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亚历山大二世解放了农奴为什么还会被民众暗杀

亚历山大二世解放了农奴为什么还会被民众暗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660 更新时间:2023/12/12 23:46:51

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1857年,他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他希望能采取温的方式,通过耐心劝说贵族的方法,来实现改革。他说:“我期待着,众多领地上的那些有头脑的领主们自己来表示,他们打算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改善自己农民的命运。”

可是改革还是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贵族、地主的反对,但亚历山大二世不为所动,坚持废除农奴制。在1861年初,亚历山大二世正式颁布了《解放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根据记载该法令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拥有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权利;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为支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

废除农奴制后,数千万农奴终于有了人身自由,获得了土地。而且俄罗斯帝国的生产力得到解放,综合国力得以提升。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运动,可以媲美同时期美国总统林肯解放黑奴的伟业。他们都让饱受奴役的人得到自由,并大力推动了国家发展。

在解决农奴制问题后,亚历山大二世继续对俄罗斯帝国进行深入改革。1864年11月,他开始司法改革,引进陪审团制度,将全国所有案件审理改为开庭制度。更重要的是,被告的身份无论贵贱,都获得了雇佣律师的权利。从而取消了旧贵族的一切特权,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公平公正。

亚历山大二世为了追赶西方强国,开始在全国大力推行工业化,尤其是铁路的修建。当时俄罗斯的铁路长度只有965公里,可在他遇刺时,已经发展到了22525公里。交通的便利,极大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迅速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此外,亚历山大二世还在化、教育、医疗、慈善等等领域进行改革,极大丰富了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俄国“白银时代”的到来。

在对外关系上,亚历山大二世利用普法战争的时机,废除了克里米亚战争签订的《巴黎条约》,取消了强加在俄国身上的不平等条款,从而让其恢复了列强的威望。俄国还在这一时期对外扩,吞并了高加索地区,征服了中亚,打败了奥斯曼帝国。

当然对中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绝对是个贪婪的恶棍,他逼迫满清签订《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三个不平等条约,从我国掠夺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我国彻底失去日本海的出海口,其对我国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尽管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卓有成效,但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当时有些激进的民粹主义团体,利用改革宽松的环境得到了成长,其中就包括民意党。

民意党极端信奉英雄史观,认为普通民众都是“群氓”,只有在少数英雄的领导下才有其价值。他们鼓吹英雄改变历史的观点,并自认为就是超人。他们认为必须推翻沙皇的统治,才能使俄国的改革更加深入,很快他们就有了数千人的追随者。

民意党认为,为了“崇高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只有通过暗杀沙皇的方式,才能改变国家的改革。于是格利涅维茨等人策划了刺杀亚历山大二世的计划,并取得了成功。

只是沙皇遇刺,并没有加速俄罗斯的改革。而民意党也遭到了沙俄残酷的镇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更可悲的是,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的改革,随着他的被刺而戛然而止,之后的亚历山大三世、尼古拉二世并未能进行深入改革,因此俄罗斯帝国最终走了灭亡,沙皇一家也遭到了灭族。

如果亚历山大二世没有遇刺,签订了君主立宪的法案,或许俄罗斯帝国以及罗曼诺夫家族的命运将有所不同。可是历史就是如此诡异,一位开明的、杰出的改革者,就这样被一群愤青结束了生命,俄国的发展轨迹由此改变。

标签: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后岷王朱楩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岷王,靖难之役

    朱楩,明朝宗室,明朝第一任岷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母为妃周氏。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月二十二日(4月9日)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始封为岷王,封于岷州(今甘肃省岷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镇云南。建文元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因被西平侯沐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

  • 范蠡为什么被商人称为商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范蠡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范蠡本来是越王勾践手下的一名谋士,他曾经协助勾践打败吴国收复失地。但是,在庆功的时候范蠡发现,勾践是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的人。传说他带着西施趁着月色逃离了越国,来到了当时的齐国。

  • 靖难之役后朱榑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齐王,靖难之役

    朱榑(1364年12月23日-1428年),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子,母达定妃。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齐王。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藩青州,后命出镇开平。洪武年间曾参与北征,因此以军功自傲。建文年间,因罪而被建文帝借机削藩,废为庶人,禁锢在京城四年。靖难之

  •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1864年的地方自治改革,是根据亚历山大二世批准的《省、县自治机关条列》进行的。条例规定,省、县自治局是地方管理机关,负责处理与农村居民有关的地方性事务:修筑道路和桥梁、设立医院和学校等。地方管理机关由两级选举产生,自治局代表的选举资格以拥有土地的多寡为基础,因而自治局就完全处于贵族地主控制之下,并

  • 方孝孺在靖难之役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靖难之役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

  •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封茹瑺为忠诚伯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靖难之役,明朝

    茹瑺(1358年12月1日—1409年2月14日),字良玉,号恕庵,衡山藻江(今湖南省衡东县石湾乡枣山村)人。明朝大臣。少怀大志,聪颖好学,进入国子监学习。起家承敕郎,迁右通政,累迁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加位太子少保。明惠帝即位,迁吏部尚书。不睦于太常卿黄子澄,外放河南布政使,迁兵部尚书。燕王朱棣攻

  •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封房胜为富昌伯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房胜,明朝,朱棣,明成祖,靖难之役

    房胜,景陵人。初从陈友谅。来归,累功至通州卫指挥佥事。燕兵起北平,胜首以通州降。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富昌伯,禄千石,世指挥使。永乐四年卒。房胜:富昌伯,孙:房陵,锦衣卫指挥佥事,锦衣卫指挥同知,锦衣卫指挥使,子:房通达,指挥使,孙:房阮旭嗣官,为会州卫指挥同知,举城降燕。从徇滦河,功多。力战真定。

  • 亚历山大二世有哪些社会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在社会领域,亚历山大二世加大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19世纪60年代初,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法令,如1860年的《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1863年的《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1864年的《初等国民教育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这一系列法案带有明显的进步性和民主性。自186

  • 颜真卿的后人颜伯玮为何不归顺朱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山河月明

    燕王朱棣反叛朝廷,打着“靖难”旗号相号召,希望天下群起响应,但是许多人并不买账,因为你朱棣虽说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是这天下还是建文帝的。建文帝才是正统,才是明王朝的象征。所以,天下人心还是向着建文帝的,在此讲述一下颜真卿后人据守一个小县城,却坚决反对燕王叛军招降的事儿。当时光的长河流淌到建文四年(公元

  • 朱棣为什么封孙岩为应城伯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孙岩,靖难之役,明成祖

    孙岩(1339年-1418年),凤阳(今安徽凤阳县)人,明朝武将。早年跟随朱元璋,后跟随朱棣。最终因私杀人,夺爵安置交阯。永乐十六年去世,赠侯爵,谥威武。孙岩(1339年-1418年),凤阳(今安徽凤阳县)人,明朝武将。孙岩早年跟从朱元璋渡江,官至燕山中护卫千户,后致仕。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