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贺若敦与贺若弼是什么关系?二人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贺若敦与贺若弼是什么关系?二人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726 更新时间:2023/12/18 13:08:38

古人云: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贺若敦生前效力于西魏、北周两朝,以勇武闻名,尤善骑射,“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深得独孤信宇文泰、杨忠等关陇权贵们的赏识。

贺若弼为北周、隋朝两朝大臣,文武双全,“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

父子二人皆当世名将,在南北朝至隋朝的那段乱世时期,为效力的王朝屡立功勋,都曾封公拜将,不负人生所学。

但贺若敦和贺若弼的人生结局却不怎么好,父子俩都被当权者赐死。

而他们被赐死的原因也都一样,就是没管好自己的嘴巴,发了牢骚,激怒了当权者,真是天生一对父子。

一:贺若敦发牢骚被赐死

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北周朝廷让贺若敦以中州刺史的身份镇守函谷关,这一任命让贺若敦相当不满。

根据史书记载,贺若敦不满的原因有二:

其一:北周武成二年末至保定元年初(公元560年至561年)时,贺若敦和独孤盛奉命率部攻略湘州,战后,贺若敦被免官。

当时,北周军队分兵两路,以独孤盛为主(主要率领水军),贺若敦为辅,对手是南陈大将侯瑱率领的军队。

这一仗北周败了,独孤盛一路大败而回,“(侯瑱)与盛战于西江口,大败盛军,虏其人马器械,不可胜数。”

贺若敦这一路在战场上没败,但他只有六千军队,独孤盛败退后,他也无力独自攻略湘州,因此,率军撤退。

可回朝后追究责任,独孤盛没啥事,贺若敦却被免除官职,“晋公(宇文)护以敦失地无功,除名为民。”

这是典型的拿背景小的背锅,独孤盛是关陇权贵家族出身,不好严惩,所以,掌权的宇文护只有委屈贺若敦了。

如果懂得北周的权力格局,贺若敦就应该知道,自己给关陇权贵背锅不会太吃亏。

事实上也是如此,他被免官后,仅过了一年,宇文护就继续对他委以重任,“保定二年,拜工部中大夫。寻出为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

可贺若敦却牢记此事,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兼以湘州之役,全军而反,不蒙旌赏,翻被除名,每怀怨怒。”

其二:北周朝廷让贺若敦以刺史的身份去镇守函谷关,他觉得官小了。

早在西魏的魏废帝时期,因权臣宇文泰的提拔,贺若敦的爵位就当到了公爵,且曾担任过骠骑大将军一职。

在北周时期,就在奉命镇守函谷关之前,他也是“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

毫无疑问,让他担任中州刺史并镇守函谷关,是贬斥任用,史书没有记载原因,但我个人认为,跟他经常抱怨在湘州之战后被免官有关。

且跟他同辈的军中同袍,当时大多都当上大将军,自己却只是个刺史,因此,他继续发牢骚抱怨,“敦恃功负气,顾其流辈皆为大将军,敦独未得”。

贺若敦不停发牢骚,终于激怒了掌权者宇文护,将贺若敦召回朝中赐死,“晋公护怒,遂征敦还,逼令自杀。时年四十九。”

二:贺若弼批评皇帝被杀

贺若敦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死,为了儿子贺若弼今后不会重蹈覆辙,死前特别叮嘱道:“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并且,贺若敦特意拿锥子刺儿子的舌头,希望以此让儿子牢记自己的教训,以后谨言慎行,“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但“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真是很适用在贺若敦和贺若弼这对父子身上。

贺若弼在此后的人生中,并没有吸取父亲的教训,也或者是时间久了,忘记了父亲当初的教训。

北周时期,贺若弼还记得父亲死前的警告,曾因谨慎言行躲过了一次高层权力争斗。

但到了隋朝时,因屡立军功而“进位上柱国,封爵宋国公,任右武候大将军”的贺若弼就本性复发了。

他在隋文帝杨坚执政时,就因嫌弃功劳大而官位小,而经常发牢骚,还因此被杨坚惩治过,并因此不再受到杨坚信用,《隋书·贺若弼传》中记载:

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后数年,下弼狱......公卿奏弼怨望,罪当死。上惜其功,于是除名为民。岁馀,复其爵位。上亦忌之,不复任使,然每宴赐,遇之甚厚。

此后,贺若弼并没有吸取教训,多次发出怨愤之言,但杨坚还比较大度,虽然不再重用贺若弼,可也没再惩治他,反而多次对其发出劝告,《北史·贺若弼传》中记载:

上数之曰:“人有性善行恶者,公之为恶,及与行俱。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昔在周朝,已教他兒子反,此心终不能改邪?”

杨坚的好意没有被贺若弼吸收,贺若弼也没有一丝改正,终于,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杨坚死后,隋炀帝杨广上位,他对贺若弼就更不待见了,“及炀帝嗣位,尤被疏忌。”

原因是,当初杨广以主帅的身份率领隋军灭南陈时,作为先锋的贺若弼得罪了杨广。

贺若弼当时为了跟同袍韩擒虎(唐初名将李靖的舅舅)争功,在攻打南陈国都及皇宫时,俩人都忘记了让领导杨广先进城领功劳。

他们双双抢在杨广之前,先破南陈国都,后破南陈皇宫,再抓南陈皇帝陈后主,立功立得不亦乐乎。

这种行为却激怒了杨广,“晋王以弼先期决战,违军命,于是以弼属吏。”差点要惩治贺若弼。

幸亏当时执政的是隋文帝杨坚,杨坚只在乎消灭南陈的结果,以贺若弼有功,对其免罪并重赏,杨广也只能认同。

但这颗不满的钉子却在杨广心里种下了,所以,杨广继位后,就非常不待见贺若弼。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广北巡,他为了招待突厥可汗,特意做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宴饮的大帐,“时为大帐,下可坐数千人,召突厥人可汗飨之。”

可贺若弼却在私下里批评杨广的炫耀之举,“弼以为太侈,与高颎、宇文弼等私议得失。”

他们的言论被人告发,让杨广知道了,杨广大怒,顺手将贺若弼、高颎、宇文弼一起诛杀了。

贺若弼死时已经64岁了,距离他父亲的死,过了足足42年,或许,因为时间太长,他早忘记了父亲贺若敦死前发出的警告。

标签: 贺若敦南北朝

更多文章

  • 顾承: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顾承,东吴

    顾承,字子直,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顾氏。嘉禾年间,与其舅陆瑁一起被礼请至建业做官。吴大帝孙权授予骑都尉。后来任吴郡西部都尉,和诸葛恪一起平定山越。芍陂战役后,被授予奋威将军,兼任京下督。几年之后,和哥哥顾谭、张休一起被

  • 有哪些与吾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吾彦,东吴

    吾彦,生卒年不详,字士则,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及西晋初年将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初任通江县吏,后得到大司马陆抗的提拔重用,逐渐升至建平太守。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亡吴国,吾彦投降西晋,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金城太守。后历任敦煌太守、雁门太守、顺阳内史、员外散骑常侍

  • 年羹尧死后雍正为何没有对他的家人赶尽杀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雍正,清朝

    在历史上雍正也确实是一位颇有作为、影响历史的君主。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1725年9月,年羹尧被押往北京送审。这场审判共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年羹尧最终被开列了九十二条大罪,其中光是立斩的罪行就有三十多条。不过,雍正念在年羹尧功绩显赫,特别下旨开恩,赐他在狱中自尽。那么,年羹尧死后,雍正是怎么

  • 耿精忠最后为何会沦落凌迟的结局?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耿精忠,清朝

    凌迟是古时候专业用以罪大恶极的人的一种刑诉法。跟着小编一起探寻。耿精忠确实参与了“三藩之乱”,但他很快就反正,帮助朝廷剿灭其他藩王,包括郑经和尚可喜。然而,他帮了朝廷,最终却死得最惨,被朝廷凌迟处死。这是怎么回事呢?清军入关后,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由于在攻打明朝的过程中屡立奇功,因此在1649年被封为

  • 汉景帝为何会请周亚夫吃饭?背后有何政治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景帝,汉朝

    汉景帝刘启,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有句古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周亚夫曾是汉代两朝元老,战功赫赫,不论是治理军队,还是官至宰相,都是一位讲原则、讲规矩之人。但恰恰就是因为他的原则性,才出现了汉景帝请周

  • 唐朝之后长安成为一座废都 长安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长安

    唐朝末期的长安经历了什么?为何在此之后长安就成为了一座废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前言:每一个中国人,似乎都对长安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沉淀了从周朝到唐朝的深厚文化底蕴。长安凭借着它绝佳的地理

  • 武则天上位后大肆屠杀 李世民当初为何没有除掉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武则天

    对唐太宗在位时,为什么不早点除掉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太宗在位时,为什么不早点除掉武则天?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的大唐虽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开放的国家,但依然没有开放到能接受一个女子做皇帝的事(太宗估计想都没敢想),所以武则天上台后大肆屠杀,只剩下圆滑明哲保身的

  • 雍正继位是因为丰台大营吗 电视机演的是不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雍正,清朝,丰台大营

    对雍正依靠丰台大营才平稳继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其实历史上的雍正压根就没见过丰台大营。说雍正继位主要依靠丰台大营是出自历史大剧《雍正王朝》中的说法,而这部历史大剧改编自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影视剧也好,小说也罢,都是艺术加工的效果罢了,与真实历史并不相同。丰台

  • 张春华与司马懿的感情如何?她的狠辣之名从何而来?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春华,魏晋

    张春华(189年-247年),三国时期历史人物,曹魏粟邑县令张汪之女,晋宣帝司马懿正妻,晋景帝司马师和晋文帝司马昭母亲。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张春华谥号宣穆皇后,是晋朝司马懿的正室夫人,不过司马懿并没有当过皇帝,是他孙子当皇帝之后又追封的帝后名分。(一)张春华和司马懿感情如何?

  • 后世是如何评价温峤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温峤,东晋

    温峤(288~329年),字泰(太)真,并州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晋名将,司徒温羡的侄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太原温氏,博学孝悌,善于清谈,起家司隶校尉都官从事。举秀才出身,授司徒东阁祭酒、潞县县令。进入司空刘琨(姨夫)幕府,拜司空左长史。西晋灭亡后,拥戴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