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靖难功臣之首是谁

靖难功臣之首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683 更新时间:2023/12/20 2:30:03

丘福(1343年-1409年),凤阳(今安徽凤阳)人,明朝靖难名将。丘福行伍出身,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累升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后又加太子太师。永乐七年(1409年),丘福率军北伐鞑靼,帅千余人先行,轻敌冒进,与王忠、火真尽皆被俘遇害,麾下千余人战死。丘福死时,终年六十七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丘福出身行伍,早年便在北平(今北京)服役,积功至燕山中护卫千户,隶属燕王朱棣麾下。

累功进官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丘福与朱能、张玉一同夺取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全城。同年八月,丘福随军攻打真定(今河北正定),率军冲入子城。白沟河之战时,丘福率精兵直捣南军中坚。此后,他在夹河(今河北衡水)、沧州(今河北沧州)、灵璧(今安徽宿州)等战役中,一直担任燕军前锋。

建文四年(1402年),平燕将军盛庸率军扼守淮河,以数千艘战舰遮蔽整个河岸。丘福与朱能率数百人西行二十里,自上流偷渡,突袭南军,击退盛庸,尽夺战舰,使燕军顺利渡河。同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继位称帝,是为明成祖。丘福升任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后又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获赐铁券,子孙世袭。

汉王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深受成祖喜爱,因而有夺嫡之心。丘福武人出身,与朱高煦交情深厚,便多次在成祖面前进言,建议立其为太子。但明成祖却一直犹豫不决。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任命丘福为太子太师。永乐六年(1408年),丘福与蹇义、金忠一同辅导皇长孙朱瞻基,并加岁禄千石。

北征鞑靼

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三日,明成祖因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使臣郭骥,任命丘福为总兵官,佩征虏大将军印,让他与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率十万精骑北征鞑靼。当时迤北鞑靼脱脱不花王、把秃王、都督伯克帖木儿、都指挥哈剌你敦、国公赛因帖木儿、司徒撒儿桃赛罕、知院都秃阿鲁把撒儿等各率所部归降明廷。

成祖担心丘福轻敌,告诫他道:“兵事须慎重。你到达开平以北后,即便看不到敌军踪迹,也应做好时时临敌的准备,相机进止,不可固执己见。如果一战未捷,那就等下一仗。”临行前对丘福反复叮咛:“慎则胜,不慎则败,宜整肃队伍,观察将士动静,广画筹策,以取全胜。”大军出发后,成祖又连下诏令,反复提醒丘福,让他不要轻信敌军容易击败的言论‘颇闻军中有言虏易取者。慎勿信之,信之必败。事夫缚兔与虎其势不同。缚虎用全力,而缚兔亦必用缚虎之力乃保万全。盖此虏狡黠。况今征之于数千里外,征岂可不慎。兹以阵图示尔,大要如此。若遇敌应变之方,当临时自筹无执一也’”。

同年八月,丘福兵至鞑靼,却撇下大军主力,率千余骑兵先行,并在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以南击败鞑靼游骑。他趁胜渡河,又俘获鞑靼尚书一人,向其饮劳询问本雅失里的去向。鞑靼尚书诈道:“本雅失里闻大军北上,惶恐北逃,离此地不过三十里。”丘福深信不疑,决定疾驰前往,以免本雅失里逃脱。诸将纷纷反对,建议等候主力大军到达,探清敌军虚实后再出兵追击。丘福却拒不采纳,坚持以鞑靼尚书为乡导,直捣敌营。

战死塞外

相持的两日中,鞑靼军每战都诈败退去。丘福遂决定继续趁胜追击。李远劝谏道:“将军轻信俘虏之言,孤军深入,敌军又不断示弱引诱,再前进必然陷于不利的境地,可若退兵恐怕会让敌军有隙可乘。现在应停在原地结营自固,白昼则扬旗伐鼓,出奇兵与之挑战;夜晚则燃炬鸣炮,虚张声势,使敌军难测我军虚实。待我军主力到来,再全力进攻,必可取胜,不然也可全师而还。”他又提醒丘福道:“当初陛下是怎么样说的?难道将军全都忘记了吗?”王聪也竭力反对。丘福一概不听。丘福遣同安侯火真使虏营假言求和,自率轻骑继之,火真犹豫未决,丘福厉声而言道:“违命者斩!”而后当先率军疾驰。麾士卒行控马者皆泣下,诸将无奈,只得被迫随行。

不久,鞑靼大军突然杀至,将丘福等人重重包围。安平侯李远、武城侯王聪率五百骑突虏阵,斩贼数百人,王聪战死,安平侯李远马蹶被执,骂不绝口而死,丘福与王忠、火真尽皆被俘遇害,麾下全军覆没。丘福死时,终年六十七岁。明成祖闻讯震怒,决定御驾亲征,并剥夺丘福的世袭爵位,将其全家流放海南。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帝追补开国名臣赠谥,追赠丘福为舒城王。

主要成就

丘福于建文年间随成祖靖难,身经百战,屡次担任前锋,在成祖钦定的靖难功臣中名列第一,每逢奉命议政也都列于首位。永乐年间,丘福又成为东宫辅臣,还担负着教导皇太孙的重任。

轶事典故

敢战敢冲

丘福生性朴实戆厚,但作战勇猛。他在靖难功臣之中,出谋划策虽然不及张玉,敢战敢冲却可与朱能相比。燕军每有战胜,诸将都争相言功,唯独丘福落于人后。成祖常叹道:“丘将军功,我自知之。”

昏耄失律

永乐七年七月十七日,鞑靼脱脱不花王、把秃王、都督伯克帖木儿、都指挥哈剌你敦、国公赛因帖木儿、司徒撒儿桃赛罕、知院都秃阿鲁把撒儿等各率所部来归。丘福等败没后,朱棣考虑他们听闻恐或有异志,又虑阿鲁台或乘胜侵边。故敕何福、陈懋等人。丘福总师讨虏,昏耄失律。不待三军至,辄先率千馀人直抵虏营,与战,为虏所败。福等皆死。负朕委任如此。甘肃、宁夏二镇当谨斥堠,严侦伺,周察人情,以防不

标签: 靖难之役

更多文章

  • 明朝靖难名将张玉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靖难之役,明朝

    张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朝靖难名将。张玉原为元朝枢密知院,后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隶属朱棣麾下。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建文二年十二月(

  • 明朝初年著名宦官亦失哈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宦官,明朝

    亦失哈,海西女真人。明朝初年著名宦官。亦失哈自入宫后,以自身的资质和殷勤事奉,取得了明成祖的信赖。在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余年中,亦失哈屡受朝命,出使奴儿干地区,并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兴建和重建了永宁寺。明宣宗、英宗时期,曾被调至辽东任镇守太监,负责辽东防务工作,直至明代

  • 神宫监太监昌盛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宦官

    昌盛(1381~1438),明初神宫监太监,贵州都匀长官司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入宫,永乐十年(1412),成祖派他侍候皇太孙朱瞻基。宣宗即位,提升他为神宫监太监,每次御驾亲征或到此方巡视,都由他前导。宣德二年(1427)到八年(1433),宣宗多次派他皇帝的特使出使朝鲜。昌盛(1381—14

  • 明代兵部尚书金忠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金忠

    金忠,字号不详,宁波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明朝大臣。早年进入北平,授燕王府谋事,累迁长史。跟参谋“靖难之役”,屡献良策。朱棣称帝后,授工部右侍郎,累迁兵部尚书、太子詹事,竭力保护太子及东宫属官。作为明成祖朱棣的心腹重臣,为朱棣治理国家、太子朱高炽监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永乐十三年(14

  • 朱棣为什么派太监王彦镇守辽东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监,宦官,朱棣

    王彦,原名王狗儿,明朝宦官,明成祖朱棣赐名王彦。王彦是松花江的建州女真人,父亲萨理蛮率部属归附明太祖,从征有功。王彦为燕王朱棣侍从的府邸,后来跟随朱棣靖难立功。朱棣在山东与盛庸对战,命都指挥朱荣、刘江,与王狗儿率精骑三千夜袭,破其营,杀数千人,获马三千匹。王彦随朱高煦突击建文帝的军队,随大将朱能突袭

  • 郁新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郁新,字敦本,凤阳府临淮(今属安徽)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历任中书舍人、翰林、侍讲。由于相貌雄伟、声音洪亮、威仪整齐,朱元璋赐名“新”,授予户部度支主事,后升为北平部郎中,进阶奉议大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破格提拔为嘉议大夫、户部右侍郎。皇上曾问他天

  • 明朝大臣刘观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

    刘观,雄县人,明代官员。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进士第,获授太谷县丞,以荐升任监察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迁署左佥都御史。后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而去职。永乐年间,历任户部右侍郎,左副都御使,后升任礼部尚书,改任刑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明宣宗即位后,刘观因贪腐而被问罪,最终客死辽东。初入官

  • 明代大臣解缙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名臣

    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永乐年间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

  • 杨士奇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

    杨士奇(1365年-1444年),男,汉族,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杨士奇自少丧父,游学四方,至建文帝时方才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即位,迁太子侍讲,辅佐明仁宗,迁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他先后历经

  • 徐达攻入元皇宫为何要找一个酒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元朝末期被腐败侵蚀贪污成风,百姓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拉起了一支又一支的起义军,朱元璋的军队就是其中一支。元朝被推翻后,当初那些起义军也开始了王位的争夺,最后朱元璋笑到了最后。朱元璋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徐达。徐达率兵攻进皇宫的时候,开始不顾一切的寻找那个人头酒器,这个人头酒器包含的意义太大了,它是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