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执政期间,李沆有哪些作为?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在执政期间,李沆有哪些作为?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636 更新时间:2024/1/9 0:39:11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时期名相、诗人。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次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书右仆射。

景德元年(1004年),李沆去世,年五十八。获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全宋诗》录其诗三首。

为政思想

选用才士

严守资格

李沆在执政过程中,严守自己选拔人才的原则,即按资格用人。南宋的叶逋认为,李沆是“守资格用人”这种思想的开端,也是执行最好的人。他力主安静,稳定政局,建议真宗“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

李沆用人不为私,善于察人,也乐于推荐和提拔人才,曾举荐了张咏、晁迥等人。但他举荐人才,也不是无原则的,对于被寇凖多次推荐的丁谓,他始终不予任用,认为其“可使之在人上乎”。寇凖不以为然,其后遭丁谓陷害远贬,方才佩服李沆所言。

李沆死后二十多年,有人向朝廷推荐梅询说他可用,宋真宗反对说:“李沆曾说他不是君子。”李沆被真宗信任倚重达如此程度,此事也深为欧阳修等人所感慨。

治国理政

政简少变

李沆为相时,王旦任参知政事,当时因西北用兵,宰辅有时到天黑才吃饭。王旦叹息说:“我们这班人怎么才能坐致太平,能够优闲自得没事呢?”李沆说:“稍微有些担忧辛劳,足作为警戒。将来四方宁静,国家未必没有大事发生。”后来契丹与宋和亲,王旦问这怎么样,李沆说:“好当然是好事,然而边疆的忧患停止后,恐怕皇上渐渐产生奢侈放纵的想法。”王旦对此不以为然。李沆又拿四方水旱盗贼之事上奏真宗,王旦认为这些细小的事不值得烦劳真宗处理。李沆说:“皇上年少,应当让皇上知道四方的艰难。不这样,皇上血气方刚,大加留意声色犬马之事,那么动土木、兴甲兵,向宗祠求福等事就会发生了。我年老了,等不到看见这些,这是参知政事你将来的忧患。”李沆死后,真宗认为契丹已经修和、西夏纳款归顺,便“东封西祀”、大造宫室,劳民损财。王旦亲眼看见王钦若、丁谓等人所作所为,想向真宗进谏却又已经与他们一起共事,想离去却又念及真宗对自己很好,这才认识到李沆的先见之明,叹息说:“李文靖真是圣人。”时人因此称他为“圣相”。

修身为人

忠良纯厚

李沆为人光明磊落,不喜旁人的阿谀附和,也不喜向皇帝进密奏之言,敢于不避权贵、不徇私情。他的节俭时颇为有名的,他内行修谨,居位慎重,门无私谒,不求声誉,动遵条制。对于居室的狭小破旧,丝毫不为介意。他因忧患天下而节俭、力戒骄奢的思想,恰与孔子的“节用爱人”的观念相吻合。

军事外交

务实远见而有远见

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包围灵州时,朝廷对于灵州问题,有不同的两种意见。当时朝廷内外许多人都认为灵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失去灵州,那么周围的各郡都不能守住。真宗为之愕然,对此颇为困惑,于是向李沆询问。李沆说:“李继迁不死,灵州就不能为朝廷所占有。不如派使者密令各州将领,让他们分别统领军队和百姓使堡垒空着而归到一处,若这样,那么关右的百姓就可得到生息了。”其时众人的意见各不相同,没立即采纳李沆的建议。至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灵州果然陷落,真宗从此更加看重李沆。

咸平六年(1003年)九月,知静戎军王能上疏请于军城东新河之北开田,以防遏敌骑。真宗向李沆询问意见,李沆同意所请,建议周边的威虏军、顺安军都可仿效此做法,并可派兵五万“分据险要,渐次经度之”。真宗是日便下诏静戎、威虏、顺安军并置方田,凿河以阻遏敌骑。

在对辽问题上,李沆认为不可与敌讲和。他曾对王旦说:“我死后,你一定会做宰相,切记不要同敌讲和。我听说出则无敌国外患,像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如果同敌讲和,从此以后国家必然多事了。”王旦当时不以为然,但自“澶渊之盟”后,真宗”东封西祀“、大造宫室,致使损耗无数,王旦这才叹服李沆之言。

个人作品

《全宋诗》录有李沆的诗三首:《伏睹禁林新成盛事辄思歌咏不避荒芜上李学士》、《贡院销宿闻吕员外使高丽赠徐骑省》、《题六和塔》。[55]《全宋文》亦录有其文。

标签: 李沆北宋

更多文章

  • 魏延子午谷奇谋获胜成果那么大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魏延,诸葛亮

    对魏延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子午谷奇谋一直都是关注三国历史的焦点之一,裴松在给《三国志》做引注中是这样说的,魏延与诸葛亮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 刘备要是没有死还统一了天下 刘备会先对谁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三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刘备没死,还统一了三国,有两个功臣绝对第一时间被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语:三国时期总是会出现很多意外,比如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当时袁绍佣兵二十万南下,而此时的曹操只能抽出4万精兵抵御,在这悬殊的兵力对比下所有人都不认为曹操能够赢得战争,但后来曹操居然

  • 刘备在入主成都的时候 赵云为何劝刘备分房产和土地给手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赵云,蜀汉,刘备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入主成都时,赵云为何劝阻刘备分田地给诸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云别传》: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

  • 尔朱英娥是什么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尔朱英娥,南北朝

    尔朱英娥是山西朔州市人,出生于契胡贵族之家,其祖先数代都是部落酋长。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尔朱英娥一生嫁了三任皇帝。不过,依然有第四任皇帝想要求娶她。是她魅力无限,还是什么原因,为何能得到这么多皇帝的青睐呢?尔朱英娥生于北魏末年,她的父亲尔朱荣本是契胡部的大贵族首领,适逢兵乱四起,他趁机招兵买马,组

  • 古代皇后为什么不能降为妃嫔 皇后的儿子还算嫡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皇后

    还不知道:古代皇后只能被废,却不能降低为妃?她的儿子还能算嫡子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皇后都被废了,皇后的孩子,即使不被降为庶子,也必然是没有继承权了。毕竟老皇帝会担心,这瓜娃子上台后,会不会为了他老妈,打击报复。皇后只能被废,却不能降低为妃?这就

  • 古代妃子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古人又会在忙碌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妃子

    对古代妃子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如何度过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宫,是一座顶级监牢古代没什么自由恋爱两情相悦,婚姻全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相对于汉家女儿,八旗家的闺女更多一道枷锁,那就是选秀。每三年一次,所有在旗人家闺女,只要年满14岁,身体无残,都需到京城报道,等待爱新觉

  • 古代皇帝选妃侍寝只有翻牌子吗 千万别被清宫剧给骗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皇帝

    对皇帝就寝都是“翻牌子”?错,别让清宫戏限制了想象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话说,1644年清军入关的最大贡献,就是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电视事业。被“清宫戏”轰炸得太久,大家都知道了皇帝陛下晚上选妃侍寝的小秘密:翻牌子。然而,古代帝王那么多,选妃侍寝的手段怎么可能只是“翻牌子

  • 汉昭帝的死和霍光有关系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昭帝,汉朝

    对汉昭帝20岁就因病而逝,为何都说与霍光有关?事情真相又是怎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前87年,汉武大帝刘彻因病去世,皇位传给年仅7岁的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13年后,年仅20岁的刘弗,便一命呜呼。他这一死不要紧,整个西汉再次乱成一锅粥,最终还是太子刘据直系后代刘询其立为

  • 古代安南指的是哪里?朱瞻基为什么要放弃安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安南,朱瞻基

    古代安南指的是哪里?朱瞻基为什么要放弃安南?其实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自古以来便同我国历史上的各个封建王朝发生过不少争端,其间分分合合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时间来到了洪武末年,安南国内发生叛乱,其陈氏王室绝嗣,全国遍寻陈氏子弟而不得,当时安南的独立时间并不长,对于汉文化还存在着较强的归属感,当地老百

  • 朱棣最讨厌朱高炽 朱棣为什么还要立他作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棣,明朝,朱高炽

    还不知道:朱棣立他最讨厌的儿子朱高炽为太子的原因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棣心里有两个儿子可以作为太子之选,大儿子朱高炽和二儿子朱高煦。对比这两个儿子,大儿子文弱书生,一直不像自己,朱棣特别不喜欢。反倒是二儿子朱高煦,不仅和他秉性脾气特别像,还长高大威猛英勇善战,有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