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古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朝出色的墨客、集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年夜以及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不雅察使幕,转淮北节度使幕,又进不雅察使幕,理人国史馆建撰,膳部、比部、司勋员中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杜牧死活正在内忧中患日趋减深的早唐时代,从青年起便闭心国是,抱有抢救危亡、复原唐王晨凋敝兴盛的幻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代的滥用平易近力、俭劳亡国为戒,给本晨统治者敲了警钟。
诗歌创做是杜牧最彪炳的圆里,取早唐另外一位出色的墨客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宽广,笔力峭健。少篇如《郡斋独酌》,侧重体现墨客"仄死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拯物济世的志向,曲抒胸臆,感谢淋漓。
《感念诗》反应唐王晨安史治后数十年去藩镇专横、边患频繁的***汗青,绘里雄伟,意气纵横,可取其《功行》并读(翁圆目《石洲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