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450 更新时间:2024/1/15 17:39:10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 英武果敢,深得宠爱。武德三年,册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封吴王,授安州都督。永徽元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加授太子太师、安州都督。永徽四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神龙元年,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司空,恢复吴王爵位。

人物生平

少年历宦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时年两岁,以皇孙身份,授湘州刺史,册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授梁州刺史,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以皇子的身份,从汉中郡王(从一品)晋封为汉王。

贞观二年,年仅十岁,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的要职、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诸军事(治今四川成都市),并且同时行政上下辖兼督巂、南宁、会都督府共计三十六州,以年纪幼小为由,没有赴任,遥领职位。益州大都督府贯穿于初唐始终,其本府下辖州数在不同的史料中有所不同:《旧唐书地理志》上武德九年太宗废益州道行台设益州大都督府时,罗列“益、绵、简、嘉、陵、眉、犍、邛”八个州名却说十州,《寰宇记》卷七十二则补全: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十州,故《旧唐书地理志》所言应无误,或是缺了一个“等”字;再进一步深究《地理志》的记载,贞观二年废濛州重分其下诸县行政归属,翁俊雄的研究统计中也将犍州与眉州合并为一州做计,故益州大都督府下本州行政区划与计数恐是有调整。

同时《唐会要》罗列益、绵、邛、眉、雅五个州名却又写八州诸军事同时补上了那个“等”,但是《唐会要》原文却在此处写“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可见这条资料上着笔之粗糙;最后是李恪墓志“仍授大都督益简绵嘉邛隆六州诸军事益州刺史”,从李恪墓志盖"李君“和志文”以国公礼“,可知李恪这方墓志当为其被害时所写,且参考志文其他内容的贬义行文,此处撰写人对他早年的履历不加仔细罗列潦草带过也实为可能,故综上所述,在益州都督府的辖州上,取《旧唐书地理志》《唐会要》的八州之数,祥《寰宇记》之具体列举,实为妥当,乃益州大都督都最常见的行政区划状态,而非人口面积有多大变动。

益州大都督府,地广人多、经济富庶、民族聚居、矛盾复杂,是唐王朝首屈一指的核心利益地区,参考贞观十三年大帐所存资料,益州一州人口十七万七千户,彼时仅次于帝都长安,实为帝国重藩中之重藩,李恪以皇子之尊爱子之亲获封此地却不去赴任,一可见太宗对其之重视,二亦可以理解不让年幼的李恪赴任然辅以能臣为大都督府长史代为理政实为客观必须。

同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疏说:“我看见密王李元晓等都是皇帝的亲人,陛下心怀友爱,仁义比古人还要高,分给车辆舆服,委任藩屏,必须遵守礼仪,以担负属望。臣看见皇子拜见皇叔,叔叔们也要答拜。王爵既然相同,家人之间应有礼节,怎么能颠倒长幼尊卑呢?臣拜倒于地请求陛下降下训诫,作为永远遵守的法则。”太宗下诏对李元晓等,不必回拜吴王李恪、魏王李泰的拜见。

赴任封地

贞观五年,拜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治今甘肃天水市),未赴;贞观七年(633年),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赴任一年;贞观八年,拜益州大都督,开亲王遥领大都督的先例。

李恪将要赴任齐州都督之前,侍奉唐太宗,与父亲一起用膳。事后,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我和儿子,常常想多相处。但是家与国的事情义理,实际大不相同。我希望子孙可以代代传承,并且断绝不合适的想法。现在,我供养太上皇,与私人感情也不同,是为了镇守抚慰国家,不让太上皇忧烦,这是君主应有的孝顺方式。”魏征回答:“我听说孝行有三种:最大的孝顺,是使得双亲被尊崇;其次,是不使双亲受辱;最下,是能够颐养双亲。现在,陛下功业大成,声名远扬,统治整个天下,华夏和其他民族都能安乐康泰,这正是实实在在的大孝顺,远不同于侍奉双亲左右伺候他们饮食的孝顺。而且君主,怎么能与平民一样与子孙时常同处一室,这不是保护国家巩固国本方法。”

贞观十年(636年),太宗想通过世袭封建、重置封国方式,长久巩固大唐王朝的统治。因此,不顾重臣们的反对,将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全部世袭封建。

罢官风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恪从蜀王改封吴王,并被任命为潭州都督,但是却没有赴任。贞观十一年,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治今湖北安陆),赴任。同年末,李恪因弹劾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必须要提及到的是,《新唐书》记载,李恪是因为与乳母的儿子“博簺”而被弹劾罢官,两唐书此处记载矛盾。作为惩罚,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

这次免职,还留下一段太宗纳谏的佳话轶事:太宗偏袒李恪,对侍臣说:“权万纪辅佐我的儿子,不能纠正他的过错,罪当该死。”柳范进谏道:“房玄龄辅佐陛下,都不能够阻止陛下游猎,怎么能独独怪罪权万纪?”唐太宗大怒,拂袖进入内殿。过了很久,单独召见柳范道:“你为什么要犯颜指责我?”柳范回答:“我听说人主圣明臣子正直。陛下仁德圣明,我不敢不进自己愚钝的正直。”太宗这才打消了怒气。通过这件事,唐太宗作为一个舐犊情深的慈父,天然的人情流态,鲜活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这次免官的时间并不长,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恪又一次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将要出发赴任时,太宗写信告诫他:“我作为一国的君主,统治百姓;而你因为是我的儿子而地位显赫,让你作为屏藩保卫国家。你要勉励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学习河间献王(刘德)、东平宪王(刘苍)的美德。用义来处理政事,用礼来节制欲望,面对歌舞淫乐的诱惑,不得不慎重。这样才能使国家像磐石一样坚固,永远做到宗室连成卫国,外有忠君的美名,内有孝顺的美德。你应该自励自勉,日日长进。你将要离开我的身边,十分伤心恋恋不舍。想送你些珍贵的玩赏物品,又怕助长你的骄傲与奢侈,所以告诫你这些话,作为父亲的教诲。”

或许是这封《诫子书》的作用,李恪学会自我克制,此后史书上未再见李恪因其他过错被罢官免职的记载。不仅如此,李恪敬畏权万纪的刚直而善纳其言,连太宗都啧啧称奇,以为此乃权万纪的一大政绩。以致日后在处理齐王李祐类似的问题上,太宗想如法再行,不想适得其反,且妄送权万纪的性命。

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在各方压力下,废除世袭制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和出藩情况待考,李恪此后官职迁转不详。

根据最早存在于《明一统志》的记载,这段时间里的某一年里,李恪出镇宋州,并力荐当地贤才史苌出仕,将州内治理的很好。但此记载,存在夺文有误的可能:李恪曾孙李岘在安史之乱前曾先后出任零陵太守和长沙太守,并有御史中丞的宪衔,考史苌所写《上李中丞书》和原文中提及“逆贼未殄”或许指向安史之乱,此事亦可能是李岘事迹,疑为其应唐肃宗之征召返京前之托付,而明代人在梳理资料时错加给了李恪。

二次易储

贞观十七年(643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导致太子李承乾被废黜。太宗口头许诺魏王李泰为太子,但司空长孙无忌坚持请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太宗亲自审问李承乾,李承乾指控李泰谋储。太宗幽禁李泰于将作监,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不久之后,太宗怀疑晋王李治仁弱,便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李治)为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抗争,认为不可以。太宗说:“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长孙无忌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太宗这才打消了念头。同年十二月,太宗对李恪说:“父与子虽然是最亲近的,但是如果儿子有罪,国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汉武帝已经确立汉昭帝,燕王刘旦不服气,私下图谋不法的事情,霍光凭借诏书就可以将他诛杀。你做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为诫。”这段话在《贞观政要》上的记载是贞观十一年,因此时间上存在争议。未知太宗此言的背景,但是从现存史书记载观之,长孙无忌从此之后,深为记恨李恪。

永徽蒙冤

永徽元年(650年),李恪时为高宗李治在世最为年长的兄长,授开府仪同三司,官拜司空,并被授予梁州都督的官职。不久之后,又被改封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师。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阳公主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理,从而引发了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房遗爱为活命想效法纥干承基,遂长孙无忌心意而诬告李恪谋反,致其遇害,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有子四人,李仁(千里)、李玮、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岭表;有女亦四人,现已知第四女信安县主被罚守献陵。

据《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记载,案发后,高宗召见房遗爱:“我与你是亲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包藏祸心,罪该万死,但是我告发吴王李恪是希望赎罪。贞观年间,纥干承基、游文芝一起与侯君集、刘兰共同谋反,后来承基告发侯君集、游文芝和刘兰,自己得以保全首级并得到了官爵。”李治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荣,怎么能与承基相比?现在告发李恪谋反已经太晚了。”高宗于是哭着对侍臣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我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兵部尚书崔敦礼说:“过去周公诛除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然后是汉昭帝的时候,燕王刘旦和鄂邑长公主谋逆,都以国家法度处以应有的刑罚,这些前事都不远,陛下怎么能改动法律就为了施舍恩情呢?”高宗于是放弃了求情。

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此事,亦被后世认为是长孙无忌应有此报。

平反昭雪

显庆五年(659年),在长孙无忌获罪之后,李恪被唐王朝追封为郁林郡王,并得以立庙祭祀,任命河间王李孝恭的孙子李荣为郁林县侯来作为李恪的继承人。李恪在获罪赐死后,墓志记载唐王朝特别优待以国公之礼将其下葬,可见李恪在被赐死时已被废为庶人,也就是说,其皇族的身份在当时被剥夺。而显庆五年的追赠,表明唐王朝重新承认了他李唐皇族的身份,这是其初步的平反。

但是,高宗作为这场冤案的施害者之一,毕竟难以完全否定自身的作为,所以并未在第一时间赦免李恪的四个儿子。光宅元年(684年),李荣获罪,而李恪四子此时得以赦免,这才让其长子李仁承袭父亲的爵位。

神龙元年(705年)二月,中宗复辟,恢复大唐。为了振兴李唐皇族,就在这一年,中宗大量封爵皇族,李恪长子李千里(李仁)被封为正一品的“成王”。神龙初,在永徽四年与李恪同时获罪的荆王李元景得以追复爵位与封地,次年,李恪之孙、李琨次子李祗被封为“嗣吴王”,可知,李恪被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在神龙元年(705年)年末;而他的亲王爵位和封地被恢复应在神龙二年(706年)。至此,李恪才被彻底的昭雪平反。

南唐追祖

天福四年(939年)二月乙亥日,南唐国主把太祖庙号改为义祖。己卯日,南唐国主为李唐皇室的父母发哀,与皇后一起身着斩衰居住在草庐中,遵守初丧之礼,早晚临丧临持续了五十四日。江王李知证、饶王李知谔也请求身着斩衰之服,没有被允许。李建勋之妻广德长公主也穿着丧服,进入灵堂哭的十分悲痛,仿佛是临父母之丧。

辛巳日,国主下诏国事委托齐王李璟详加决断,只有军务需要上奏。庚寅日,唐主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昪,下令百官讨论二祚合享的礼仪。辛卯日,宋齐丘等人议论将义祖的灵位放在七室的东面。南唐国主下令将高祖放在西室,太宗在次的位置,义祖又在更次的位置,都是不祧之主。群臣言:“义祖是诸侯,不应该与高祖、太宗享受同样的祭祀,请在太庙正殿后面另外建庙而祭祀。”皇帝说:“我从小就托身给了义祖,如果不是义祖对吴地有功劳,我怎么能开启这样中兴国家的大业呢?”群臣于是不敢多说。南唐国主想要将吴王李恪认为祖先,又有人说曰:“李恪是被诛杀的,不如将郑王李元懿认为祖先。”南唐国主于是让官员考察两位亲王的后裔,认为吴王的孙子李祎有功劳,李祎的儿子李岘是宰相,于是认吴王李恪为祖先,自称是李岘后代第五世一直到父亲李荣,他们的名字生平,官员都有所撰写。唐主又因为经历十九位皇帝、期间三百年,怀疑十世太少。官员说:“以三十年为一世,陛下如果是生在唐僖宗文德年(888年),距今已经过了五十年了。”于是南唐国主便听从了官员们的话。

同年三月庚戌日,南唐国主追尊吴王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一说被追谥的是建王李恪 ),从曾祖开始往下追溯,都追尊庙号和谥号。

标签: 唐朝李恪李世民唐太宗

更多文章

  • 朱棣为什么立13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棣

    朱元璋,开创明朝后就“大开杀戒”,他晚年几乎将所有的开国功臣都屠杀殆尽,他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整顿前朝、治理贪官;另一方面,他在为孙子铺路,太子朱标去世后,他就决定将江山传给孙子,孙子年轻,也不惧威严,自然震慑不了前朝功高震主的百官。朱元璋如此费心,但孙子的皇位还是没有坐稳,抢他皇位的不是旁人,就是

  • 唐太宗李世民韦贵妃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韦珪,李世民,唐太宗,唐朝

    韦珪(597-665年),字泽,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太宗李世民嫔妃,隋朝开府仪同三司韦圆成之女。姿容端丽,仪态万方。隋朝时期,初嫁民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生下定襄县主。武德四年,再嫁唐太宗李世民,生下皇十纪王李慎、皇十二女临川公主。贞观元年,册立为贵妃,位列四妃之首。永徽元年,册封纪国太

  • 朱瞻基为什么要杀自己的老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戴纶,朱瞻基

    朱棣对皇太子朱高炽一直不满意,但认为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希望以后这个孙子能成为一个好皇帝,所以特别注意朱瞻基的教育,给他找了好几个老师。后来朱瞻基做了皇帝,就是明宣宗,以前他身边的许多人包括老师,都得到了重用。但凡事都有特例,也有两位老师倒了大霉。一位名叫戴纶,山东高密人,做过礼科的给事中,后

  • 朱瞻基为什么让太监读书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宣宗朱瞻基是明朝贤明的君主之一,与他的父亲仁宗共同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仁宣之治。明帝国也在他们父子的手中走向顶峰,很多人说物极必反,多少有些唯心主义,但事实往往就是这样。英明的朱瞻基发布了很多命令,其中一条就是教授宦官学习知识,正是这一政策,让之后的明帝国蒙受巨大损失。宰相的废除是皇帝下的命令,内阁是皇

  • 朱棣收复的越南为什么朱瞻基放弃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越南,古称“安南”,自秦朝以来一直属于中国的藩国,与中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在《皇明祖训》中把越南列入15个不准征讨的国家名单内。在朱元璋看来,越南“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征讨越南,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折本生意。朱元璋万万没有料到,

  • 朱瞻基为什么废了胡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明宣宗名朱瞻基,是明朝朱棣的孙子,他驾崩时只有三十八岁,也算是英年早逝。而明宣宗的皇后有两个。明宣宗第一任皇后是恭让章皇后,名叫胡善祥,出生年月不详,去世于1443年,在当时的济宁出生,是明宣宗的原配,也是他的第一个皇后,恭让章皇后一生无子,只有顺德和永清两位公主,这也成了明宣宗废后的理由。恭让章皇

  • 刘邦临死前对吕后说的一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

    许多人对刘邦都有所误解,说他能打败项羽,全是身边贤才的功劳。确实,刘邦本无大才,但他能识人用人,审时度势,做事有先见之明,这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已经完全够用了。也正因刘邦临死说的几句话,让汉朝经历15年的风雨后,再次恢复安定,走向繁荣。当年在刘邦弥留之际,吕雉向其问及后事安排:如果萧何过世,谁来代替

  • 胡善祥是朱瞻基的妻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瞻基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元配妻,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永乐十五年,因素有贤名,被选为为皇太孙妃,民宗继位之后,是为皇太子妃。洪熙元年,继位不满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太子朱祁镇继位,改元宣德。宣德元年,封太子妃胡氏为皇后。历史上的胡善祥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虽得太后喜爱,但却不

  • 刘邦喜欢戚夫人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

    刘邦当上皇帝,大势已定,就开始忙着满足自己的欲望了。混混出身的他,最大的爱好当然是美酒和美女了。既然成为皇上了,那天下女子就任刘邦挑选了。刘邦肯定选了不少女子进宫,但是历史上留下名的就只有戚夫人了,后宫佳丽刘邦就是喜欢戚夫人,甚至为了戚夫人都忽略了和自己共患难的吕雉。刘邦有多宠爱这个戚夫人呢?刘备既

  • 朱瞻基为何要终结明朝20年的大航海时代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在其统治的10年时间内,明朝在各方面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的统治,被称为仁宣盛世。但是这位英明的皇帝也做了两件看似不应该是明君所为的事情,第一是放弃了其祖父辛辛苦苦征服的越南地区,第二就是终结了中国长达20年的大航海时代。在其祖父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时期,中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