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达芬奇创造的绘画方法

达芬奇创造的绘画方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217 更新时间:2024/1/30 16:17:31

“列奥纳多属于人类。他敏锐的观察力并非一种超能力。相反,这是他刻意练习的结果。这一点很重要,它意味着如果我们想拥有这样的能力,也可以努力带着好奇和专注去观察事物,列奥纳多学习,而不只是望洋兴叹。”

1.技法

1)明暗法(Chiaroscuro):一词来自意大利,原意是“明暗”,这里指用光线和阴影的对比在画面中塑造立体感的方法。列奥纳多的明暗技法中还包括在颜料中加入黑色,产生不同的明暗度,而不是调整饱和度或色调。比如,在他的《伯努瓦的圣母》中,圣母马利亚裙子的蓝色是从接近白色过渡到近乎黑色。

2)晕染法(Sfumato):列奥纳多在韦罗基奥的作坊中学习衣褶画法的时候,还探索了晕涂法。这是一种模糊物体轮廓和边界的技法,它让艺术家可以将物体渲染得就如同我们用肉眼直接观察一样,不会有生硬的轮廓。

这一进步让列奥纳多被瓦萨里称赞为“现代风格”绘画的发明者,而艺术史学家恩斯特·冈布里奇则称晕涂法是“列奥纳多的著名发明,模糊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让不同形体相互融合,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晕染法(Sfumato)源于意大利文“烟雾”,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指烟雾弥漫消散在空气中。“你所画的阴影和光线应该像消散在空气中的烟一样没有轮廓和界限。”这是列奥纳多写给年轻画家的准则。

从《基督受洗》中天使的眼睛到《蒙娜丽莎》的笑容,如烟笼罩的柔和轮廓也让我们的想象力不再受限。因为没有锐利生硬的线条,神秘的眼神和笑容才那么让人难以捉摸。

通过晕涂法模糊轮廓已经成了列奥纳多作品的标志之一。阿尔贝蒂在他的《论绘画》中建议用线条来勾画轮廓,韦罗基奥遵从了这一点。

列奥纳多仔细观察了真实的世界,他发现情况正好相反:当我们观察三维物体的时候,看不到锐利的边缘。“不要让轮廓和形象突兀生硬,而要画出烟雾迷蒙的效果。”他写道,“画阴影及其轮廓时,应该让它们隐约可见,不要过于锐利或清晰可辨,否则你的作品就会显得呆板。”韦罗基奥的天使就显得呆板,列奥纳多的则不然。

2.把一个瞬间变成了一个故事

在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拿着花的圣母子》中,列奥纳多同样捕捉到了生动的人物表情和动作反应,从而把一个瞬间变成了一个故事。在这个场景中,婴儿耶稣被马利亚递给他的十字架形的花朵深深吸引,就像布朗说的那样,他就像“处在萌芽期的植物学家”。

列奥纳多一直在研究光学,他笔下的耶稣聚精会神地盯着花朵,就好像刚学会从背景中分辨出物体的形状。他轻轻地将母亲的手引到自己的关注点。耶稣专注于母亲递来的花朵,马利亚因儿子的好奇感到欢喜,母子间的互动就像在讲一个故事,这也让他们融为一体。这两幅作品的冲击力来自母子两人似乎都已经预知未来的受难。

通过涟漪般扩散的动作和情绪,列奥纳多不仅捕捉到了一个瞬间,还像编排戏剧表演一样,呈现了一出戏剧。他曾担任宫廷演出的表演者和制作者,在《最后的晚餐》中处处体现出这些工作的影响,从刻意的编排、夸的动作、戏法般的透视到戏剧化的手势。

3.光泽和手指涂抹的薄薄的颜料

与15世纪70年代他在韦罗基奥作坊里的其他作品一样,列奥纳多小心地将稀薄的油彩一层层涂抹在画面上,有时他还直接用手指,由此制造出烟雾般的影调,避免了生硬的轮廓或突兀的变化。到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参观这幅画时,只要站得足够近,你就可以看到吉内薇拉下巴右边有列奥纳多的指纹,在这个位置上,吉内薇拉的卷发融入了背景中的杜松,而树上刚好伸出一根尖尖的小树枝。另一个指纹在她的右肩后面。

肖像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吉内薇拉的眼睛。虽然刻意的造型让眼睑显得立体,但是同时也让人感觉沉重,结果她看上去更加忧郁了。她的目光恍惚且漠,好像她看穿了我们,却什么也没看见。她的右眼似乎在向远处张望。一开始看上去,她的目光散漫低垂,偏向她的左侧。

但是你单独盯着每一只眼睛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它们也在盯着你。当你盯着她的眼睛时,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那就是列奥纳多用油彩表现出来的液态光泽。每个瞳孔的右侧都有一个小光斑,是阳光从左前方照过来产生的闪光。吉内薇拉的头发上也有类似的闪光。这种完美的光泽——光线照射到光滑明亮的平面产生的白色闪光——是列奥纳多的另一个标志性技巧。

他在佛罗伦萨时,已经开始从主要依赖蛋彩颜料慢慢转向油彩,那时油画在荷兰已经很普遍,后来在米兰时,他对油彩的应用日臻完美。通过精心地涂上一层层极薄的半透明颜料,他创造出了细腻的明暗对比与柔和的轮廓,这也体现出了他的明暗法和晕涂法的特点。

他笔下的发光效果也源于此,光线穿过一层层的油彩,又从底漆中反射回来,感觉它们就像从人物或者物体上发出来的一样。为了体现画面明亮区与阴影部分的对比,在列奥纳多之前的大部分艺术家会在颜色里加入更多白色。

但是,列奥纳多知道光线不仅让颜色更明亮,还能让它们显现出更真实、更丰富的色调。看一看天使的红斗篷、圣母的蓝色长袍,还有金色衣褶上被阳光照亮的部分,这些地方不仅色彩饱和度高,色调也更细腻、更丰富。在为绘画专著写的笔记中,列奥纳多解释道,“因为光照能显现出颜色的质感,所以光线越充足的地方,就越能看清颜色的真实质感”。

4.描绘心理,从而凸显人物

《吉内薇拉·德·本奇》在画她的过程中,列奥纳多也在创作一幅心理肖像,他用画笔捕捉隐秘的情感。这将成为他最重要的艺术创新之一。从这幅画开始,列奥纳多将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并在三十年后的《蒙娜丽莎》中达到巅峰,那将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肖像。

吉内薇拉右嘴角的一丝浅笑将被升华为迄今为止最令人难忘的笑容。那来自远方、似与吉内薇拉灵魂连通的河水,将在《蒙娜丽莎》中成为地球与人类力量联系的终极譬喻。《吉内薇拉·德·本奇》不是《蒙娜丽莎》,甚至都谈不上接近。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它们出自同一人之手。

从《吉内薇拉·德·本奇》开始,女性不再被画成死板的模特,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思考最适合人物情感的身体语言和呈现角度

他画的吉内薇拉至少在意大利绘画中是一种创新——他采用了四分之三侧面像,而不是标准侧面像,这让观看者可以直视她的双眼,就像列奥纳多所说的那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头部与身体的扭转方向不同,这种对立平衡的形式是列奥纳多作品的鲜明特征之一,《岩间圣母》中的天使就是如此。银鼠在扭动的同时又泰然自若,似乎在模仿塞西莉亚的动作,连扭转的方式都与她步调一致。塞西莉亚的手腕和银鼠的爪子都微微抬起,似乎是为了彼此保护。他们如此鲜活,简直呼之欲出,在这个让人身临其境的场景中,似乎还有第三个参与者,那就是虽未入画,却吸引着他们目光的卢多维科。

6.透视

与通的情况相比,列奥纳多加快了墙和天花板向灭点后退的速度,他从那些自己参与制作的舞台演出中学会了这个技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舞台演出中,为了给观众造成更大景深的假象,舞台并不是矩形的,而是向后收缩的。它向下倾斜至观众,通过装饰过的檐口来掩盖布景的人为痕迹,就像列奥纳多在《最后的晚餐》顶部所画的一样。使用这种障眼法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他花在演出庆典上的时间没有白费。

在《最后的晚餐》中,画里的房间收缩得太快了,以至于后墙上只容得下三扇能看到外面风景的窗户。挂毯不是按比例绘制的。桌子对一顿舒适的晚餐来说也过于局促,门徒们都站在桌子的一边,那里没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落座。地板像舞台一样向前倾斜,而且桌子也向我们微倾。这些人物都站在最前排,就像一出戏剧那样,连他们的手势都很戏剧化。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达芬奇的实践和创新精神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列奥纳多属于人类。他敏锐的观察力并非一种超能力。相反,这是他刻意练习的结果。这一点很重要,它意味着如果我们想拥有这样的能力,也可以努力带着好奇和专注去观察事物,向列奥纳多学习,而不只是望洋兴叹。”敢于实验和犯错,哪怕这意味着短期内的利益受损。《天使报喜》显示出二十多岁的列奥纳多正在不断进行各种试验

  • 达芬奇的绘画理论和艺术观点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达芬奇从30岁左右开始记录自己艺术创作的心得和科学研究成果,准备写成绘画论、力学和解剖学3部著作,可惜未能实现,只遗留下大批笔记。达芬奇的绘画论笔记按内容大致可分为美学理论和绘画的基本科学两部分:前者主要讨论绘画和现实的关系,绘画和其他艺术的关系;后者则阐述透视学、光影学、人体比例和解剖学,人们的动

  • 达芬奇的天才为什么是因为多动症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师、发明家。一篇发表于Brain上的文章让我们对这位旷世奇才又有了些新的认识。伦敦国王学院的神经科学家Marco Catani通过分析达·芬奇的作品和有关他行为的历史记录,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达·芬奇可能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我们常说的

  • 达芬奇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素食主义者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名字出现在素食主义者与杂食者的辩论中。达芬奇甚至被素食主义者称为自己的一员。但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认为我们知道生活在500年前的发明家和画家的饮食习惯?“人是百兽之王,因为他们的残暴超过了野兽。我们靠着它们的死活着,我们是埋葬它们的地方!我

  • 达芬奇的独特绘画技巧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晕涂法”是达·芬奇作画时为人所熟知的一种手法。达芬奇较早期画作《美丽公主》和名画《蒙娜丽莎》,两幅画中的女性笑容均利用了达芬奇最擅长的“晕涂法”,令观众产生错觉。达芬奇在两幅画中混合了不同色彩,使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口形。直接看,会觉得嘴角向下。视线若移向其他五官,就会觉得嘴角向上,好像是在微笑

  • 新航路的开辟者迪亚士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迪亚士出生于葡萄牙的一个王族世家,青年时代就喜欢海上的探险活动,曾随船到过西非的一些国家,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Bartholmeu Dias,约1450年—1500年5月24日),为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于1488年春天最早探险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尔湾,为后来另一位葡萄牙航

  • 哥伦布的四次出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哥伦布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年,1493~1496年,1498~1500年,1502~1504年)。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

  • 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于1519年9月20日出发,至1522年9月6日成功归来,历时1082天。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个圆球。探险队出发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探险船队驶

  • 达·伽马如何开启殖民活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达·伽马通航印度,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洲对印度洋沿岸各国和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这条航路。这条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端。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在里斯本出发,通过寻找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经过加那利群岛,绕过好望角,经过莫

  • 乃木希典:日本楚霸王 狂徒封神路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尔灵山巅岂险攀,男儿功名期克艰。铁血覆山山形改,万人同仰尔灵山。”这首诗的作者是乃木希典,郭沫若就对其评价是日本近代汉诗第一人,但他绝不仅是会舞文弄墨的文人,乃木希典(日语:のぎまれすけ,1849年12月25日-1912年9月13日),长州藩藩士出身,曾用名源三郎、文藏。陆军大将,善写汉诗,持身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