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怎么样 诸葛亮和演义中的一样吗

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怎么样 诸葛亮和演义中的一样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405 更新时间:2023/12/21 12:13:32

对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怎样,是否如《三国演义》里如神人一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曹睿信心满满地认为,蜀汉只是个弱小国家,一直依托秦岭固守,现在竟主动蹿出来找死,觉得正是一举歼灭蜀汉的好机会。而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曹睿却诏示司马懿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曹睿从企图一举全歼蜀汉军,到最后只是强调逼退了事,可见蜀汉军战力是越来越强了。

有句话叫做捧的越高,跌得越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没一统三国,恢复汉室,却因其忠贤智慧,一直为历代统治者和民间所尊崇。但是到了明代,罗贯中依据《三国志》等史料和一些传闻野史,以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形式,写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诸葛亮成了神机妙算、智慧绝伦的第一智者,他呼风唤雨、锦囊妙计,让人们感到他竟成了“状诸葛之智近妖”的存在。以前读书识字的人不多,各种传媒也不多,人们对《三国志》等史料接触的也不多,自然普遍接触和让人熟悉的,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了。

那时候由于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信息闭塞,能听到读到《三国演义》就非常难得了,以致大多数人都把它当成了正史对待,对书中第一智者诸葛亮那真是推崇备至,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识文断字已不希奇,除了书本外,各种传媒接踵而至,人们的眼界大开。随着三国热的持续升温,人们也开始想探究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有需求就有买卖,不少争名求利的所谓大家们,通过自己对三国史料的理解,纷纷讲出了各自所谓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结果不禁让推崇诸葛亮的人们大跌眼镜,大失所望。原来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等等都是假的啊;原来诸葛亮根本就不会打仗,只会管后勤整军备战啊;原来诸葛亮心胸狭窄只知抓权独断专行啊;……。目前怀疑腹诽诋毁诸葛亮最多的,莫过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依据有三点:

其一刘备领兵出外打仗从不带诸葛亮。刘备率兵取益州,带的是庞统,以庞统为谋主;刘备占汉中,带的是法正,以法正为谋主;刘备征伐东吴,庞统、法正均已死,刘备也没想到带诸葛亮出征,让诸葛亮做谋主,仍然让诸葛亮镇守后方;刘备白帝托孤,将蜀汉国政尽托诸葛亮,但封李严为尚书令、中护军,督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实际上有点让李严掌控军事以牵制诸葛亮的意思。所有这些迹象,让我们不能不怀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如果诸葛亮军事能力突出,刘备出征干吗总不带上诸葛亮呢,这唯一的解释,那就是诸葛亮军事能力有限。我们知道,刘备有知人之名,当年白帝托孤,就曾断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诸葛亮不信,后来果然有街亭之败。那么刘备出军不带诸葛亮,很可能也认识到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不擅长。

其二以成败论英雄。成则王侯,败则贼。现在的人受西方强盗逻辑和丛林法则的影响,多以成败评论历史人物。不管某些历史人物多么残暴不仁,多么血腥地夺取了政权,只要他们最后成功了,那他们就是时代英雄豪杰,就是值得称赞钦佩的人。因此三国时期的曹操、司马懿之流,尽管残暴不仁,多次嗜杀屠城,利用阴谋夺权篡国,但他们成功了,就被现代人普遍视为是了不起的英雄。而同时期的诸葛亮,一生公忠为国,最讲诚信仁义,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六出祁山没有成功,因此诸葛亮就无法与曹操、司马懿比肩,至于诸葛亮如何的勤廉公忠,如何以仁义礼智信行事,就统统不说了。

其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陈寿可能也是根据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献子午谷奇计,要求诸葛亮拨兵五千,带干粮五千,出褒中,循秦岭而东,过子午谷,偷袭长安,但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悬危,没有采纳。魏延为此常对人私下说诸葛亮用兵太胆小,感叹自己的奇计不能用。陈寿的父亲当时也参与了北伐,对魏延之计也可能给陈寿说过,再加诸葛亮五次北伐劳而无功,陈寿因此认为诸葛亮用兵“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那么刘备带兵外出征战,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呢?要知道,主帅出征在外,最怕后院起火,一但自己在外领兵打仗,后院起火,不但大军后勤没了保障,就连自己和军队都没有了安身之地。如此既无粮草供应,又无栖身之所,主帅恐怕离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汉高祖刘邦出征在外,都是让萧何镇守后方,等打下天下,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应居首功。

曹操征战在外,都是荀彧为他镇守后方,如果不是荀彧为他镇守后方,恐怕曹操也早同刘备一样,只有到处逃跑寄身别人的份了。刘备多次吃过这样的亏,在徐州时,刘备与关羽出兵在外征讨袁术,张飞守徐州,结果张飞醉酒,鞭挝侍从,致使吕布钻了个漏,乘机夺取了徐州。刘备腹背受敌,无家可归,退逃海陵,一时大困,军士难忍饥饿瘟疫,散失大半。后来多亏糜竺慷慨解囊挽救,刘备又老着脸皮去求吕布,方得暂住小沛。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起事很早,但总是一路逃跑投靠他人,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一块自己可安身的地盘。

当刘备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地盘后,就深感地盘的重要性,自己出外打仗,自然要找一个信得过能镇守且能独挡一面的人来替自己把守好。在刘备眼里,这个最合适的人选,自然莫过于诸葛亮了。因此刘备取益州,夺汉中,伐东吴,都是留诸葛亮为他镇守后方,而诸葛亮也从没把事情办砸,不但把后方镇守得稳稳的,还足食足兵供应刘备打仗。你说,刘备在外征战,除了诸葛亮,他又放心把谁留下帮他镇守后方呢?

我们再看看诸葛亮六出祁山,真的就劳而无功吗?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撑蜀汉,稳定朝局,发展经济,东和西结,北拒南征。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迅速平定了南中叛乱,在对曹魏五次北伐一次防守中取得了一败二平三胜的结果。

第一次北伐失败却带回西城千余家百姓到汉中;第二次配合东吴,攻陈仓不下,在撤退途中斩曹魏追击大将王双;第三次攻取武都、阴平二郡;一次防守战中利用地势天气成功驱退曹真、司马懿和张郃的三路进攻,另派魏延、吴懿在阳豁大败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军队;第四次北伐大破司马懿军,取得获甲首三千级并射杀名将张郃的战绩;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渭水南岸百余日,司马懿坚守不出,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曹睿信心满满地认为,蜀汉只是个弱小国家,一直依托秦岭固守,现在竟主动蹿出来找死,觉得正是一举歼灭蜀汉的大好时机。而到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曹睿却诏示司马懿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曹睿从企图一举全歼蜀汉军,到最后只是强调逼退了事,可见蜀汉军战力是越来越强了。

吴国张俨在《默记》中曾说:“诸葛亮提步卒数万,仲达据天下什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却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孔明自来自去。”要知道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其九,蜀汉只占其一;人口曹魏四百多万,蜀汉只有不足百万;军队曹魏有五十万,蜀汉只有十万。以一州敌九州,以弱击强,而且是在曹魏境内连年炫兵耀武,自由出入,常常打得曹魏只能防守毫无反击之力,这难道还不能足以显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果我们拿今天的美国与古巴为例,如果古巴军队能连年深入美国之境,来去自如,打得美国军队只能坚守不敢对战,虽没占领美国,你能说古巴没军事能力?同时呢,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也不仅仅只出于一统天下,恢复汉室这一个战略目的,还有以攻代守巩固延绵蜀汉、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增强团结、诸葛亮抓取军权更好维护蜀汉等战略目的,虽恢复汉室的目的未达到,但其他目的却基本上达到了。

陈寿虽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却也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敌,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举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陈寿的这段话,其实是他自己对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查找,共有六点:

其一诸葛亮善于治军,纪律严明,军队战斗力也很强,但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善于冒险出奇兵;其二与诸葛亮所对敌的,像司马懿、曹真、张郃等,都是曹魏百战名将,是曹魏的杰出精英;其三曹魏是大国强国,而蜀汉是小国弱国,曹魏从土地、人口、军队、综合国力、人才等方面,都比蜀汉强数倍,众寡不敌;其四攻守异体,本来非常弱小的蜀汉,对敌强大的曹魏,已经是非常弱势不敌了,却又不自量力,深入曹魏,成为进攻方,去进攻早有防备的强大曹魏,这难道不是在以鸡蛋碰石头吗?其五诸葛亮虽然才能卓越,但不能一心二用。

诸葛亮是蜀汉大丞相,一国之重,军政大权,都在他身上压着,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又统兵作战,而且后勤军资供应,又都得诸葛亮亲自调配,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都得诸葛亮亲自过问,如此繁重事务加身,诸葛亮怎能一心一意统兵作战?试问与诸葛亮对敌的司马懿、曹真、张郃等曹魏名将,有几个一边领兵打仗,一边又处理朝政,一边又督促后勤粮草?因此陈寿觉得诸葛亮应该坐镇后方,派像城父、韩信那样的得力大将一心统兵北伐,但当时的蜀汉却又缺少这样杰出的将领。其六大汉历经四百余年,国运已衰,天命如此,已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诸葛亮尽管才能卓越,也是不能与天命抗争的。

由此可见,陈寿对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的原因,总结得还是很全面的,只是有一点他没弄明白,那就是诸葛亮为什么用兵谨慎,不敢冒险用奇?正是因为蜀汉国小人少军队少,每个士兵每个生命都是蜀汉的宝贝,死一个少一个,面对强大的曹魏,如何保持有生力量才是第一位的,因此谨慎稳妥不冒险,是诸葛亮作战的首选。这也正是后来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批评陈寿作为史学家不知兵,乱评诸葛亮,贬低诸葛亮的重要根据之一。同时呢,陈寿作为西晋朝的一名官员,在记述诸葛亮北伐战绩时,是决不敢大显诸葛亮的光辉形象,而贬低西晋的开基之祖司马懿的;更何况晋禅于魏,仍以曹魏为正统,陈寿过多贬低曹魏,也是西晋统治者难以容忍的。

古代凡是以军功定基得功的,都赐以“武”的谥号,诸葛亮在世时被封武乡侯,去世后被封忠武侯;东晋封他为武兴王,唐封他为武灵王,并将其纳入武庙十哲之一祭祀;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明代朱元璋钦定“帝王高”,选从祀名臣37人,汉末三国人物仅有诸葛亮一人被选中,“忠武侯与拥焉”;清代不但把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礼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如果不承认诸葛亮的武功事业军事才能,历朝历代是不会以“武”加封诸葛亮谥号的。

标签: 三国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孙权曹操和刘备都哭过 最后出名的人为何只有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曹操,孙权

    还不知道:三国时期,孙权、曹操、刘备都哭过,为何单单刘备最出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演义》中刘备,刘备哭了35次,与赵云分别的时候哭,与徐庶分别的时候哭,借荆州的时候也哭,这让很多人戏称,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但这只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在正史里的孙权、曹操这

  • 黄霸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黄霸,汉朝

    西汉丞相黄霸你知道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黄霸,字次公,出生于淮阳阳夏。他自幼钻研法学,立志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清官,汉武帝时期黄霸给自己买了一个谒者的官职,后面因为兄弟犯罪受到牵连被免职。黄霸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又捐谷求官,授补左冯翊,管辖沈黎郡,负责郡内钱粮事宜。黄霸为人精明聪敏,善

  • 赤壁之战有郭嘉就不会败北 曹操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郭嘉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凭什么说:倘若郭奉孝在,赤壁之战定不会败北,有何原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赤壁战败后,曹操带着残余分子返回南郡,终于有时间休息了。曹操在宴会上突然哭了起来,说道:“如果奉孝若在这里,这场战斗将如何被打败?”曹操认为,如果郭嘉在那里,他绝对不会输掉这场战斗

  • 朱元璋如此喜欢朱棣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朱棣

    对朱元璋喜欢朱棣,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为何不将太子之位传给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引言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首位皇帝,他是草根创业的典型人物,从和尚到皇帝,能创下一份基业,算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了。朱元璋能够当皇帝,与郭子兴和马皇后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两人支持是朱元璋

  • 老八和康熙本人最像 老八最后夺嫡为何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康熙,清朝

    还不知道:八阿哥最像康熙本人,为什么会夺嫡失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四十二年,皇太子胤礽最大的靠山索额图因谋反罪被杀,从这一刻开始,康熙帝和皇太子胤礽之间的关系便不同寻常了,原本深受康熙宠爱的皇太子胤礽渐渐失去了康熙的恩宠,而失去恩宠的胤礽也让其他皇子意识到太子并

  • 古代皇帝经常赏赐大臣金瓜子 这东西到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古代,皇帝,金瓜子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皇帝里经常赏大臣“金瓜子”,这到底为何物,原因又是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是皇帝,他是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当然了,自古以来里领导者不会只是一个人,他的手下有着许多的能人。因为这些人的辅佐,最后他能够成为如今的地位。对于有功的人我们

  • 刘智容:齐高帝萧道成的正妻,她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智容,南朝齐

    南北朝是一个混乱时期,中国历史处于南北分裂、对峙的阶段。其中南朝又分为宋、齐、梁、陈这四朝,南朝齐是四朝之中国祚最短、帝王更换最快的一朝。下面我们要说的不是南朝齐的皇帝,而是南朝齐的皇后——刘智容。刘智容的父亲刘寿之是一名小小的员外郎,她的出身并不高,但生活还算衣食无忧。相传刘智容的母亲桓氏怀孕时,

  •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徐达的?有何深意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明朝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徐达算得上是朱元璋功臣里面,功劳最大的。虽然徐达在朱元璋第一次封“公”的六个人中,排在李善长之后,位居第二。但是死后被追封为“王”的六个人中,徐达则排在“六王”之首。徐达功劳这么

  • 贾诩只是被曹魏封为三公 孙权为何断言曹魏要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贾诩,孙权

    还不知道:曹丕封贾诩为三公,为何孙权得知后断言魏国要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实上,在得知曹丕封赏贾诩为三公后,孙权之所以会断言魏国要亡,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看看你都懂了几个。贾诩被封为三公看过三国的朋友,肯定对贾诩不陌生,因为贾诩之谋,堪称一绝,不少英雄好汉都栽

  • 后世是如何评价李沆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沆,北宋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时期名相、诗人。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