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后七子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前后七子文学主张基本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李攀龙,字于鳞,之所以自号沧溟,是因为他的家离东海很近。他在9岁时失去了父亲,靠母亲张氏纺织为生。因为家里穷,他自小努力学习。18岁时为县学诸生,他经常与好朋友许邦才、殷士儋去山涧丛林吟诗作赋时,被称为“狂生”。
谢榛,是明代著名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生于山东临清,是“后七子”之一。他的诗论《四溟诗话》是明代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诗歌美学著作,充满了诗歌创作的审美感兴思想。
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出生于将门世家的王世贞,个性鲜明,读书过目不忘,不依附权贵。王世贞是后七子中作品最多的作家,他的《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加起来将近400卷。
宗臣,明代的一位作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后改为吏部员外郎。性耿介,无权贵。宗臣是明代后七子中的一员,他的写作和散文非常出色。
梁有誉,明代著名的作家,梁有誉的诗虽然它们并不深刻和广泛,但它们可以达到婉丽多讽,他的一些史诗充满了对时代的感慨。
徐中行,明代的一位作家,终其一生,他在各地为官,他的诗描绘各地的山川和社会风俗,蕴含着对四处奔波的无限感慨和对乡野的悠长怀念之情。但总的来说,他的诗歌内容不够丰富。
吴国伦,写了《庚戌秋日纪事》3首,沉痛的诗篇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大事的焦虑和深刻的嘲讽。
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兴运动是为了纠正“台阁体”的不良文风,实际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以及他们极少创新的思想,盲目崇拜和模仿古代,只注重形式上的模仿古代,不仅没有促进文学的发展,反而把文学的发展引向了另一条错误的道路。到了晚年,明代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意识到自己盲目仿古的一些弊端,有自悔之意,但风气已不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