忘故土。赵岐是个有文化的人,有很多才

  • 赤壁之战曹操死了多少人 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赤壁之战,曹操,历史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在历史上是一场异常经典的战役,曹操帅人数绝对占优的大军攻打只有区区几万人的孙刘盟军,结果却大败而归,请问在这场战役中,总共伤亡多少人?赤壁之战双方伤亡人数曹操原有人数:曹军20余万(称80万)死亡人数:曹军“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周瑜原有人数:12万人死亡人数:2万左右死亡总人数

  • 三国五大军事统帅:诸葛亮第二曹操第一最没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曹操,诸葛亮

    在三国这个历史阶段,虽然诞生了吕布、赵云等一流武将,也有郭嘉、贾诩等顶级谋士。但是,不管是武将还是谋士,都不一定能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统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强调“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里面的将,更多的就是指战将和军队的指挥大师。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孙武、乐毅、白起等就是这一类人才。而就三国

  • 比曹操家还乱伦的三国皇族:东吴权贵都是姻亲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东吴,孙权

    要说三国曹、刘、孙三家的家事,刘家是最简单的,而曹、孙的家庭比较复杂,相对而言,孙家最复杂。确实是这样的。孙权娶的徐夫人是徐真的孙女,而徐真是孙权的姑父,也就是说,孙权娶的是自己的姑侄儿。孙权的儿子孙休,娶的是东吴大将朱据和自己亲姐姐鲁育公主生的女儿,从辈分上说,这位朱夫人乃是孙休的外甥女。孙休后来

  • 三国历史上:曹操和司马懿谁是奸臣谁又是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曹操,司马懿

    在三国历史上,曹操和司马懿是最具争议性的两个历史人物。其中,曹操的子孙取代了东汉天下,而司马懿的子孙同样取代了曹魏天下。当然,对于这两位篡位者的先人,虽然没有直接篡位,却为自己的子孙打下了篡位的基础。那么,对于曹操和司马懿,谁是奸臣,谁是忠臣?首先,在笔者看来,曹操和司马懿都不能称之为忠臣,他们子孙

  • 解密:魏武帝曹操为何会偏爱四川的生姜?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武帝,曹操,三国,

    从先秦至南北朝,蜀姜以其优良的品质独占鳌头,成为曹操、孙权等历史名人竞相追逐的美味。好辛香的四川人对辛辣的姜,更是钟爱有加,苏东坡做东坡鱼、东坡肉、芥菜羹,都要用姜。姜在川菜中被广泛使用,形成一种经典味型姜汁味。曹操说:恨无蜀中生姜这是一次神奇的饭局,曹操笑着对左慈和众宾客说:“今日高会,珍馐略备。

  • 解密:魏武帝曹操为何没有在发迹后将姓氏改回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武帝,曹操,三国,

    曹操本姓夏侯,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尝意其富贵之极,何不复姓?后见一书云:当时有以谶纬进者,云古者名官职不言曹,自汉以来始名官尽言曹也,至吏亦言属曹,卒言侍曹,此非天意乎?操遂不复姓。此或实事。——《曹操不复姓》曹操姓什么,这有好几种说法。史书上也很模糊,对曹操的老爸曹嵩,追溯曹操姓氏的关键因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