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桓温是一个数一数二的人物,他不仅是个军事家,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虽然他的文治远不如他的武功著名,但他力主北伐,本身就是个很有远见的政治举措。
桓温是东晋宣城内史植彝的儿子。桓温不到1周岁时,名士温峤见到他说:“这孩子有奇骨,让他哭一声我听听。”听到他的哭声,温峤称赞道:“真是英雄人物啊。”因为得到温峤的赏识,桓彝就给他取名为桓温。
桓温生性豪爽,风骨盖世,容貌伟岸,文韬武略兼具。时人刘认惔为他是稍逊于“孙仲谋”的人物。苏峻作乱时,桓彝被苏峻部将韩晃和江播杀死。桓温那年才16岁,他“枕戈泣血,志在复仇”。18岁这年,江播病死,江播的三个儿子为他守丧,桓温手拿刀刃,进去就把这三个儿子给杀了,父仇终报。
桓温和外戚庾翼相处得好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桓温对政治的敏限和才能深得庾翼的赏识,他向明帝建言:“桓温年少有雄略,希望陛下不要以平常人对待他,而应委以大任,让他承担起振兴社稷的责任。”
庾翼死后,桓温出任安西将军、都督荆等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从此,他坐镇荆州。
荆州地区地处中国长江中游
,素为东晋重镇,东晋建立在江南,以建康为都,荆、阳为根,而荆州位于扬州上游,经常威胁到皇家建康,把荆州交给桓温,可见东晋王朝对桓温的信任。
桓温不负所望,率大军西伐占据巴蜀并已日渐衰微的李氏成汉政权,并取得胜利。那一年是永和三年(347)
,桓温在李氏大殿上大办酒宴,款待参战的将佐参僚、当地缙绅皆来庆贺。桓温生性比较豪爽,气度不凡,加上新平蜀地,志得意满,宴会上,他更是一种神采飞扬,历数中国古今发展成败主要由人。
桓温驻军蜀地,驻留1个月。他把成汉政权中的贤才引为已用,百姓无不称赞。这也表现了年轻的桓温在政治上的才干。永和四年,桓温以平蜀之功,一时威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