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秘密立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的象征

清朝秘密立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的象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093 更新时间:2023/12/17 7:16:09

还不知道:清朝秘密立储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也代表了一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旧时代的逝去,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可谓不是相当特殊的。

而在清朝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保障内部政治秩序的稳定,清朝在许多制度上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便是秘密立储制度。虽然这一制度本身的存在并不算长,但它对于中国却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一、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秘密立储制度

1、秘密立储制度在康熙时期就已经萌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自从周朝建立、建立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之后,小到生活中的日常言行,大到决定国家发展的政治大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而在这其中,嫡长子继承制便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保障古代政权之间权力的正常交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直到清朝时期,却出现了秘密立储这一继承人的选定制度。相比于嫡长子继承制,在秘密立储制度之下,继承人的选定呈现出不确定的局面,它既不会提前设立太子,也不一定就会让长子来担任太子,直到最后的结果出现之前,皇位继承人的选定都并不固定,这也是清朝独有的政治制度之一。

从秘密立储制度的实施来看,它是在雍正继位后才正式运用,但如果从创立来看,却又可以追溯到雍正的父亲,也就是康熙皇帝身上。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虽然清朝依靠强大的武力在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但既是为了减轻不同民族之间所存在的文化矛盾,也是为了采取更好的制度体系来治理国家,清朝统治者在日后的生活中不得不逐渐接受汉文化,与其呈现出融合的局面。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继位后,便仿照之前汉族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将自己的嫡长子胤礽立为了太子,同时他也是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但是,在成为皇太子之后,胤礽却陷入了极为窘迫的境地。一方面,康熙本人虽然已经将其立为了太子,但在皇位继承人仍然抱有较大的疑虑和担心,这就给了其他皇子王爷夺嫡的机会,竭尽全力打击皇太子的势力。

另一方面,胤礽无论是言行品性还是在政治手段上,都并不算优秀,这就使其难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占据优势。

最终,在经历两次被废黜后,胤礽彻底失去了成为太子的资格,而康熙也因为这件事放弃了再次公开册立太子,“建储大事,朕岂忘怀,但关系甚重,有未可轻立者……今欲立皇太子,必能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岂宜轻举……”,之后继位的雍正便在这种之前未被公开为继承人的情况下当上了皇帝。

2、雍正本人在其中的大力推动

前文已经说到,虽然胤礽早在其出生后不久便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但事实上,康熙在继承人选定一事上却并未因此完全偏向太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康熙皇帝统治晚期,清朝内部爆发了十分激烈的权力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在这一过程中,从最大的大阿哥到最小的十四阿哥,一共形成了多达五个政治团体,彼此之间明争暗斗,甚至连雍正的同母弟弟都与其站在了绝对的对立面,原先的亲情荡然无存。虽然最后是由雍正取得了胜利,这一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却是无比深远的,尤其对公开立储一事更是心有余悸,推动秘密立储制度便成为了他化解这种政治内斗的最佳方式。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历史上,秘密立储制度之所以只存在于清朝时期,也与其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身份相关。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他就曾经尝试过公开培养接班人,并先后选中了自己的两个子嗣。

然而,这两次尝试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努尔哈赤之后便不得不采取奴隶主贵族议政制来作为推举继承人的方式。也就是说,虽然之后的清朝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汉文化,但其从建国开始,继承人的选定方式却与嫡长子继承制有着天然不同,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认可度自然也就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康熙已经将胤礽立为了皇太子,其余皇子却仍然认为自己可以在皇位一事上争一争,这也是之后发生九子夺嫡事件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秘密立储制度是一项功过参半的制度

1、对于皇位选择来说有好有坏

在原先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下,当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之时,他就已经几乎注定了会成为日后的皇帝,这不仅仅是皇帝一人的意愿,更是由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流传数千年的政治制度所决定。

因此,除非日后发生如谋反这般大逆不道的事情,否则无论太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得再如何不讨喜、品行恶劣或者能力低下,太子之位一般也都不会轻易废弃,如万历皇帝就始终无法将自己最为喜爱的儿子朱常洵立为太子。

也就是说,即便皇帝明知自己的儿子会对整个国家造成危害,却也不得不碍于制度的存在而将皇位传给他。纵观中国历史,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无论是汉宣帝死后继位的汉元帝,还是晋武帝死后继位的晋惠帝,都可以说在这一定程度上是这一制度局限性的体现。

而在秘密立储制度之下,由于未来的储君人选几乎完全是由皇帝本人的意愿所决定,这使其在太子之位的选定上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对于皇帝来说,他可以不用再受到传统嫡长子继承制的限制,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意愿以及诸多子嗣的能力来决定谁可以成为未来的皇帝。

尤其是在能力方面,对于推动国家的日后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继承人的人选不确定,这无疑使得更多无论出身如何的皇子都认为自己会有机会继承大统、而选择加入到继承人选定的斗争当中,这其实反倒会再度加剧相关的政治斗争,因此只能说是有好有坏。

2、保障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另外,正是由于皇位继承人的地位从太子一出生后就被定下,所以部分大臣也会在日后或主动或被动地靠近太子,结成所谓的太子党。作为和太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群体,如果太子日后可以成功登上帝位、掌握大统,他们的地位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乃至成为执掌朝政权臣也都是有可能之事。

尤其是对于那些太监来说,这样的事对他们来说更是平常。但当太子被打倒,他们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太子党也会在竭力维护太子的地位,保障其与皇帝之间皇权的顺利交接,这其实也是皇帝难以随便做出更换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皇帝与太子之间爆发激烈的矛盾。作为皇帝,其最为主要的任务便是保障自身政权的稳固,他们也因此往往十分忌惮朝臣结党的局面出现,这往往在皇帝看来是挑衅皇权的表现。

但是,就在太子被册立之后,却始终会有一群人无可避免地以太子为中心而结成太子党,这就与皇帝保障自身政权稳固的诉求发生了矛盾,并由此将太子视为动摇的自身统治的重要威胁。要知道,在皇权面前,可是毫无亲情可言的。久而久之,太子与皇帝之间便会逐渐产生隔阂与矛盾。如果这种矛盾无法得到及时化解,最后所引发的结果将相当严重。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太子与皇帝之间发生激烈斗争的事情并不少见。汉朝时期,汉武帝与当时的太子刘据之间便有着如此矛盾,乃至最终兵戎相见,刘据由此被杀;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便是被太子刘劭残忍杀害。

即便就是在清朝时期,胤礽也曾试图让康熙退位于自己,由此可见皇帝与太子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之普遍。但是,在秘密立储制度之下,由于除了皇帝之外,大家根本不知道谁是未来的继承人,太子党也就失去了形成的先提条件,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便得到了缓解,有力保障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固。

三、总结

总的来说,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嫡长子继承制的继承人选定制度,秘密立储制度的出现并谈不上单纯的进步或者退步。

诚然,在原先的嫡长子继承制下,政权往往面临着继承人青黄不接、内部矛盾严重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它也减少了政治斗争尤其是在夺嫡斗争一事上的激烈性。

而在秘密立储制度之下,虽然它对于以往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弊端进行了一定改进,但其自身却也难免出现其他的问题,并非完全的十全十美,自然也就谈不上进步了。

标签: 清朝秘密立储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时,都斩杀了哪些曹魏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三国

    自228年起,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其中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虽然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也成功的以攻代守,展现了蜀国顽强的战力。而且在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退兵的过程中,两次设伏斩杀曹魏追击的大将王双和张郃。公元228年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出兵北伐,北出散关,包围陈

  • 庞统如果没有早死的话 刘备最后能不能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庞统,刘备

    对庞统和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庞统没有早逝,刘备能不能一统三国?事实上,庞统虽然厉害,但即便他还活着,仍然改变不了三国局势,刘备仍然没办法一统三国,原因主要有三个!刘备无法统一三国的原因要想了解为何庞统活着,仍然没办法帮助刘备统一三国,我们首先得了解刘备无法统一三

  • 合肥之战结束后,张辽受到了什么样的获封?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辽,三国

    张辽,字文远,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张辽在合肥之战中,和乐进、李典一起,以七千人击败孙权十万大军,还差点活捉孙权,杀得江南小孩晚上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啼哭。这一战,还杀死了江东大将陈武。张辽立如此下大功,受到了怎样的奖励?享受到了什么样规格的待遇?曹操

  •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与胡惟庸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伯温,明朝

    刘伯温命运的转变,与另一位开国大臣胡惟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史料记载,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史料上是这样说的,刘伯温生了重病,朱元璋让作为宰相的胡惟庸派御医去看刘伯温。御医看了刘伯温,给刘伯温吃了药以后,刘伯温就感觉他的心中有一块石头,

  • 历史上孙权在赤壁之战前为何要攻打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孙权,三国

    孙权,字仲谋,生于下邳。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和黄祖大战,追击过程中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亡,一代名将就此陨落。自此,孙策、孙权兄弟和黄祖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然而黄祖就像打不死

  • 空城计时诸葛亮背后还有两个书童 司马懿是看到他们才撤兵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空城计,诸葛亮

    对空城计最大的倚仗,其实是城楼上的两童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写十分详细,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注重描绘细节的同时,还怀有一种宏伟的大局观。作者借《三国演义》这本书深刻的描绘了

  • 靖难之役时梅殷在哪?为何没有帮朱允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梅殷,明朝

    梅殷明朝初期的一个开国将领,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女婿,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建文年间,明朝发生了靖难之役。此前朱元璋曾给女婿梅殷留下密诏,叫他好好辅佐孙儿建文帝。那么梅殷身为建文帝的姑父,为何没能在靖难之役中有所作为,阻止朱棣夺位呢一,成为驸马梅殷

  • 李自成打仗打了十八年 李自成为何在北京待了42天就灭亡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明朝,李自成

    对明朝李自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自成打仗18年,为何进入北京后只做了42天皇帝?我们在记历史朝代之时往往有这么一句“唐宋元明清”,明朝结束后轮到清朝统治天下,可事实上明朝却并不是清朝所灭的,而是被大顺皇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闯王李自成入京所灭的,其实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时

  • 清朝时期的隆科多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隆科多

    还不知道:清朝隆科多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的隆科多,到底何种形象?隆科多,佟佳氏,康熙皇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子、康熙皇帝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康熙朝重臣佟国维第三子;也就是说,隆科多是康熙皇帝的亲表弟兼小舅子。在康熙朝晚期的“九子夺嫡”事件中,隆

  • 正史中的隆科多和佟国维是什么关系 隆科多当过刑部牢头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隆科多

    对隆科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隆科多当过刑部牢头吗,他与佟国维真是叔侄关系?《雍正王朝》中隆科多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让人印象深刻。剧中,隆科多的前半生是一个八旗纨绔子弟,被康熙帝冷落了几十年,曾在刑部监狱担任过牢头,直到一废太子后才被委任为九门提督。不过这只是影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