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初大臣夏原吉简介

明初大臣夏原吉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328 更新时间:2023/12/20 3:58:22

夏原吉,字维喆。湖广长沙府湘阴(今湖南省湘阴县)人,祖籍江西德兴。明朝初年重臣。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二十七日,夏原吉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太师,谥号“忠靖”。夏原吉政绩卓著,尤以理财为专长,为明初杰出的政治家,经济改革的倡导者。

人物生平

夏原吉降生于贫困之家。时值元朝末年,夏氏败落之后,夏父携妻母流徙到湘阴,家贫无依,境况十分艰难。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夏原吉出生,为家中长子,此后大弟夏原、二弟夏原礼相继出生,家庭负担重,家庭开支主要依赖夏时敏教谕的薪资收入维持。十三岁时,夏原吉父亲去世,夏母廖氏独自承担家计,夏家生活更为窘迫。夏原吉年幼聪明,早有才名,夏母廖氏“贞节自誓,任衣食训诸孤”,原吉兄弟受其教益,刻苦自励,发奋苦学。据《湘阴县志》记载,明初湘阴有两位德高望重的教谕史九韶和郑隐菊,夏原吉曾先后拜二人为师,学习刻苦,“群籍靡不通,尤精《诗》、《春秋》”。十六岁时,由于家贫,夏原吉开始在乡间私塾做教谕,取束修资养家庭。弱冠考入县学,充邑痒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夏原吉因精通《诗经》,由湖广乡荐进入国子监。

夏原吉因获乡荐进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有时太学生们大声喧笑,夏原吉却端坐不动。明太祖看见后觉得他很不平凡,升授他为户部主事。夏原吉所在的部门事务繁琐,但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户部尚书郁新很赏识他。

有个姓刘的郎中,忌妒夏原吉的才能。适逢郁新弹劾各部门中办事懒惰的人,太祖想宽宥他们,郁新坚持不许。太祖愤怒,问道:“这是谁教你的?”郁新叩头说:“是堂后的书算生。”皇上于是将书算生逮进监狱。刘郎中便说:“教尚书的是夏原吉。”太祖说:“夏原吉能够帮助尚书处理本部事务,你想陷害他吗?”结果刘郎中和书算生都被处死,暴尸街头。

夏原吉在建文年间巡抚福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殡天,六月,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即位初,即擢升夏原吉任户部右侍郎。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京师地震,为监察百官,惩处地方奸恶,三月,建文帝派遣夏原吉、暴昭等二十四人充任采访使,分巡天下。夏原吉作为钦差巡访福建一带,任内政治清明,百姓悦服。建文年间,夏原吉一直在外考察,未参与户部政务,后归镇湖北蕲州。

治世能臣

永乐元年(1403年),夏原吉升任户部尚书,主持治水并掌管财政。永乐帝十分重视人才,他对夏原吉的信任和重用更超越前朝,因此夏原吉在永乐年间政治活动十分丰富,其仕途绝大部分政绩都在永乐年间取得。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由藩王入承大统后,十分看重夏原吉的才能,于是夏原吉得以转为户部左侍郎留用。当时,有人曾提出异议,认为夏原吉为建文旧臣,不可大用,明成祖认为“夏某太祖之臣也,彼忠于太祖,故忠于建文,又岂不忠于联哉。”一个月之后,永乐帝将夏原吉提拔为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始真正管理明初的财政。夏原吉和蹇义等人详细制定了关于赋税、徭役等制度。他提出三十多项建议,都简便而容易遵守。他说:“政策颁行后如果难以继续下去,将会加重人民的困苦。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浙西发大水,有关官员治理得不得力。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郁做他的副手,派佥都御史俞士吉带水利书籍赐给他。夏原吉请沿着大禹所开的三江入海的故道,疏浚吴淞江下游,上接于太湖,然后,量地建闸,按季节不同开闭闸门。成祖听从了。夏原吉动用十几万民工,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经划,盛夏也不张伞盖。他说:“人民很劳苦,我怎忍独自贪图舒适?”工程竣工后回京,他说水虽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还没有全部疏通,还不是长久之计。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大理寺少卿袁复做他的副手。不久,成祖又派陕西参政宋性辅助他。同年九月工程完工,流水畅通,苏州、松江一带农田获得大利。

永乐三年(1405年),夏原吉回京。这年夏,浙西发生严重饥荒,成祖命原吉率领俞士吉、袁复和左通政赵居任前往赈济。他们发放三十万石粮食,并供给饥民耕牛和种子。有人请招徕百姓佃耕大水退后的淤田,夏原吉急速传疏反对。姚广孝从浙西回来,称赞夏原吉说:“他真有上古仁爱之心。”

没多久,郁新去世,夏原吉被召回,代理户部事。他首先请裁减过多的供给,减轻赋税徭役,严申食盐和钱钞方面的禁令,清理仓库货场,推广屯田种养,以供给边防,减轻人民负担,同时也方便商人。答复都说可行。凡各地的户口、府库、田税增减的数目,他都用小本子记好,带在身上,随时查阅。

一天,成祖问天下钱粮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为此他更受器重。当时,战争刚刚结束,成祖给参加“靖难”的功臣封赏,分封藩王,增设武卫百司。不久又发兵八十万向安南问罪,命宦官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各国,在北京大造宫室。这些事项,供应转输的财物都数以万计,全由户部支出。夏原吉都尽心筹划,保证了国家各项开支。

永乐六年(1408年),成祖命夏原吉监督军民将木材运往北京,又派锦衣卫官校随从,惩治怠工的人。夏原吉担心违犯的人太多,便事先告诫他们,然后再出发,人们都非常感激他。

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北巡,命夏原吉兼理行在所礼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务。有两个指挥冒领月薪,成祖想处死他们。夏原吉说:“这不合法,假如他们真的是盗贼,又将怎样处理他们呢?”成祖这才作罢。

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北征,夏原吉辅佐皇太孙朱瞻基留守北京,总管行在所(北京)九卿事务。当时各部门刚刚创建,每天早上,夏原吉进去辅佐太孙处理各项事务。退朝后,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围上来请示。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不动声色。北自行在所,南达京师,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成祖回师后,赐给他钞币、鞍马、牛酒,厚加慰劳。

不久,夏原吉随成祖回南京,受命侍从太孙周游乡里村落,考察民间疾苦。夏原吉拿了一些粘黄米粉进呈给太孙,说:“请殿下将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辛。”九年任满,成祖在便殿设宴,款待夏原吉和蹇义等人,他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便是。”此后夏原吉多次侍从太孙,往来于南北两京,途中还随事献上忠言,使太孙获得很多助益。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的宫室建成,成祖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回来后,夏原吉说:“经过多年营建,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应该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拖欠的各项征收,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第二年,三大殿失火,夏原吉重申从前的请求。成祖马上命有关部门推行。当初,成祖因三殿失火下诏求直言,群臣大都说迁都北京不便。成祖大怒,杀死主事萧仪,说道:“当初要迁都时,曾与大臣们秘密讨论过,很久才确定下来,并不是轻率决定的。”言官借机弹劾大臣。成祖命他们都跪在午门外辩论。大臣们都骂言官,夏原吉却唯独上奏说:“他们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犯罪。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不能协同辅佐国家大事,应当有罪。”成祖怒意消了,将双方都宽恕了。有人指责下夏原吉违背初衷。夏原吉说:“我们这些人任职很久了,虽然言语有失,侥幸皇上能够原谅。如果言官得罪,那损失就不小了。”众人这才佩服。

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成祖召去详加议论。成祖每次亲临便殿门口,总是召夏原吉来谈话,常常忘了时间,左右的人都不得听闻。夏原吉退下后,总是恭恭敬敬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参预一样。讨平交趾后,成祖问升官与赏赐哪样便利。夏原吉回答说:“赏赐费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则是无限的。”成祖听从。有西域法王来朝见,成祖想到郊外去慰劳他,夏原吉不同意。到法王入宫后,夏原吉见而不拜。成祖笑着说:“爱卿想效法韩愈吗?”

山东唐赛儿之乱平定后,有三千多胁从者被俘来京,夏原吉请求成祖将他们全部释放;谷王朱橞反叛,成祖怀疑长沙有人参与阴谋,夏原吉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做担保,这事才得以平息。

获罪下狱

永乐十九年(1421年)冬,成祖将要大举远征沙漠,命夏原吉与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人一起讨论,都说不宜出兵。他们还没有上奏,正好成祖召见方宾,方宾极力说兴兵的费用不足。成祖很不高兴,召夏原吉来问边防储备情况,夏原吉回答说:“连年出兵,都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已损失了十分之八九,加上灾荒不断发生,现在已经内外交困了。况且您圣体欠安,还需要调养,就请遣将出征,不要劳动车驾了。”成祖大怒,立即命令夏原吉出去治理开平的粮食储备。而吴中进去所说的也和方宾一样。成祖更加愤怒,将夏原吉召回,关进内官监,并将大理寺丞邹师颜也关押起来,理由是他曾代理户部事。方宾惧而自杀。成祖于是抄夏原吉的家,除赐给的钞币外全部没收,只剩下布衣和坛坛罐罐。

仁宣之治

永乐二十年(1422年),成祖再次北征,因粮尽而返。其后,又连年出塞,但都不见敌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大军到达榆木川时,成祖病危,对左右的人说:“夏原吉爱我。”说完便驾崩了。成祖逝世的消息传到后三天,太子跑到关押夏原吉的地方,呼喊夏原吉,哭着告诉了他。夏原吉哭倒在地,许久不能起来。太子令他出狱,商议丧礼事宜,又问赦免诏书该写些什么。夏原吉回答说要赈济饥民,减省赋役,停罢下西洋的行为以及向云南、交趾地区各道采办金银。太子全听从了。

明仁宗即位后,恢复夏原吉的官衔。当夏原吉还在狱中时,母亲去世了,这时他请求回家守孝。仁宗说:“您是老臣,应当与我共济艰难。您有丧事,难道我就没有吗?”仁宗给他优厚的赏赐,命他家人护丧,用驿车送回去下葬,又令有关官员治理丧事。夏原吉不敢再说什么。不久加封为太子少傅。吕震是太子少师,朝拜班次在夏原吉之上,仁宗命鸿胪寺将他列在夏原吉之下。进封少保,仍兼太子少傅、尚书,享受三职俸禄。夏原吉极力推辞,仁宗允许他辞去太子少傅俸禄,赐给“绳愆纠缪”银章,并在南北两京建府第给他。

不久,仁宗逝世,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北上。夏原吉奉遗诏到卢沟桥迎接。明宣宗即位后,夏原吉作为先朝重臣更受敬重。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也以“靖难”作为借口,檄文列举了各大臣的罪状,夏原吉排在第一个。宣宗晚上召大臣们来商议。杨荣首先劝宣宗亲征,宣宗很为难。夏原吉说:“您难道不知道李景隆的故事吗?臣昨天见到所派遣的将领,命令才下脸色就变了,临事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兵贵神速,卷起盔甲,快步前进,正可以先声夺人。杨荣的计策好。”宣宗遂下了决心。回师后,宣宗加倍赏赐,赐给守门人三名。夏原吉以无功推辞,宣宗不听。

宣德三年(1428年),夏原吉随宣宗北巡。宣宗拿过夏原吉袋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夏原吉答道:“军中还有挨饿的呢。”宣宗命赐给他大官吃的美食,并犒赏将士。他随从宣宗在兔儿山阅兵,将领们动作太慢,宣宗大怒,脱下他们的衣服。夏原吉说:“将帅,是国家的栋梁,怎能将他们冻死?”他又反复极力谏阻。宣宗说:“看在您的面上将他们放了。”夏原吉又与蹇义一起获赐银印,上面刻着“含弘贞靖”。宣宗喜爱绘画,曾亲手画了一幅《寿星图》赐给原吉。皇上所赐的其他图画、衣物食品、器皿用具、银币和玩好之物,几乎每天都有。

逝世

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两朝《实录》修成,宣宗又赐给金币、鞍马。夏原吉天明入宫谢恩,回府后便逝世,终年六十五岁。获赠太师,谥号忠靖。宣宗敕令户部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并且以后世代都不再征收。

主要成就

夏原吉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以户部尚书职衔出治浙西水灾。

他在《苏松水利疏》中分析了当时本区的水道形势,认为治水关键是疏浚下游河道,使洪水畅流入海。但以往泄水干道吴淞江已严重淤塞,从吴江长桥至夏驾浦一百二十余里的上游段虽可通水,但多有浅狭之处,而自夏驾浦至上海县南跄浦口(吴淞江入海旧口,在今吴淞口之南)的一百三十余里则已是“茭芦丛生、已成平陆”。重新使之通畅,则工费浩大,不如上段着重疏浚东北入江的嘉定县刘家港和常熟县白茆港,下段着重疏浚直通南跄口的范家浜。此外在河口设闸,控制泄水和涨潮,再修理加固围堤,水灾当可得到控制。

当年,明廷集中了十多万人进行施工,到第二年九月完工。其治理成就俱载《明史·河渠志》。主要工程是由夏驾浦引吴淞江上游水自刘家港入江;开范家浜,上接大黄浦,引淀山湖水自南跄口入海,从而改变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基本格局

标签:

更多文章

  • 明朝胡广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明朝,朱棣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县人。明朝大臣、文学家,南宋名臣胡铨的十二世孙。建文二年(1400年),考中状元,赐名胡靖,授翰林院修撰。靖难之乱后,归附于朱棣,出任太子侍读,恢复原名胡广。永乐年间,历任太子右庶子、内阁学士、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跟随明成祖北征蒙

  • 明朝著名水利官员宋礼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

    宋礼(1361-1422)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明朝著名水利官员,侍奉过明朝四个皇帝。洪武年间,历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永乐时,担任工部尚书、太子太保。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建文初,荐授陕西按察佥事,复坐事左迁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命署礼部

  • 明朝大臣郑赐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

    郑赐,字彦嘉,建宁府瓯宁县人(今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人)。洪武十八年间进士,被授予监察御史的职务,因善待囚犯、百姓等,使得湖广等地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苗、僚等少数民族也都归服。明成祖朱棣起兵时,郑赐率军抵挡。朱棣攻入京师后,将郑赐赦免,并任命其为刑部尚书。永乐六年(1408年)病死于任上。获赠太

  • 明朝首辅黄淮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首辅,明朝

    黄淮(1367年6月1日-1449年6月22日),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明朝初年政治家、内阁首辅。黄淮是“永嘉黄氏族系”始迁祖黄中(794~887)字大本,号潜夫,于唐太和八年(834)自南京迁居永嘉左厢南郭育材坊定居之第十七世裔孙。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五月

  • 明朝首辅杨溥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首辅

    杨溥,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人。明朝初年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南杨”。建文二年(1400年),杨溥登进士第,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任太子洗马,侍奉太子朱高炽(明仁宗)。后因汉王朱高煦诬陷,被关进诏狱,在狱中仍勤奋读书,从不间断。十年之间,将经书史

  • 明朝大臣金幼孜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

    金幼孜(1368年5月26日-1432年1月19日),名善,以字行,号退庵。今属江西峡江县罗田镇徘山村人,明代大臣。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成祖即位任翰林检讨。与吉水学士解缙同值文渊阁,升侍讲,为太子讲学。幼孜讲授《春秋》,进呈《春秋要旨》三卷。永乐五年(1407年),迁右谕德兼侍

  •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命令徐达杀光山东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明太祖,徐达

    蒙古帝国,其领土太大了。国都北京,他们可以让给朱元璋。朱元璋可以建国,可以统一中国。但是,蒙古帝国还在大漠深处的某个帐篷里呢,他们的骑兵还时时刻刻威胁着朱元璋的国家。为了国家的安宁,朱元璋不得不大把花钱,不停地派兵去茫茫沙漠,寻求与蒙古帝国的军队决一死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明朝,就没有彻底肃清过蒙古

  • 明朝胡俨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朱棣

    胡俨(1360-1443年),字若思,南昌人。通览天文、地理、律历、卜算等,尤对天文纬候学有较深造诣。洪武年间考中举人。明成祖朱棣成帝后,以翰林检讨直文渊阁,迁侍讲。永乐二年(1404)累拜国子监祭酒。重修《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皆充总裁官。洪熙时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后退休回乡

  • 徐达为了对付元军发明了什么武器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136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带兵直插漠北腹地,目的是将北元彻底击溃。可是元军的打法却让徐达有些措手不及,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元军虽然人数处于劣势,可是单兵素质要比明军高很多。元军经常用游击战术来钳制明军主力,远距离用弓箭,近距离靠弯刀,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让讲究大规模作战的明军吃尽了苦头。此时的徐达才

  • 徐达的墓碑为什么高于朱元璋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徐达

    徐达一生给人留下的最大谜题,就是他的死了,但是他死后的墓葬更是给人带来了许多的迷惑,比如其墓碑竟高于皇帝。徐达墓位于板仓,现存神道碑一块、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武将一对、文臣一对。最引人好奇的现象发生在徐达的神道碑上。碑文共28行,有两千余字,记载了徐达的生平功绩。《明史·徐达传》说:“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