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卫青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

历史上卫青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120 更新时间:2023/12/16 23:03:48

历史上卫青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近来发现一种观点,“卫青军事能力一般,只是靠国力碾压才能打败匈奴”。这些然是一种历史认知偏差。

卫青的战功、名望,是靠实打实的能力赢来的。在他出马之前,西汉面对匈奴基本没赢过;当他和霍去病去世后,面对被严重削弱的匈奴,西汉却打得非常痛苦。

当初的白马之围后,务实的刘邦不得已放弃了以武力击败匈奴的设想,改为交好、和亲政策。

但俗话说得好,战场上无法赢得的,也休想在谈判桌上得到。虽然明白自己不可能兵入中原、所以借驴下坡接受和亲,但冒顿单于及其后人为了博取更大的利益,并未完全放弃武力。其后的数十年间,他们的要求一旦没被满足,就策马南下。对此,西汉几乎没有太多的办法。

比如,当刘敬奉命送皇族公主出嫁,还承诺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钱粮、布匹、食物后,双方的和亲落到实处。但冒顿单于的南侵行为只是“乃少止”,稍微中止。

仅仅三、四年后,汉朝燕王卢绾反叛,匈奴不仅予以接纳,还纵容其屡屡袭扰上谷以东地区。

其后历任西汉统治者在位期间,匈奴都没有放弃武力胁迫。如在汉惠帝期间,冒顿写信“调戏”吕后;

公元177年5月,匈奴右贤王大举侵略河朔地区,“侵盗上郡保塞蛮夷,杀略人民”,汉文帝征发8.5万人前去迎击。但面对敌人的大队骑兵,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几乎毫无办法,对方呼啸而来、扬长而去,汉军连敌军激起的烟尘都看不到。

后来,随着中行说投靠匈奴,在其鼓动下,匈奴老上单于加大了对西汉的袭扰。

公元前前166年,老上单于率14万骑兵大举入侵,他们长驱直入、烧杀抢掠,“虏人民畜产甚多”,回中宫被烧毁,兵锋直达关中地区的甘泉宫。

汉文帝调动了十余万骑、步、车兵予以抵抗,但仍旧连对方的影子都没摸着,匈奴人在长城内肆无忌惮了一个月才撤。

鉴于汉军的拉胯表现,匈奴人越发肆无忌惮,史称“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几乎每年都大举南下。即使面对这等羞辱,力有不逮的西汉也只能送信求和。

但后来匈奴军臣单于继位后,再次断绝和亲关系,大举进攻上郡、云中郡,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令西汉北地苦不堪言,汉文帝只好调动周亚夫等将军驻扎边境附近,长年累月做好防御准备。

接下来孝景帝在位期间,仍旧采取和亲、互市、送礼等方式拉拢匈奴,但即使这样,对方虽没大的大的侵掠行为,但小规模的骚扰活动几乎没消停过,

汉武帝即位后,依靠历代积累下来的雄厚物力财力,决意对匈奴发起反击战。公元前133年,他调动30万步骑,交由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人指挥,试图将匈奴单于引入马邑围而歼之。

但现实很残酷,对方发现苗头不对、并未中计,各路汉兵这才连忙追击,但要么没赶上,要么听闻“单于兵多,不敢出”。汉武帝气得够呛,表现最差的王恢不得不自杀谢罪。

自此之后,匈奴更加肆无忌惮,各种规模的入侵不计其数。但汉军几乎毫无办法,一直到4年后,由于一个将领的出现,局面才得到改观。

公元前129年,匈奴再次入侵上谷郡,杀得不亦乐乎。而汉武帝经过多年的准备,派出了四位将领迎战,分别是: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他们各率1万骑兵,从四个方位出击。其中,只有卫青是初出茅庐,其他三位都是老将。

但战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公孙贺一无所获,压根没打上仗;公孙敖惨败,战损七成;李广全军覆没,他本人被俘。初次领兵的卫青,却攻到匈奴的老巢龙城附近,斩俘700多人。

别看只有700人,但这却打破了匈奴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就如同一个常年考试0分的学生突然拿到30分一样,虽然还是不及格,但突破性的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卫青为何能实现零的突破,史书解释是“善骑射,才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所以“每出辄有功”。也就是说,他就是个难得的将才。

从此之后,卫青就当仁不让地成了西汉军队的顶梁柱;在他的带领下,汉军逐渐建立信心、积累经验,面对匈奴获胜逐渐成了习惯,战场上的天平不再是一边倒。

公元前128年,卫青、李息各率3万骑兵出塞,卫青所部斩杀匈奴数千人;

下一年,卫青、李息从云中郡突然出击,采取迂回包抄之策,袭击了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套地区,斩俘数千人,抢得牛羊百余万头。这就是“河南之战”,汉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至黄河沿岸,解除了匈奴对关中地区的威胁,这也是汉匈战争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到了公元前124年,卫青率各部汉军出击匈奴右贤王,经过六七百里的长途奔袭,俘获匈奴王公贵族10多人、百姓1.5万口、牲畜百万余头。这再次刷新了汉军的战功,兴奋的汉武帝派人手持大将军印赶赴边塞,在军中当众拜卫青为大将军。

当然了,随着霍去病的横空出世,西汉的武功再次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在这之前,卫青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带领大兵团与匈奴骑兵掰手腕的将领。他凭借稳健的作风、扎实的调度、有力的掌控,在中原军队并不擅长的领域屡立奇功。

比如在公元前119年的远征中,在探得匈奴单于所在方位后,汉武帝把最精锐的部队调给霍去病,希望由其与对方主力交手。但由于情报有误,最终与霍去病交手的是匈奴左贤王;而卫青大军在度过沙漠后,面对的则是早已列好阵势的匈奴主力。

但卫青并不忙乱,他首先以战车为屏障、抵消匈奴的机动优势,再以5000精骑与敌人万骑鏖战,随后趁着战场风起、派兵抄袭敌军主力两翼。经过近一天的血战后,主场作战的匈奴人首先崩盘,匈奴单于趁乱逃走,汉军斩俘1.9万人。

对了,正是在此战中,李广所部因迷路未能及时赶到,错失了对匈奴单于的合围。战后,他因此而自杀。

可以说,通过卫青、霍去病的努力,汉朝基本消灭了匈奴的有生力量,将对方赶到漠北,对方从此再也无法对中原形成有效威胁。但在从公元前103年开始,双方再次爆发战争后,汉朝却败多胜少。

当年,赵破奴率领2万骑兵,被匈奴左贤王的8万骑兵打到全军覆没;

公元前99年,李广利兵出酒泉,期间被匈奴大军围困,3万将士损失近7成;

公元前97年,李广利、公孙敖率军十多万分道出击,再次失利;

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领7万大军深入漠北,却先胜后败、最终全军覆没。

由此可见,击败匈奴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简单,除了卫青、霍去病,其他西汉将领并不具备指挥大兵团与游牧骑兵决战并获胜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一些人会认为“卫青军事能力一般,只是靠国力碾压才能打败匈奴”?就是“舆论霸权”的威力:《史记》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除非恰巧处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否则,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普遍来自于“权威”。但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客观公正”只是个相对概念,即使贵为专家,也会因阶层、阅历、现实利益、个人好恶,或主动、或被动地产生一定的立场偏好,从而影响人们的观念。

在古代,这一规律同样适用,即使贵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作为史学界的标杆,司马迁的治学精神、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的作品《史记》无愧为中国史书的典范,是我们了解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历史的首选史料,足矣对每个人的史观产生深刻烙印;后人对那一阶段历史人物的看法,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想要完全摆脱所在阶层、特殊经历的影响,实属强人所难。

真实历史上战功平平的李广,在《史记》中独占一篇列传;而改变了汉匈战争格局、为西汉立下不世战功的卫青霍去病,却只能共用一篇。

而且,对于李广,《史记》不吝溢美之词;而在《佞幸列传》中,司马迁却有意无意提到:“内宠嬖臣大抵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由此可见,在涉及到李广、卫霍时,一向公正的司马迁却难免体现出了个人偏好。究其原因,大致有两方面。

其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明确表示自己写史是为了避免“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可见,由于出自世代史官家族,他身上带有浓烈的传统士大夫气息。这种传统士大夫,对于李广这种终生难以封侯的武将世家,难免会“心有戚戚”;而对于出身奴仆、以外戚身份进入权力中心的卫青,不免会透露出些许不满。

其二,个人惨痛经历的影响。公元前99年,在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广之孙李陵以5000步兵与匈奴8万骑兵鏖战多日,最终粮尽矢绝而降。汉廷对此进行讨论时,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并且暗讽李广利的失败。汉武帝勃然大怒,对司马迁痛施“腐刑”。堂堂男儿竟遭受如此奇耻大辱,司马迁刻意提及卫、霍的“外戚”身份,其实也情有可原。

但纵然如此,从整体来看,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的卓越贡献并没有隐晦、扭曲,结合他的记载,这两位英雄开天辟地的壮举完整呈现在后人的眼前,让我们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了直观的认知。至于在涉及到李广时的偏好,其实也可以理解,谁不欣赏这种孤胆英雄似的人物呢?但若要真正改变历史,只能依靠沉稳内敛的卫青、天纵英才的霍去病。

标签: 古代汉朝

更多文章

  • 汉朝最会演的皇帝,此人究竟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汉朝

    汉朝最会“演”的皇帝,此人究竟是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封建王朝中,每个朝代都有几个有名的皇帝,有的是因为有重大贡献被人铭记,有的是因为心狠手辣被人吐槽,也有的是因为某些传奇事件被后人广泛传颂,其实不管是什么原因,每个朝代、每任皇帝都有很多传奇的故事,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汉代,小时

  • 历史上司马昭为何不杀刘禅?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禅,三国

    刘禅,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魏景元四年,司马昭力排众议发动了灭蜀之战。经过艰苦的奋战,刘禅在山穷水尽之际,只得向魏军投降。投降后的刘禅被迁往洛阳,受到了司马昭的优待。对于自己的对手,而且是魏朝不共戴天的敌人,司马昭为何不杀刘

  • 明开国六公爵都是谁?为什么没有常遇春?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常遇春,明朝

    明朝开国六公爵是指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封赏的六位功臣,他们分别是徐达、李景隆、刘伯温、马文升、冯胜和常遇春。然而,这六位功臣中却没有汤和,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讨明开国六公爵为什么没有常遇春为核心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明朝开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在明朝建立之前,中国经历了元朝的统治。元

  • 明朝开国六公爵都是什么下场?都善终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开国六公爵, 明朝

    明朝开国六公爵是指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封赏的六位功臣,他们分别是徐达、李景隆、刘伯温、马文升、冯胜和常遇春。然而,这六位功臣中却没有汤和,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讨明开国六公爵下场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明朝开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在明朝建立之前,中国经历了元朝的统治。元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

  • 代国公主:唐睿宗李旦第四女,出嫁秘书少监郑万钧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代国公主,唐朝

    代国公主李华(689年-734年8月2日),字花婉,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的第四女,母为肃明皇后刘氏。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武周时,初封寿光县主。神龙元年(705年),出嫁秘书少监郑万钧,有两子四女。唐睿宗复位后,进位永昌公主。唐玄宗即

  • 汉武帝刘彻乳名彘儿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乳名“彘儿”是真的吗?“彘”就是野猪的意思,据说是因为汉景帝曾经做梦梦到汉高祖刘邦叮嘱自己,王美人所生的孩子要取名为“彘”,所以才得此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当时的刘氏皇族对这位刚出生的小皇子并不怎么在意。因为,在封建社会中,有着“立嫡立长”,不管从哪方面来讲,王美人所生的十皇子距

  • 雍正留下的四位重臣,乾隆是怎么清除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古代,清朝

    雍正留下的四位重臣,乾隆是怎么”清除“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乾隆上台后,虽然不喜欢李卫,但又不能太过得罪李卫,只有等他去世之后,下江南看见李卫夫妇的雕塑,下令拆除,以表达心中的不满!01满汉依旧还是朝中大势之争虽然从康熙时代就一直推行满汉一家,但实际上满汉地位却依旧差

  • 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公旦,周朝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辅佐武王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

  • 李隆悌:唐睿宗李旦第六子,友善淳朴,博览群书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隆悌,唐朝

    李隆悌(692年—702年),字幼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第六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友善淳朴,博览群书。武周长寿二年,夭折,年仅十一岁。景云元年,追赠荆州大都督、隋王,陪葬于桥陵。人物生平多才多艺,天性乐善。率由淳朴,孝敬父母。敬

  • 多尔衮:清初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追封为清成祖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多尔衮,清朝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