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瞻基做了什么事情为明朝埋下了灭亡的伏笔

朱瞻基做了什么事情为明朝埋下了灭亡的伏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918 更新时间:2023/12/6 9:20:18

少年朱瞻基很烦恼,由于他对经子史集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反而更喜欢舞刀弄枪、骑马射箭。导致他的老师戴纶经常把他不认真学习的情况都记了下来,报告给了他的祖父朱棣和他的父亲朱高炽。还好他祖父年轻时对这些书也不感兴趣,而且他们祖孙俩的兴趣都很相似。所以朱棣并不在意,书吗读得差不多就行了。重要的还是悟性,书读得好也不一定当得了好皇帝呀。但是被打小报告这件事,还是在少年朱瞻基的心里埋下了怨怼的种子。

洪熙元年,朱瞻基二十七岁了,他刚刚登基不久,准备策划一场游猎。这本来在尚武的时代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戴纶却非要阻止他,还说他是不务正业、是贪玩。这让朱瞻基很生气,不过却没有杀戴纶而是把他贬到安南,毕竟是自己的老师,不能轻易杀。不过自认自己是魏征的戴纶却一直在作死,朱瞻基把他重新调回北京的时候,他不但不认为自己有错,还说了朱瞻基很难听的话,这回不能忍了,杀!

杀死自己的老师,可谓是违背伦理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仁义君主的名声。毕竟他不只杀了自己的老师,还杀了自己的叔叔。却依然能让大臣们站在他这边,明史记载处处站在他的立场上。

而他的叔叔朱高煦也是个奇葩,他是个阴谋造反,却让他想造反的心思成了公开的秘密的同志。他派遣亲信前往北京城找一个老朋友,认为人家一定会站在他这边,但是朱高煦还是天真了,交情远没有时务重要。扭头就把他的亲信绑到朱瞻基面前了。

朱瞻基本来是打算和平解决的,但是朱高煦并不领情,并对前来的大臣非常之傲慢。直接让朱瞻基御驾亲征,兵临城下。

御驾亲征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让军队非常有气势,能给朱高煦一击必杀。而朱高煦看到御驾亲征的朱瞻基确实也被打击到了。对方士气这么高,我方却没有一点斗志这还怎么打,所以二话不说出城投降了。所以说人要作死,是拦不住的。

除了这两件事,朱瞻基还做了一件可以说并不合礼制的事,就是无故废后,但是他能把这件事做的这么四平八稳,足以证明他的办事能力。当然这也有胡皇后贤惠明理,识时务的原因。在他开导胡皇后后,胡皇后就自请辞去中宫,而且依旧享受着皇后的待遇。后来朱瞻基还表示了对废后决定的后悔,说自己是年少不懂事。

朱瞻基除了上诉这些事,还做了一件被后世认为是为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的大事——教太监读书。毕竟当皇帝一个人批阅奏折实在是太累了,不睡觉都批不完。而且太监不仅扫了盲,还拥有了一项权利“批红”(皇帝同意的决策用红笔批注),“批红”之外还有个“票拟”(内阁大臣草拟的国家大事处理意见),这就等于是把权利划分成了两部分,虽然调动了大臣们的积极性还让皇帝不会被架空,却也产生了隐患。毕竟后来的历史表明,“票拟”一直在文官集团的手里,但是“批红”的权利却不一定一直在皇帝的手中,而是在太监的手中。而这也是太监这个群体登上历史政治的舞台的开端。

朱瞻基作为一个皇帝,这应该是他制衡权力的手段。这就像是一场拔河,一头是庞大的文官集团,另一头却只有皇帝一人。所以朱瞻基决定让太监参与进来一起拔河。要知道明朝的皇帝不好当,文官集团不断壮大,他们有很多同门、同乡、同事,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他们有知识、有谋略,他们可以对皇权不屑一顾,向皇帝提意见,训斥、挖苦皇帝都是家常便饭,在他们眼里这是为了这个国家好,当皇帝的还不能说什么。

虽然这一举措的确培养了很多坏太监,但是朱瞻基还是个好皇帝,一个真正为百姓考虑的皇帝。他微服私访,为了不给地方增加负担,他只带几个护卫。他给了老百姓生存空间,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他每天兢兢业业的加班工作,不沉迷玩乐与美色。在位统治十年与其父在位一年加起来称为“仁宣之治”。众所周知能称为什么之治的,无一不是历史上的盛世。而朱瞻基在位的时期就是这样一个国泰民安的盛世。

标签: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修改实录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唐朝

    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记录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初时褚遂良不许,后来他再要求房玄龄,房应允并与许敬宗将《起居注》删定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于贞观十七年七月癸巳日献予太宗,但唐太宗终归未能得观《起居注》。参读武德年间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不曾被官方修改),以及订正详实的《资治通鉴考异》

  • 史上被称为蟋蟀皇帝的朱瞻基为什么可以开创仁宣之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之所以能成为太子都是因为朱棣特别欣赏朱瞻基,从这可以看出朱瞻基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比较优秀的。但也因为他的优秀以及受到朱棣的重视,朱高煦等人为了皇位自然将他和他父亲看成眼中钉。朱高煦等人在对付朱瞻基父亲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放过朱瞻基这样一个大威胁。年少的朱瞻基便被卷入了政治斗争,不过朱瞻

  • 朱瞻基与孙皇后的感情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明宣宗朱瞻基是汉朝的第五个皇帝,他的皇位之路非常顺利,因为他小的时候就非常受祖父朱棣和父亲明仁宗的喜欢,朱棣还在世的时候就立了朱瞻基为皇太孙。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之所以能成为太子都是因为朱棣特别欣赏朱瞻基,从这可以看出朱瞻基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比较优秀的。但也因为他的优秀以及受到朱棣的重视,朱高煦等人为了

  • 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女遂安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遂安公主,李姓,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女。适婚的年纪,嫁给陈国公窦抗的孙子、信都县男窦逵。窦逵去世后,再嫁千牛备身王大礼。去世之后,陪葬于昭陵。遂安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女,生母不详。按年龄排序,遂安公主在长乐公主李丽质的前面,而李丽质出生在武德三年(

  • 唐太宗嫡长女长乐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长乐公主,名李丽质,唐太宗嫡长女(第五女),唐高宗同母姐,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贞观二年(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因皇后所生,深得唐太宗钟爱。贞观五年(一说贞观六年),唐太宗为其筹备嫁妆,礼数加倍于永嘉公主,严重逾越制度,遭到谏议大夫魏征进谏。贞观七年(633年),长乐公主下嫁宗正少卿长孙冲,即齐

  • 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以刘邦为首的英雄人物与诸侯们,经过几年的四处厮杀,浴血奋战,终于收复残局,天下统一,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将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众哥们中的有功之臣进行论功行赏,一口气封了七个异性诸侯王。分别是韩王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

  • 刘邦的文化水平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都说刘邦是布衣出身,那么刘邦是文盲吗?刘邦的文化水平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上就记载,刘邦从小和卢绾一起读书。只不过刘邦读书如同诸葛亮,是为了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是作构建理论的学术研究。事实上,刘邦后来能够和张良、萧何等人讨论军事、政治问题,可见他绝对不是不读书的文盲。刘邦自己应该深受道

  • 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女南平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南平公主(?—650年),本姓李氏,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女。贞观十一年(637年),嫁给南城县男王敬直。王敬直受累于太子李承乾谋反,夫妻离婚。南平公主改嫁刘玄意。永徽元年,薨逝,陪葬昭陵。下嫁王珪的小儿子南城县男王敬直。出嫁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按照古

  • 唐太宗李世民长女襄城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世民,唐太宗

    襄城公主,唐太宗李世民长女,母不详。下嫁萧瑀长子萧锐。卒于永徽二年,陪葬昭陵。襄城公主雅礼有度,太宗贤之,敕诸公主视为师式。后人赞誉和政公主时提到“平阳起娘子之军於司竹,襄城行匹庶之礼於宋公,常乐匡复之师於武后,皆前古之所未有。” 萧锐袭父爵为宋国公,沉毅有大量,善隶书,性蕴慈仁。贞观十八年,唐太宗

  • 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李福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世民,唐太宗

    李福(634年-670年10月2日),字祐,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一说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母为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出继隐太子李建成。贞观十八年,出任秦州都督。唐太宗去世时,授右卫大将军。唐高宗即位后,先后治理鄜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