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石达开是什么人?杨秀清对他的态度如何?

石达开是什么人?杨秀清对他的态度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855 更新时间:2023/12/27 12:21:07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末年声势最为浩大的起义运动。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尽管太平天国的建立,离不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但在太平天国中,他却只能算是精神领袖,真正掌握实权的,是东王杨秀清。

说起来,杨秀清自幼父母双亡,全靠族人给他一口饭吃,才勉强活了下来。

贫贱的出身,让杨秀清不得不早早随年长的族人到紫荆山一带去做了一名烧炭工。终日辛苦劳作,但仍然摆脱不了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

虽然没有读过书,但苦难的生活,并不能将他折磨得精神更为麻木,反而让他对现实的生活更加不满。

洪秀全和冯云山来到紫荆山宣传拜上帝教时,许多烧炭工纷纷成为他们的信众,杨秀清也在大家的发展下,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杨秀清在信仰拜上帝教后,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但他却很快跻身于领导核心圈,并在地位上仅次于洪秀全。

那么,杨秀清是怎么操作的呢?

原来在1847年时,由于冯云山四处发展信众,再加上他又带着信众四处打砸寺庙等,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很快便被抓捕入狱。

事情发生后,洪秀全见形势不好,担心接下来他也会身陷囹圄,所以假称他要回广东营救冯云山,也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

这下,几千名信众群龙无首,大家惶惶不安,唯恐也会受到牵连惹上官司,所以一时说什么的都有,负面情绪更是像传染病一样在信众中扩散。

眼看好不容易拉起来的队伍要散,在这危急时刻,杨秀清想到洪秀全一向自称是上帝的次子,于是他灵机一动,也假称自己是天父下凡,对信众多加宽慰。又鼓励他们一定要齐心协力,救出冯云山,这才是正途。

杨秀清这一番操作,不仅成功地稳定了大家的情绪,还成为了大家的主心骨。

还真别说,杨秀清的领导能力真不是盖的,大家听他的主意,还真把冯云山给救了出来。

随冯云山一同回来的,还有闻讯赶回来的洪秀全。当他得知杨秀清的神操作后,为大局着想,也只能顺水推舟,承认了杨秀清的“天父”之事。

冯云山虽然劳苦功高,但他由于只是“凡人”,所以他也只能把二把手的位子乖乖让给了杨秀清。

杨秀清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光有领导能力,还能征善战,很有谋略,因此在随后的起义中,大放异彩。

反观洪秀全,则就黯然得多,毕竟他只是个数考不中的读书人嘛!

所以在天京建都后,洪秀全索性把军政大事都交给杨秀清来打理,而他则拥着众多王娘们,在后宫里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来。

杨秀清总理国事后,还是非常敬业的。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要求朝廷上下都要谨守秩序,知人善用,赏罚有度。

由于他办事公正,很快便赢得了民心。

不过,时间一长,杨秀清就膨胀了。

当时,除了天王洪秀全和他之外,还有四大王,他们分别是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

其中冯云山和萧朝贵在起义的过程中就已经战死了,也就是除他和洪秀全之外,太平军中,权势最大的就是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

杨秀清颐指气使惯了,再加上他又屡次用“天父降临”的套路对付洪秀全。

洪秀全也不敢揭穿杨秀清的把戏,毕竟揭穿了他,自己的精神领袖也就玩完了。所以为了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他也只能任其欺负,忍气吞声。

既然天王老子都不怕,杨秀清还怕谁呢?

他见韦昌辉有功,便刻意羞辱打压他,先是夺了他的兵权,又在韦昌辉部下失职时,故意当众杖责他。后来,他的哥哥与自己的妻兄因争地起纠纷时,他故意令韦昌辉来处理此事。韦昌辉被逼无奈,只得将哥哥五马分尸,才没给他留下话柄。

杨秀清这种种行为,让韦昌辉恨得咬牙切齿,觉得他欺人太甚。

让韦昌辉更不爽的是,杨秀清只针对他,却对石达开非常客气,从来没有羞辱过石达开。

那么,杨秀清为何不针对石达开呢?

石达开这个人为人豁达,少年时做过贩牛卖鸡的营生,由于他为人诚信有义,四乡八邻的人都与他关系亲厚。这使得他很有群众基础,被冯云山作为重点吸纳对象,共图起义大业。

石达开骁勇善战,在与清军作战中,数战数胜。

起初,石达开被留在天京辅佐杨秀清处理军政事务。但不久后,杨秀清为了削除韦昌辉的兵权,就把石达开调离天京,让他接替韦昌辉掌兵。

这之后,石达开便一直在外征战,镇守一方。因此,他和杨秀清一个主内,一个在外,根本没有机会发生正面冲突。

同时,石达开这个人军政严明、对百姓很仁爱。在镇守地方的时候,他为了能让百姓休养生息,数次减轻赋税。同时他又礼贤下士,知人善用,因此在民众中很受爱戴。甚至一些读书人听说了石达开的行为后,都一改往日对太平军的印象,积极支持太平军。

杨秀清是个聪明人,他绝不想因为羞辱石达开,引发众怒。再加上他认为石达开对他的地位并不会构成威胁,所以他对石达开的态度就温和得多。

不过,随着杨秀清的野心越来越大,最后竟以“天父”的身份逼迫洪秀全封他“万岁”,最终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而杀他的人,正是那个平日对他畏惧不已的韦昌辉。

标签: 石达开清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曹操杀华佗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操,汉朝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曹操有偏头痛。这个偏头痛,只有华佗的治疗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要是把华佗杀了,曹操的病就无药可救了。无药可救,他在世上的日子也不多了。这个道理,相信曹操比谁都明白。然而,那么明白道理的曹操,竟然把华佗杀了。他杀了

  • 解缙是什么出身?他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解缙,明朝

    朱元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英主,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解缙在时人眼里是“幼颖敏”,自小就有“神童”美称。明1388年,解缙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被称为“一门三进士”。在当时,他也是明朝有名的三大才子之一(另外两位是杨慎和徐渭)。明太祖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五征蒙古,南征越南

  • 赵光义在夺取赵匡胤皇位后 期间为何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光义,北宋

    对赵光义夺了赵匡胤的皇位后,为何没人出来反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宋史》中评价宋太宗赵光义:“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

  • 施绩:东吴中后期名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施绩,东吴

    施绩(?—270年),字公绪,丹阳故鄣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原名朱绩。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孙吴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当时东吴最高武职)。人物生平吴大

  • 乾隆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讷亲的?为何会器重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清朝

    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钮祜禄·讷亲是保护过雍正的头等侍卫。一般来说,只要是雍正器重的大臣,乾隆都会拼命打击,比如张廷玉和鄂尔泰。但是,讷亲是雍正器重的大臣,却同样获得乾隆的器重。不过,虽然如此,最终讷亲又还是被乾隆下令让他自裁。这是怎么回事呢?讷亲的曾

  • 李隆基在霸占儿媳时寿王李瑁为何不反抗 李瑁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隆基,杨贵妃

    他霸占儿媳,逼杨玉环穿上道袍,寿王为何不反抗?他的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52岁那年,唐玄宗深爱的武惠妃去世了。他郁郁寡欢,高力士进言:您的儿媳杨玉环生得倾国倾城。唐玄宗大喜,立即宣寿王妃到华清宫沐浴,自己则躲在暗处偷看!此时,寿王李瑁正

  • 那拉氏作为乾隆第二任皇后 乾隆为什么要厌恶这个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乾隆,那拉氏

    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为何会遭到乾隆皇帝的厌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981年,考古学家对乾隆的妃园寝进行保护性发掘,在打开纯惠皇贵妃的陵墓时,众人都大吃一惊,在纯皇贵妃的棺椁边上竟然还有一个小棺椁。而小棺椁的主人,身份居然比纯皇贵妃还要尊贵

  • 叶适:南宋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曾参与策划绍熙内禅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叶适,南宋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官员。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

  • 于谦在死之前发生了什么?隐藏了什么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于谦,明朝

    说起明朝的于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有一句话叫“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于谦之死,乃是明朝政治潜规则使然,更是于谦作为官场边缘化、信奉儒家文化而导致的孤立和格格不入,最终,明朝第一国士冤死于刀下。一、从“土木堡之变”说起公元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

  • 徐妙云是什么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徐妙云,明朝

    仁孝文徐皇后,朱棣的原配妻子,明朝开国大将魏国公徐达的长女,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将门才女,一代贤后。这是后人对于仁孝皇后徐氏的评价。在很多影视剧里,徐达的长女都被称为“徐妙云”,不过在正史里并没有明确记载她的闺名,只称之为“徐氏”。这里姑且称徐氏为徐妙云。1407年8月6日,46岁的徐妙云行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