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莎士比亚的艺术风格

莎士比亚的艺术风格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381 更新时间:2023/12/14 16:38:29

世界学史上那些不朽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莎士比亚也不例外。

从总体上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体。300多年来,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的人们都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发现许多东西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相一致,从而对他的作品产生认识和情感上的共鸣。

莎士比亚的戏剧常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某些本质特征。

莎士比亚认为“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见《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因此,莎士比亚的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真实性是他遵循的根本原则。

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他熟悉皇家的宴乐、舞会和盛典的各种礼仪;知道贵族们如决斗,法官们如何判案;他了解高利贷者如何放高利贷,酒店妓院如何经营;他甚至连驴爱吃豌豆、黄鼠狼爱吮鸡蛋、公鸡报晓时挺胸凸肚的模样都很了解。

这些源于生活的材料写进作品,必然会唤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

由于莎士比亚生活的时期,政府有严格的戏剧审查制度,所以莎士比亚反映现实常常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而是通过描写英国历史上的事件或借用古希腊罗马以及意大利的故事来反映当代的现实。

《裘力斯·凯撒》中描写的罗马分明不是罗马,而是伦敦,甚至伦敦市民欢送爱塞克斯伯爵出征的场面也出现在剧中。《科利奥兰纳斯》中群众由于饥荒在街头闹事的场面,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英格兰中部发生的一系列农民暴动。

总之,正如恩格斯青年时代写的《风景》一文中所指出的:“不管他剧本中的情节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意大利、法兰西还是那伐尔,——其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他所描写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聪明的教书先生、可爱然而古怪的妇女们的故乡merry England(快乐的英国);总之,你会看到这些情节只有在英国的天空下才能发生。”

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又是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浪漫的风格,歌颂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这一点在他的喜剧创作中尤为突出。

我们不会忘记《威尼斯商人》中那块充满友谊与爱情的乐土——贝尔蒙特,《仲夏夜之梦》中的那个动人的神话世界。

莎士比亚常把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相对照,以鼓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皆大欢喜》中,一边是现实世界的丑恶与残酷,一边却是亚登森林中迷人的田园风光。《暴风雨》中,那个充满精灵的荒岛无疑是莎士比亚头脑中的理想国。

莎士比亚戏剧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贝特丽丝、鲍西娅、福斯塔夫、麦克白、罗密欧、朱丽叶、哈姆莱特……提起这些名字,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

夏洛克吝啬、狠毒,却又有被欺侮、值得同情的一面;麦克白野心勃勃而又良心未泯;哈姆莱特决心担负重任却又常常耽于思考;奥瑟罗勇敢正直但又轻信嫉妒。这些人物的性格都不是单纯的,他们都是多重性格的复合体。这正是莎士比亚深刻观察人性的结果。

莎士比亚运用各种方法去刻画、塑造人物,内心独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介绍情节的作用之外,还能直接地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观众,推动情节迅速发展。

哈姆莱特著名的六大段内心独白,醒悟之后的呼告,麦克白杀人之后内心的恐惧的呼喊等等,这些都对塑造人物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理解人物的一把钥匙。

莎士比亚笔下的许多人物的性格不仅是复杂的,而且还是发展、变化的。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譬如麦克白一开始是个英勇善战、正直善良的人,当权势欲吞噬了理智,野心无限膨胀之后,他逐渐变得酷、残忍,一步一步走罪恶的深渊。整个灵魂毁灭的过程令人感到震惊,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丰富性历来被人称道。莎剧中一般都有两条或多条线索平行发展或交错进行,有的主次分明,有的互为补充,彼此衬托。这使得剧中的人物、事件以及矛盾冲突变得丰富和复杂,容易取得生动的戏剧效果。

如《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线索,《哈姆莱特》中也有三条复仇线索,《李尔王》中有两条线索等等。但这多条的线索又总是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的。

在16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戏剧一般都是用诗体写的。大学才子马洛采用了无韵诗体,并大大提高了无韵诗体的表现力,以夸、壮美、气势宏大的语言适应了文艺复兴时代戏剧创作的需要。

莎士比亚继承了马洛的无韵诗体,同时又注意到马洛的这种风格的不足:只适用于在堂皇、庄严的场合,表达严肃、高尚的情感。

莎士比亚将无韵诗体做了重大改造,使诗歌语言真正变成了戏剧语言。他不受音节限制,使语言节奏服从于动作节奏,服从于人物的情绪变化,并且在用词和语气方面口语化、日常化。

莎士比亚的语言形象、生动,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赋有极强的感染力。例如,奥瑟罗把苔丝狄蒙娜的肌肤想象得比白雪更皎洁,比石膏更腻滑;他把生命比作灯火,把沉睡的苔丝狄蒙娜比作一朵蔷薇;面对死去的苔丝狄蒙娜,奥瑟罗的眼泪“就像阿拉伯胶树上涌流着的胶液”。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戏剧中的许多句子后来都变成了英语中的成语和常用的警句。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马洛与莎士比亚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克里斯托弗·马洛,英国诗人,剧作家。1564年3月6日生于坎特伯雷一富有鞋匠之家,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1593年5月30日因在酒吧斗殴卒于伦敦附近的德特福德,作为伊丽莎白时期最伟大剧作家而去世。而与此同时,莎士比亚还处于事业上升期。1587年在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在伦敦期间曾与探险家、政治活动家罗利

  •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孤女童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孤女形象,灰姑娘完成人生逆袭离不开仙女教母的鼓舞和魔法。正是有了南瓜车、漂亮舞裙和水晶鞋,美丽的孤女才有机会走进宫廷见到王子,让后者为之倾倒。若然没有这些魔法,灰姑娘再好也是美在乡野无人知。同样的,莎士比亚在塑造孤女角色时无形中发挥了“仙女教母”的多重作用。为孤女创造改变命运的条

  • 莎士比亚的同性恋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亨利·里奥谢思利(1545-1624),英国贵族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以作家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保护人而著称。1601年因参加埃塞克斯伯爵反对伊丽莎白女王的事件被判终身监禁。詹姆斯一世继位后获释。1603年受封为骑士,成为贵族。1619年任枢密院顾问。亨利·里奥谢思利,南安普敦伯爵三世(Henry Wrio

  • 莎士比亚的妻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在整整52年的文学生涯中,为人类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述长诗。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恩格斯盛赞其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莎氏的作

  • 美国拜登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小约瑟夫·罗宾内特·拜登(Joseph Robinette Biden,Jr),其昵称为乔·拜登(Joe Biden),1942年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拜登毕业于美国著名的特拉华大学及雪城大学,美国特拉华州的律师和政治家,第47任美国副总统。前任特拉华州资深联邦参议员,并于1972年当选美国参

  • 关于莎士比亚的八卦逸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

  • 莎士比亚的剧本是他自己写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这样激情表白莎士比亚。英国诗人柯尔律治,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相信500位牛顿的灵魂可以构成一位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着极高的文学地位,后世甚至普遍认为他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1564-161

  • 莎士比亚的绝对主义世界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作家的莎士比亚是人类自由的体现。他似乎能够运用语言去言说他想象的任何事物,构思任何角色,表达任何情感,探索任何观念。虽然他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君主制社会中,是被束缚的对象,且在这个社会里,言论和印刷都受到监管,但他拥有哈姆雷特所说的自由灵魂。自由——这个词及其变体他用了数百次。在他的作品中,“自

  • 莎士比亚与1606年的伦敦大瘟疫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1606年,伦敦再次爆发瘟疫,造成大量死亡并导致剧院的关停。这场流行病也波及到了莎士比亚伦敦居所所在的街区,甚至有可能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戏剧史。在1606年七月底,正值戏剧季的中途,许多最好的剧团的新戏正在上演,包括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麦克白》。莎士比亚的剧团the King’s me

  • 莎士比亚暴富史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莎士比亚对拜金主义的厌恶和鄙夷,总是借笔下人物之口道出。“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雅典的泰门》但他在作品里谈钱次数之多,似乎又离不开这个“万恶之源”——38部剧作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