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谥号文正的八个人

清朝谥号文正的八个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197 更新时间:2023/12/27 3:09:40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文正公(范仲淹)、曾文正公(曾国藩)。在清朝270余年历史上,仅有八位文臣获得这一至高荣誉。

清朝谥文正,是从乾隆朝开始的。他所谥文正,以汤斌这个汉族文人为对象,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只有归随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以此循例。

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但其中的曹振镛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不过汤斌是死后50年追认的,当时“文字狱”酷烈,乾隆以汤斌为对象,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只有归随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刘统勋是死后直接谥文正。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在之后的谥文正的,则有点末世名器,不足为贵的意思了。

汤斌(1627~1687),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岁,谥文正,乾隆帝临其丧,见其“室无长物,寒气袭人”,为之大恸。回至乾清门,对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可见对其倚重与尊宠。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逝世,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由于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能入,嘉庆帝便步入,并哭之深哀,给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上亲临奠三爵。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尚书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杜愕子),清山东滨州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道光进士。1852年(清咸丰二年)七月九日,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64岁。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

李鸿藻(1820—1897),字兰孙,直隶高阳人。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岁。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谥文正,寿州(今寿县)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

标签: 谥号清朝

更多文章

  • 魏忠贤斗不过崇祯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魏忠贤

    魏忠贤的权侵朝野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皇帝的支持,绝对是响当当的“大老虎”。明代宦官掌权与唐代不同,没有军权、更不操废立大权。崇祯对魏忠贤是先铲除其他党羽。在阉党中,第一个倒霉的是兵部尚书崔呈秀。他不仅位高权重,而且手握兵权,一直是魏忠贤最得力的助手。所以,崇祯就把矛头首先指向崔呈秀,利用阉党的内部矛

  • 唐睿宗李旦为什么多次改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曾用名李旭轮、李轮、武轮。为什么唐睿宗要多次改名字呢?在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所生的四个儿子里,除了老三李显才能一般,资质平庸以外,其他三个都各有所长,老大李弘为人宽厚,心地纯良,被寄予厚望,可惜身体不太好,年纪轻轻就抱病而亡,老二李贤身体好,大脑好,人缘好,眼界高,可惜斗不过他的老妈武则天

  • 清朝最后一位格格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

    1912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结束了。溥仪虽然退位了,但是皇家成员依然住在紫禁城内。1921年8月,醇亲王府中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一位小格格出生了。这个小格格在姐妹中排行第七,王府内上下都称“七格格”。她的名字叫做爱新觉罗·韫欢,是溥仪皇帝的亲妹妹,

  • 唐睿宗嫡长子李宪为什么主动让位给李隆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睿宗,李承乾,李旦,李隆基

    自古以来,皇室中为了皇位,多少亲兄弟自相残杀,再者,从商周时期开始,嫡长子继承制就已经形成,并随着历朝历代发展不断沿袭,“立嫡立长”早已成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可是在太平盛世的唐朝,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却竭力扶持弟弟李隆基,自己做一个快意自在的逍遥王爷,这是为什么?李宪,本名李成器。后人提起他的

  • 乾隆皇帝喜欢喝的茶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茶

    乾隆皇帝曾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对茶的喜爱,在这位清朝皇帝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自古民间就流传着很多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茶的各个方面,从茶的种植、冲泡到命名、题诗等等。从历史上看,在关于茶叶的各个品类中,乾隆最爱的要数西湖龙井了。乾隆曾六次下江南,第一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南巡至杭

  • 魏忠贤自称九千岁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忠贤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面,皇帝算是最高统治者,所以才会称之为帝,而大臣们在拜见皇帝的时候,回称“万岁”,但是在历史中,却又一名太监,自称为“九千岁”,这个人就是臭名远扬的明朝大宦官魏忠贤。那么,魏忠贤为何如此胆大包天呢?为什么会称自己是九千岁呢?公元1620年,宋神宗去世了,于是朱常洛就坐上了皇位,但是

  • 康熙四妃止步为妃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

    康熙二十年冬,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被迫自杀,宣告了为时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得以平定。为示“天下同庆”,康熙皇帝除颁布了恩款四十五条外,还对后宫妃嫔进行了规模最大的册封:命大学士勒德洪、持节进封贵妃佟氏、为皇贵妃;大学士明珠、持节册封钮祜卢氏、为贵妃;命大学士李霨、持节进封惠嫔纳喇氏。为惠妃;尚书吴

  • 唐睿宗第七女鄎国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公主,公主,唐睿宗

    鄎国公主(689~725年),本姓李氏,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第七女,母为崔贵妃。唐中宗时期,初封荆山县主,嫁给相王典签、汾阴公薛儆。夫妻恩爱,九族敦睦。薛儆死后,改嫁荥阳郑孝义。开元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七岁,陪葬于桥陵。公主三岁时,崔贵妃逝世。公主哭泣不食三日,如成

  • 唐睿宗之女荆山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睿宗,李旦,公主,唐朝公主

    荆山公主(?—?),唐睿宗李旦女,母不详。公主下嫁薛伯阳。《新唐书·列传第八》......安兴昭怀公主,蚤薨。荆山公主,下嫁薛伯阳。淮阳公主,下嫁王承庆。......鄎国公主(?—?),唐睿宗李旦女,母崔贵妃。鄎国公主始封荆山公主。公主三岁时,崔贵妃逝世。公主哭泣三日不吃东西,就像成年人一样。公主下

  • 唐睿宗之女薛国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睿宗

    薛国公主,李姓,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之女,生母不详。始封清阳公主,下嫁王守一。唐睿宗二次即位,册封薛国公主,再嫁裴巽,死后陪葬于桥陵。薛国公主(?—?),唐睿宗李旦女,母不详。始封清阳公主。公主下嫁王守一。王守一被诛杀,薛国公主改嫁裴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