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祖禹:北宋著名史学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范祖禹:北宋著名史学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84 更新时间:2023/12/9 11:53:04

范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三范修史”之一。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范祖禹,生于仁宗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据说,范祖禹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伟丈夫被金甲入寝室,曰:‘吾汉将军邓禹。’”因此,被命名为范祖禹。范祖禹从小是孤儿,他叔祖父是北宋名臣范镇,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抚育。但范祖禹仍因为自己是孤儿而伤心不已,每当别人参加喜庆宴会时,他都面容凄惨,心情抑郁。整日里闭门读书,从不干预人事。后来到了京城汴梁,所接触的都是一时名人。叔祖父范镇对范祖禹十分器重,说:“此儿,天下士也。”

进士及第

范祖禹在仁宗嘉祐年间,中进士甲科。为了结交京师权贵,范祖禹在汴京象姑馆服侍达官贵人,得司马光、王安石赏识。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范祖禹负责唐代部分的撰写工作。在洛阳十五年,一心撰写《资治通鉴》,不事进取,赢得司马光的称赞。司马光认为他“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如不能言;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如无所有;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如不胜衣,君子人也。”

品行高洁

《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推荐范祖禹任秘书省正字。当时是王安石执掌朝政,也十分看重范祖禹。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与范祖禹十分友善,曾示意范祖禹去拜谒王安石,但范祖禹竟不为名利所动,没去拜谒。富弼致仕以后住在洛阳,很少与人接触,唯独对范祖禹例外;富弼病重时,召来范祖禹授给他临终密疏,主要是论述王安石查封误国和新法的弊端,言辞十分激切。富弼死后,别人都认为这样的奏疏奏上去肯定会得罪王安石,建议范祖禹不要上奏,但范祖禹还是坚持上奏了。

神宗死去,哲宗继位,范祖禹擢任右正言。后吕公著执掌朝政,而范祖禹是吕公著的女婿,避嫌辞职改任祠部员外郎,不久又辞职而除任著作郎、修《神宗实录》检讨,后迁任著作郎兼侍讲。

直言不讳

哲宗因夏天暑热,暂停讲书,范祖禹上疏皇帝认为,“陛下今日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如好学,叫天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辅佐德业,而致太平;不学,则小人皆动其心,务为邪谄,以窃富贵。”建议哲宗恢复讲读。不久,范祖禹迁任起居郎,又召任中书舍人。当时的执政大臣想在新法、旧法中间依违模棱,范祖禹上书反对。

吕公著去世,召拜右谏议大夫。首先上疏论人主正心修身的要旨,请太皇太后每天以天下之勤劳、百姓之疾苦、大臣们的邪恶正直、政事的得失,开导皇帝之心,把这些明明白白存于心中,使今后众说不能迷惑他,小人不能进用。

蔡确已经获罪,祖禹说:“自从乾兴年以来,不窜逐大臣六十多年,一旦实行,流传四方,无不震惊耸动。蔡确离开相位已很久,朝廷中大多不是他的党羽,间或有偏见异议的,如果一切都认为是依附蔡确而将他们除去,恐怕刑罚失中,而且人情不安。”

蔡京镇守蜀州,祖禹说:“蔡京小有才能,不是正直之士。如果使他镇守成都,他回来,当会让他执掌朝政,不应推重助长。”当时执政大臣打算在新法旧法中有所创立。祖禹认为朝廷既然已察觉王安石新法是不对,只应恢复祖宗旧制,如果出于新旧之间,两用而兼存之,那么纪纲会败坏。升任给事中。

吴地发大水,诏令拿出百万斛米、二十万缗钱赈济救灾。谏官认为报告灾情的人是妄言,请求加以验证考实。祖禹封回其奏章,说:“国家根本,仰给于东南。现在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向上要吃,以解脱朝夕之急。上奏灾情即使稍有夸大,正当略而不问。如果稍加惩责,恐怕今后没有人敢说话了。”

兼任国史院修撰,为礼部侍郎。论选择监司守令说“:祖宗划分天下为十八路,设置转运使、提点刑狱,收乡长、镇将的权力全归于县,收县的权力归于州,州的权力归于监司,监司的权力归于朝廷。上下相维,轻重互相制约,建置的方法,最为适宜。付给监司一路,付给守臣一州,付给令宰一县,都是与天子分土而治,这难道不可以选择吗?祖宗曾有考课制度,专门察访各路监司,置簿书在中书,以稽考其大要。现应委托吏部尚书,取应为知州的,分条别列功绩情况上报三省,三省召见考察,如果其人可以任用,就按次序列表任用。到任,就令监司考核他的课绩,一年之后,可以比较优劣而进行进退升降。这样就得人必多,监司、郡守得人,县令没有才能,不是所要担心的。”

上书劝谏

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曰:“陛下方揽庶政,延见群臣,此国家隆替之本,社稷安危之机,生民休戚之端,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天命人心去就离合之时也,可不畏哉?先后有大功于宗社,有大德于生灵,九年之间,始终如一。然群小怨恨,亦为不少,必将以改先帝之政、逐先帝之臣为言,以事离间,不可不察也。先后因天下人心,变而更化。既改其法,则作法之人有罪当退,亦顺众言而逐之。是皆上负先帝,下负万民,天下之所仇疾而欲去之者也,岂有憎恶于其间哉?惟辨析是非,深拒邪说,有以奸言惑听者,付之典刑,痛惩一人,以警群慝,则贴然无事矣。此等既误先帝,又欲误陛下,天下之事,岂堪小人再破坏邪?”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

祖禹又言:“陛下承六世之遗烈,当思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人民者祖宗之人民,百官者祖宗之百官,府库者祖宗之府库。一言一动,如临之在上,质之在傍,则可以长享天下之奉。先后以大公至正为心,罢安石、惠卿所造新法,而行祖宗旧政。故社稷危而复安,人心离而复合,乃至辽主亦戒其臣勿生事曰:‘南朝专行仁宗之政矣。’外夷之情如此,中国之人心可知。先后日夜苦心劳力,为陛下立太平之基。愿守之以静,恭己以临之,虚心以处之,则群臣邪正,万事是非,皆了然于圣心矣。小人之情专为私,故不便于公;专为邪,故不便于正;专好动,故不便于静。惟陛下痛心疾首,以为刻骨之戒。”章累上,不报。

忽有旨召内臣十余人,祖禹言:“陛下亲政以来,四海倾耳,未闻访一贤臣,而所召者乃先内侍,必谓陛下私于近习,望即赐追改。”因请对,曰:“熙宁之初,王安石、吕惠卿造立新法,悉变祖宗之政,多引小人以误国,勋旧之臣屏弃不用,忠正之士相继远引。又用兵开边,结怨外夷,天下愁苦,百姓流徙。赖先帝觉悟,罢逐两人,而所引群小,已布满中外,不可复去。蔡确连起大狱,王韶创取熙河,章惇开五溪,沈起扰交管,沈括、徐禧、俞充、种谔兴造西事,兵民死伤皆不下二十万。先帝临朝悼悔,以谓朝廷不得不任其咎。以至吴居厚行铁冶之法于京东,王子京行茶法于福建,蹇周辅行盐法于江西,李稷、陆师闵行茶法、市易于西川,刘定教保甲于河北,民皆愁痛嗟怨,比屋思乱。赖陛下与先后起而救之,天下之民,如解倒县。

惟是向来所斥逐之人,窥伺事变,妄意陛下不以修改法度为是,如得至左右,必进奸言。万一过听而复用之,臣恐国家自此陵迟,不复振矣。”又论:“汉、唐之亡,皆由宦官。自熙宁、元丰间,李宪、王中正、宋用臣辈用事总兵,权势震灼。中正兼干四路,口敕募兵,州郡不敢违,师徒冻馁,死亡最多;宪陈再举之策,致永乐摧陷;用臣兴土木之工,无时休息,罔市井之微利,为国敛怨。此三人者,虽加诛戮,未足以谢百姓。宪虽已亡,而中正、用臣尚在,今召内臣十人,而宪、中正之子皆在其中。二人既入,则中正、用臣必将复用,愿陛下念之。”

晚年生活

哲宗绍圣年间,章惇执掌朝政,有意恢复王安石、吕惠卿时期颁行的新法,范祖禹上书皇帝,极力证明章惇不可大用,皇帝没有听从,于是范祖禹请求离开京城去地方。皇帝当时准备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反对的人为数不少,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陕州。不久,有人上奏论范祖禹在撰修《神宗实录》时刊落事迹、变乱美恶,再加上曾经上书谏禁中雇乳媪事,于是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贺州二地;不久,又迁往宾州、元符元年(1098年)被贬至化州安置,未几卒,卒年五十八岁。

标签: 范祖禹北宋

更多文章

  • 清朝国号之前是后金 皇太极为何改国号为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皇太极,清朝

    皇太极为什么要把国号改为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政权,国号金。他为什么会用金作为国号呢?这还得追溯到宋朝时期。北宋时期,女真人逐渐强大起来。1115年,女真人的著名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金

  • 朱元璋的儿子26个儿子各个都不简单 他们为何不敢和朱标争夺太子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朱元璋

    还不知道:朱元璋有26子,个个都不是池中之物,为何却无人敢和朱标争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无数优秀的帝王,但唯有朱元璋的经历,才叫传奇。朱元璋出身贫农,自幼衣食不济。但却能审时度势,靠着自己的本事,一步步从贫民当上了将军。随后,又

  • 李善长作为明朝开国功臣 晚年时为何会被抄家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李善长

    对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7岁惨遭灭门70余口,究竟是怎么回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90年,77岁的李善长退休后在家种地。没想到大祸临头,抄家灭族,全族七十余人要被处死。他拿出免死金牌,皇上耍赖不认。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重要的男人。为了这个男人,朱元璋操碎了心,恨

  • 关羽被擒后为何没有被杀?曹操是如何对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关羽,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关羽是汉末三国名将,勇武绝伦,不仅武艺高强,更能统兵作战,独当一面。关羽一生效忠刘备,至死不渝。曹操曾生擒关羽,曹操也看出关羽不会为自己所用,留不住他的人,曹操为何不杀关羽?为何还放关羽走?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败走,曹操生擒了关羽,然后,拜关羽为偏将军

  • 李善长最后没能躲过朱元璋的屠杀,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善长,明朝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李善长是明朝第一文臣,在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大明的过程中立下巨大功劳,深受朱元璋信任与重用。既然李善长为明朝立下如此大功,那朱元璋为何还要处死他呢一,投靠朱元璋李善长自小就博览群书,很有智谋。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在滁

  • 朱元璋与徐达在历史上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明朝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朱元璋一介草根,他的起点很低,但由于他能征善战,又善于笼络人才,因此靠着一帮能人志士,最终打下了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是随着朱元璋年事渐高,竟得了疑心病,他倒不是疑心“总有刁民要害朕”,而是担心百年之后,朱家子孙不

  • 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怎么样 诸葛亮和演义中的一样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诸葛亮

    对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怎样,是否如《三国演义》里如神人一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曹睿信心满满地认为,蜀汉只是个弱小国家,一直依托秦岭固守,现在竟主动蹿出来找死,觉得正是一举歼灭蜀汉的好机会。而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曹睿却诏示司马懿说:“但坚壁

  • 孙权曹操和刘备都哭过 最后出名的人为何只有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曹操,孙权

    还不知道:三国时期,孙权、曹操、刘备都哭过,为何单单刘备最出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演义》中刘备,刘备哭了35次,与赵云分别的时候哭,与徐庶分别的时候哭,借荆州的时候也哭,这让很多人戏称,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但这只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在正史里的孙权、曹操这

  • 黄霸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黄霸,汉朝

    西汉丞相黄霸你知道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黄霸,字次公,出生于淮阳阳夏。他自幼钻研法学,立志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清官,汉武帝时期黄霸给自己买了一个谒者的官职,后面因为兄弟犯罪受到牵连被免职。黄霸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又捐谷求官,授补左冯翊,管辖沈黎郡,负责郡内钱粮事宜。黄霸为人精明聪敏,善

  • 赤壁之战有郭嘉就不会败北 曹操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郭嘉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凭什么说:倘若郭奉孝在,赤壁之战定不会败北,有何原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赤壁战败后,曹操带着残余分子返回南郡,终于有时间休息了。曹操在宴会上突然哭了起来,说道:“如果奉孝若在这里,这场战斗将如何被打败?”曹操认为,如果郭嘉在那里,他绝对不会输掉这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