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马洛与莎士比亚的关系

马洛与莎士比亚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507 更新时间:2024/1/17 1:04:36

克里斯托弗·马洛,英国诗人,剧作家。1564年3月6日生于坎特伯雷一富有鞋匠之家,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1593年5月30日因在酒吧斗殴卒于伦敦附近的德特福德,作为伊丽莎白时期最伟大剧作家而去世。而与此同时,莎士比亚还处于事业上升期。

1587年在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在伦敦期间曾与探险家、政治活动家罗利,剧作家查普曼,数学家哈里奥特等怀疑宗教者结成团体,人称黑夜派无神论者。曾一度入狱。后被人刺死。

马洛革新了中世纪的戏剧,在舞台上创造了反映时代精神的巨人性格和“雄伟的诗行”,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有学者质疑莎士比亚的剧作实际上是由马洛代笔。部分历史学家相信马洛曾作为伊丽莎白女皇的侦探首领,进入欧洲的天主教学校打探风声。

伊丽莎白时期的剧作家并非只有莎士比亚,还有克里斯托弗·马洛。大英图书馆的“发现学”项目新近在线开放了一份16世纪的密探笔记,笔记里记录的是马洛当年惊世骇俗的言行,让这个长久被西方主流非议、压制的人物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400多年过去了,剧作家马洛仍然是一个等待被“发现”的作家。马洛与莎士比亚是同龄人,他29岁时死于非命,留下了《帖木儿》《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爱德华二世》等名作。在马洛如彗星闪耀时,莎士比亚才起步,在一定程度上,他还是马洛的学徒。

当代英美文学界最重要的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说:“如果莎士比亚也死在29岁,他将无法和马洛相提并论。”

同时代的剧作家中,只有马洛取得的成就接近莎士比亚,因此马洛最经被拿来和莎士比亚比较。然而他们又是如此不同。

莎士比亚一生行事稳当,从事写作,管理剧团,积蓄大笔钱财,投资房地产,没有蹲过监狱,也没有毁灭性的诉讼,年近50退隐还乡。相比之下,也许马洛更符合人们对天才的想象,无论是作家本人还是他笔下的英雄,都过着一种蔑视规则、恣纵放荡的朋克人生。

马洛写下的,是中世纪的世界图景破碎以后,重新发现自我的人在大地上的冒险,天地广阔,精神自由。莎士比亚着迷于人的深邃和复杂,马洛着迷的是人的激情和力量。

马洛比莎士比亚成名更早,他属于少数天生就有诗才的人,似乎没有摸索学习的过程,《帖木儿》横空出世,就已经属于上乘之作。而读莎士比亚早期的历史剧和喜剧,我们很难想象他会成为《哈姆莱特》《奥赛罗》《》和《麦克白》的作者。

当马洛29岁猝然离世,莎士比亚还处在事业上升期。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说:“如果那时莎士比亚也死去,他与马洛就难以相提并论了。《马耳他的犹太人》,两部《帖木儿》和《爱德华二世》,甚至片断的《浮士德博士》等都比莎氏《爱的徒劳》之前的作品更有成就。”

无论马洛是否犯有被控的罪行,他的作品足以说明他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和勤奋的诗人。

《帖木儿》创作于1587-1588年间,它和基德的《西班牙悲剧》都是伦敦大众剧场最早的流行剧目,其里程碑意义在于划清了中世纪戏剧与文艺复兴以来戏剧剧场的界限。

居于舞台中心的不再是宗教人物(神秘剧)或抽象的道德化身(道德剧),帖木儿———一个锡西厄的牧人成为主角,他凭借自己坚定的意志、超凡的精力、狂妄的野心和绝对的无情,“用征服之剑一路横扫国土”。

全剧残酷得惊人,充满了喧嚣、暴力和异国风情。道德准则在这里完全失去作用,观众如中符咒般被主角吸引。

莎士比亚的传记作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教授认为,海军大臣供奉剧团演出的《帖木儿大帝》,很可能是莎士比亚初到伦敦看的第一部戏,马洛“雄伟的诗行”和爱德华·艾伦天才的演绎都给他以极大的震撼。

在莎士比亚后来的作品中,像《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威尼斯商人》《理查二世》和《麦克白》,我们一再看到对马洛剧作主题的再创造。《威尼斯商人》甚至可以看作对《马耳他的犹太人》的直接回应,巴拉巴斯和夏洛克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马洛和莎士比亚的差异。

如果说马洛着迷于人的激情与力量,莎士比亚则着迷于人的深邃与复杂。不过有一点是他们共同的,那就是绝不止步于道德评判。

人们通常认为,马洛和莎士比亚是竞争对手,但这个印象也许是片面的。

2016年10月最新出版的牛津莎士比亚全集中,经过23位学者的研究,《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由莎士比亚和马洛共同署名。虽然自18世纪以来就有人提出马洛参与了《亨利六世》的创作,但这还是他第一次在莎士比亚全集中获得署名。

这也使人重新想起“莎士比亚原作者为马洛说”,尽管这个观点已经渐渐退出流行。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孤女童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孤女形象,灰姑娘完成人生逆袭离不开仙女教母的鼓舞和魔法。正是有了南瓜车、漂亮舞裙和水晶鞋,美丽的孤女才有机会走进宫廷见到王子,让后者为之倾倒。若然没有这些魔法,灰姑娘再好也是美在乡野无人知。同样的,莎士比亚在塑造孤女角色时无形中发挥了“仙女教母”的多重作用。为孤女创造改变命运的条

  • 莎士比亚的同性恋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亨利·里奥谢思利(1545-1624),英国贵族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以作家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保护人而著称。1601年因参加埃塞克斯伯爵反对伊丽莎白女王的事件被判终身监禁。詹姆斯一世继位后获释。1603年受封为骑士,成为贵族。1619年任枢密院顾问。亨利·里奥谢思利,南安普敦伯爵三世(Henry Wrio

  • 莎士比亚的妻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在整整52年的文学生涯中,为人类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述长诗。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恩格斯盛赞其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莎氏的作

  • 美国拜登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小约瑟夫·罗宾内特·拜登(Joseph Robinette Biden,Jr),其昵称为乔·拜登(Joe Biden),1942年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拜登毕业于美国著名的特拉华大学及雪城大学,美国特拉华州的律师和政治家,第47任美国副总统。前任特拉华州资深联邦参议员,并于1972年当选美国参

  • 关于莎士比亚的八卦逸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

  • 莎士比亚的剧本是他自己写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这样激情表白莎士比亚。英国诗人柯尔律治,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相信500位牛顿的灵魂可以构成一位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着极高的文学地位,后世甚至普遍认为他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1564-161

  • 莎士比亚的绝对主义世界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作家的莎士比亚是人类自由的体现。他似乎能够运用语言去言说他想象的任何事物,构思任何角色,表达任何情感,探索任何观念。虽然他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君主制社会中,是被束缚的对象,且在这个社会里,言论和印刷都受到监管,但他拥有哈姆雷特所说的自由灵魂。自由——这个词及其变体他用了数百次。在他的作品中,“自

  • 莎士比亚与1606年的伦敦大瘟疫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1606年,伦敦再次爆发瘟疫,造成大量死亡并导致剧院的关停。这场流行病也波及到了莎士比亚伦敦居所所在的街区,甚至有可能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戏剧史。在1606年七月底,正值戏剧季的中途,许多最好的剧团的新戏正在上演,包括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麦克白》。莎士比亚的剧团the King’s me

  • 莎士比亚暴富史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莎士比亚对拜金主义的厌恶和鄙夷,总是借笔下人物之口道出。“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雅典的泰门》但他在作品里谈钱次数之多,似乎又离不开这个“万恶之源”——38部剧作品里,

  • 大学才子派的集大成者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大学才子”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多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代表人物有李利、马洛等,他们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他们多数确实是大学毕业生,至少是在伦敦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