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救孔融:太史慈如何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

刘备救孔融:太史慈如何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216 更新时间:2024/1/10 23:19:32

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军管亥围困。太史慈拿了孔融的求救书信,杀出重围,向平原县令刘备求援。孔融和刘备素不相识,太史慈和刘备也毫无交情。但刘备却毫不犹豫,带着关羽张飞紧急赴北海增援……

太史慈为什么能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

——中间立场策略

管亥率领十万黄巾军来围攻北海孔融,除非孔融提供军粮一万石方肯撤军。孔融哪里肯轻易服从?当然是举全城之力与管亥相斗,但管亥势大,孔融无法抵抗。管亥将北海团团围住,加紧进攻,孔融束手无策。

正在危急之际,有一壮士从外边杀透重围,入城来见孔融,此人正是太史慈。他向来在辽东闯荡,昨夜刚刚归家探母。太史慈在外期间,其母在离城二十里的都昌独居,孔融知道太史慈是个英雄,怜其母孤老无依,经常派人送米面布匹接济。太史慈之母对孔融十分感激。根据互惠原理,必然要对孔融做出回报。太史慈一回家,母亲就将孔融的善行告诉了儿子,同时还告诉他,黄巾军管亥将北海死死围困,要太史慈速去援助孔融,聊表寸心。

太史慈主动提出为孔融出城杀敌,但孔融担心他一个人寡不敌众,白白搭上一条性命。太史慈再三请求说:“我老母亲深感你的厚德,特意要我来。如果不能解了此围,我也没有脸面去见母亲了。我愿意决一死战!”

孔融想了想说:“我听说刘备就在离此不远的平原县,这个人是当世英雄,一向以‘仁德’著称。如果能够请他来援助,那么内外夹攻,也许就可以解围了。”

太史慈当即表示,自己愿意杀出重围,去向刘备求救。孔融写好书信,交给太史慈。太史慈利用“瞒天过海”之计,巧妙地麻痹了黄巾军的注意力,奋力突围,来见刘备。

在当时的军阀割据时代,敌友关系转换非常之快,往往今天还是推杯换盏的铁哥们,明天就是刀兵相见的大仇人。而各股割据势力最可宝贵的资源就是自己手下的兵力。如果因为帮助别人而丧失了自己的兵力(战斗力),那么自己的生存也就成大问题了。此时的太史慈面临的难题则是:孔融和刘备素不相识,太史慈也和刘备素不相识。一个陌生人替另一个陌生人向第三个陌生人求救,这样的说服是不是太过艰难?是不是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但太史慈竟然轻松完成了这样一个几乎不可能的说服任务,成功地让刘备出兵援救孔融。太史慈使用的就是“中间立场策略”。

我们知道,立场和利益是紧密相关的。一般情况下,你的立场,必然代表了你的利益。就太史慈而言,他作为孔融的使者,肩负着孔融交托给他的重任,那么他的立场应该和孔融的立场是一致的。那么他们二人的利益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护北海的安全。但是,如果太史慈这样做了,作为求救对象(说服对象)的刘备必然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利益和孔融、太史慈的利益有什么关系,值不值得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挽救对方的利益(毕竟此前刘备和这二人从无来往,没有交情,不能贸然派出自己并不充裕的兵力去救援)?当刘备做这样考量的时候,太史慈作为求救者,为了完成说服任务,必然只能采取苦苦哀求的方式。而越是这样,结果就越是会偏离方向。因为,如果说服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谋求自己的利益而进行说服,那么说服往往会演变成利益的争夺。

太史慈却没有落入这样的俗套,他将自己和孔融巧妙地分割开来,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独立的第三者。也就是说,他采取了“中间立场”,以表示自己和孔融并没有任何利益关联,只是出于道义,古道热肠才主动前来求救。

太史慈是这样说的:“我是东海的一个老百姓,和孔融非亲非故,也不是他的乡党。只是不忍看到北海被黄巾祸害,激于义愤,这才替孔融到使君这里求救。孔太守和我,虽然和使君您素不相识,但老早就听说您的仁德大名,一定能够救人于危难之中,所以冒昧前来求救。”

太史慈说自己和孔融非亲非故,意在表明自己和孔融没有任何利益瓜葛。这样,他就是一个纯粹第三者身份。一个和孔融没有利益关联的第三者,都能够冒死突围前来向刘备求救,那么,一向以“仁德”闻名天下的刘备应该怎么做呢?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对比推动,刘备除了立即答应太史慈的请求外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刘备马上叫来关羽、张飞,带领三千精兵,往北海郡进发。

实际上,孔融对太史慈之母有恩,太史慈必须要回报孔融。两者之间是有利益关联的。太史慈虽然没说假话,但他巧妙隐藏了他和孔融之间的恩惠回报关系,将自己包装成不折不扣的“中间立场”。如果太史慈把这些背景纠葛说出来,势必会影响他的说服力。

太史慈的后半段话也附加运用了“标签约束策略”,让刘备必须做出符合他一向名声的行为,但毋庸赘言,太史慈的成功最主要还是得益于他对“中间立场策略”的运用。

“中间立场策略”的用处极大。学会了这个策略,确实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说服力。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吕布为什么能说服纪灵退兵。

袁绍曾经派大将纪灵来讨伐刘备。两军对垒之际,刘备希望吕布能够支援自己,但纪灵却请求吕布袖手旁观。吕布知道,袁术势大,如果任由其将刘备消灭,接下来袁术就会来对付自己。可是,要是明着帮刘备,也会得罪袁术,说不定这次就立刻翻脸了。所以,吕布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办法,既帮助了刘备,又不至于太得罪袁术。

吕布用的就是“中间立场策略”。他将刘备和纪灵两方都叫到自己的营寨里来,在辕门外远远树立一戟。吕布设定的规则就是自己站在一百五十步外,遥射戟上的小枝。如果射中,则两家说和。如果射不中,则吕布两不相助,任由厮杀。

这样的距离,这样的射法,难度极大。所以吕布声明,这等于由老天来决定两家到底是战是和。但刘备和纪灵却均认为射中的可能性不大,故而刘备暗中祈祷吕布射中,而纪灵则静观其变,只等吕布射不中,就无须顾忌,立即对刘备开战。

实际上,吕布对自己的射术非常有把握,如果没有意外,必然射中。所以,吕布通过高难度的“辕门射戟”巧妙地将自己的真实态度隐藏,包装出完全置身事外的“中间立场”,最后说服了纪灵退兵。

吕布这一次使用的说服策略,仅凭一支箭,就劝退了纪灵十万大军,可以说胜过了他历次战斗之威力。

“中间立场策略”可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好好先生”司马徽也曾经用来向刘备推荐“卧龙凤雏”。司马徽以一个世外高人的身份,高度评价了“卧龙凤雏”的才能,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刘备的“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虽然是个求贤若渴的人,但如果没有司马徽以“中间立场”进行第三方推崇,刘备恐怕也不可能以如此的耐心和诚意,苦苦地请求诸葛亮出山。

司马徽之所以能够成功说服刘备高度认可从未听说过的诸葛亮,其原因就在于,他表现出来的利益不相关。如果刘备事先得知,司马徽和诸葛亮、庞统等人交游甚广,实际上是同一个联系紧密的小圈子里的人,那么,刘备必然会对司马徽的推荐心存疑虑。

世上其实没有完全纯正的中间立场,每个人必然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只要包装得当,就能给人营造出不偏不倚的“中间立场”感觉,从而收到说服的奇效。

标签: 太史慈孔融刘备

更多文章

  • 你只知道“孔融让梨” 却不知道“孔融一门争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融,东汉

    东汉的“党锢之祸”一共有两次,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的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即一个名叫张俭的山阳(今山东邹城)郡督邮看不惯大宦官侯览的家属在山阳作恶,上书以予弹劾,和大宦官侯览结下了私仇。过了三年,即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侯览为了报复张俭,就指使人上书诬陷张俭,说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党,分别立号,其

  • 为什么曹操一定要将名士孔融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

    导读:孔融无人不晓,“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为了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典范,孔融也因此给世人留下了品性善良、尊进兄长的形象。长大后的孔融在乱石中从政失败,以不孝、谋反之最被处死,给世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为何曹操欲除孔融而后快?网络配图事出必有因,其中最致命的因由莫过于孔融盛名之下恃才傲物、不识时务地莽撞谏

  • 曹操为何要推崇嘲讽自己的孔融?只因尊重孔氏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一时间,许都人才济济。既有曹操在一起同患难的战友,也有曹操并不喜欢的人物。孔融就是其中的一位,尽管如此,曹操非常推崇孔融。曹操为何高看孔融,这里面的原因倒是有案可稽。首先,孔融是孔圣人的后代,孔融自己说过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名人的后代自然也是名人,这不过是当时另类拼爹的把戏。

  • 三国探究:孔融为何不能成一方诸侯?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孔融

    导读:孔融在三国中很有名气,很多人认为曹操杀他是因为嫉才,其实这是错误的,孔融的文学才能确实不错,但要想在三国中成就一番大业,这是不够的。孔融是三国名士,也是建安七子的第一位人物。小时候曾经因为四岁让梨的故事而被称为神童,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去拜谒当朝大名士李膺而名扬天下。十六岁的时候,党锢之祸横起,党

  • 大家都知道到孔融让梨,却不知吃了梨的哥哥因孔融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孔融

    孔融一生的成就巅峰,应该在四岁那年,什么成就呢?让了个梨子。孔融让梨这么说一点不假,他成年以后,虽有五车才华,但于国家并没有做什么特殊贡献,反而喜欢抨击政治,言辞及其激烈,时常有出格言论,放荡不羁。也正是因为孔融放荡不羁的性格,才将他自己一步一步推向悬崖。既然是文人,上不了战场,就多做点对国家有意义

  • 孔融被处死前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

    大家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但对孔融其人一定都不甚了解。孔融系出名门,他是孔子的第20世孙,他才学过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不过最终孔融因与曹操政见不和被曹操所杀,还牵连了自己的儿子,被捕时,孔融儿子的一句话流传千古,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情。当时孔融是三国的名士,在社会上声望很高,他四岁就有让梨之名,

  •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 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招来杀身之祸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孔融

    孔融让梨,千古留名,这个典故我们应该都知道。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就有一篇课文专门介绍孔融让梨这个典故的。话说有一次大人买回来了一堆梨,当时孔融才四岁,因为年纪小,所以大人就让孔融先选一个。出乎意料的是孔融选择了了最小的一个,而不是最大的,这让大人们很惊讶了,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到“我年龄最小,当

  • 曹操从不怕被人骂,但为何就忍不了孔融而非杀他不可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三国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是中国小朋友从小学习的好榜样,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四岁都知道礼仪谦让的孔融,后来竟因为“不遵超仪”等罪名被曹操处死,他到底死得冤不冤?一、diss上司,孔融的“嘴贱”由来已久孔融在曹操手下做事,但是对上司总是出言不逊。老曹要给儿子娶甄宓作媳妇,孔融杜撰了一个“

  • 孔融:从“让梨”暖男到被曹操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孔融,曹操

    孔融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名气最大的“网红”,如果说还有人同时在这两个维度超过他,不用想,那很可能是吹牛。孔融之所以成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小时候让了一次梨。此后,作为睡前必备,让梨的故事被大人反复讲述。据说有些小朋友听得快要吐了,有人说,让个梨,有什么了不起的?确实不一般,不信你去试试?你肯定抢那

  • “孔融让梨”真的是因为孔融谦让吗?真正的孔融是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孔融

    “孔融让梨”真的是因为孔融谦让吗?真正的孔融是个怎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若要分析曹操这个人的性格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阴险狡猾和知人善用是绝对离不开的。曹操能够在三国时期留下威名,他死后的幕僚团队功不可以没。传闻这智囊团的人数有近一百人,只要你有真本事,不论你人品优劣、行为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