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成祖朱棣王贵妃简介

明成祖朱棣王贵妃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914 更新时间:2023/12/6 3:57:33

昭献贵妃氏,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成祖朱棣宠妃。永乐初年入宫,协助仁孝皇后管理后宫事务,深得明成祖看重。成祖晚年有疾,脾气急躁,宫人怕被责骂,王贵妃委婉调护,太子、诸王、公主及其他的人都十分依赖她。

永乐十八年七月十日(1420年8月18日),王贵妃去世,明成祖深为哀恸,辍朝五日,赐谥“昭献”,令王贵妃丧葬仪如同明太祖孙贵妃的规格办理。明成祖与太子朱高炽皆亲自为王贵妃作序文,并为王贵妃建斋荐福。

人物生平

王贵妃是苏州人,永乐初年,以良家女被选入宫。当时后宫中的妃嫔多来自北方,很少有能委婉从事的人。只有王氏具备才华德行,能从容委婉行事,体会上意,所以王氏协助皇后管理后宫事务大家都满意,仁孝皇后非常喜爱她。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为昭容,晋其父为光禄寺少卿;同年,晋封贵妃。王贵妃在宫中肃雍有礼,蔼然和厚,颇有贤德,侍奉明成祖和徐皇后恭谨始终,成祖很是看重她。明成祖晚年多病,常常发火,宫人害怕被责骂,王贵妃从中委曲调护,太子、诸王、公主及其他的人都十分依赖她。

王贵妃在徐皇后、权贤妃死后不仅开始综理宫务,而且承担了徐皇后在世时所承担的协调皇帝与皇嗣的紧张关系的角色,这既是王贵妃个人能力的体现,也说明此时王贵妃的受宠程度,可以说她生前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皇帝婚姻生活中妻子的角色。

永乐十八年七月十日(1420年8月18日),王贵妃去世,明成祖十分悲痛,辍朝五日,赐谥号“昭献”,丧葬礼按明太祖成穆贵妃孙氏的一应规格办理,以示对王贵妃的宠爱。

王贵妃薨逝后,朱棣命僧道在北京庆寿寺、海印寺、洪恩灵济宫为王贵妃建大斋荐福,记录大斋前后发生的瑞应并编写为《大斋瑞应录》,朱棣亲自撰写此录的序文,在序文中称赞王贵妃的德行操守,称其有“至仁盛德”。

永乐十八年(1420年)八月,皇太子朱高炽为报庶母王贵妃慈恩,命僧侣为贵妃建大斋荐福,令人为王贵妃刊刻《弥陀往生净土忏仪》祈福,并亲自作序,在序文中表达了对王贵妃薨逝的悲伤和对她的感恩思念之情。

另外,据朝鲜官方史书《李朝实录》记载,明成祖宠爱王贵妃,想要立她为皇后,王贵妃薨逝后,成祖非常痛心,以致病风丧心,从这之后行事多有差错,用刑惨酷。由此也能看出王贵妃的宠眷之深。

更多文章

  • 明成祖朱棣有哪些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

    《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中收录了朱棣的部分作品,传世两卷(卷三、卷四),是明内府精抄本。其中卷三为序,内容依次为:1.太祖高皇帝宝训序,2.太祖高皇帝实录序,3.永乐大典序,4.圣学心法序,5.大诰武臣后序,6.文革宝鉴序,7.性理大全序,8.为善阴骘序,9.为善阴骘后

  • 明成祖朱棣驳斥迷信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

    贵州布政司右布政使蒋廷瓒进言,朱棣北征班师的消息传出后,思南府婺川县的大岩山发出了连呼万岁的声音,人们都说是皇上的恩威使得山川显灵,礼部尚书吕震也请求上表祝贺。朱棣却认为山谷之间发出声响是自然现象,而不是异事,是当地官员失察,吕震谄媚阿谀,非君子事君之道,拒绝了他的请求。瓯宁县有方士向朱棣进献金丹和

  •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建造大报恩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报恩寺,朱棣,明朝,明成祖

    永乐十年(1412),朱棣下令在南京开工建造气势恢宏的大报恩寺,先后动用10万工役,耗费巨资,历时19年建成。大报恩寺为明初“金陵三大刹”之一,华丽精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呈九层八面,高约32.9丈(一说约24.6丈),明末文人张岱称其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根据《明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永乐二

  • 明成祖朱棣命名天津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靖难之役,天津

    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明朝政府设天津卫,天津正式筑城。相传,朱棣为了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而赐此地名为“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20世纪60年代初,在南门外大街发现了一座明代嘉靖年间所立的名为《修建三官庙碑》的石碑,记载:“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卤之区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

  • 明成祖朱棣自比元祖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成祖,明朝,朱棣,忽必烈

    建文永乐交替之际,朱棣多次提及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乃天命所在,以及建立了中华“垂统”的贡献;永乐十七年(1419年),在对武臣敕令时,朱棣曾称赞忽必烈的武备强盛、天下安宁。日本学者宫崎市定通过深入研究后指出,永乐帝是以元世祖忽必烈自居。日本另一位明史专家檀上宽赞同认为,永乐帝的终极理想目标不是唐太宗

  • 为什么说朱棣是知音天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

    朱棣在治国理政之余,对音乐戏剧也有一定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有“知音天子”之称。当时的戏剧家贾仲明、汤舜民、杨景贤等曾侍朱棣于燕王府,编撰了数量众多的杂剧供朱棣欣赏 。《坚瓠集》记载,永乐时期,京城里有位著名的歌女名叫齐亚秀,曾经在宫里侍奉朱棣宴饮,朱棣吃饭时,便在一旁唱曲,齐亚秀出宫后跟人说:“这是一

  • 明成祖朱棣马苑对联的轶事典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允炆,明太祖,朱棣,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游马苑,朱棣(其四子)与朱允炆(其长孙)同侍,其时朱允炆已被属意为皇位继承人,太祖即兴出句令两人对曰: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曰:“雨洒羊毛一片毡。”太祖以为“气弱”。朱棣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后一对句比前一对句气象雄浑得多。后来朱棣取代朱允炆登上帝位并把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其实,

  • 朱棣的妻子徐皇后死后朱棣是怎么纪念她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成祖,朱棣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初四,徐皇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明太宗实录》记载了这样感人的诀别一幕:徐皇后病危之际,朱棣前往探视,徐皇后嘱咐朱棣说:“当今天下虽说太平,不用兵甲,但民生并没有完全恢复,希望圣上多加体恤。”当朱棣问起皇后还有什么要说的时,徐皇后说:“在用人时,要广用贤才,明辨是非邪正,不

  • 明成祖朱棣时期的外交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外交,朱棣,明朝

    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以“宗主”自居的朝贡外交。当时的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出现了各国争相来朝的盛况。当时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至近百个。前来朝贡者可分为三类:一是臣服于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认、封赐与支持的国家或地区贡使;一是仰慕中国文化,想亲眼目睹

  • 明成祖朱棣统治期间的经济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经济

    明成祖朱棣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那么朱棣统治期间,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呢?明成祖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