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皇帝:与其杀了你,不如用这种刑罚侮辱你

明朝皇帝:与其杀了你,不如用这种刑罚侮辱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237 更新时间:2024/1/22 9:10:00

“廷杖”是明朝皇帝惩罚官员的一种刑罚。方法便是用棍棒击打大臣的臀部。《明史·刑法志三》中有云:“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可见当时,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都属于“新生事物”。大明朝为什么搞出来几个“不衷古制”的刑罚和机构呢?其实,主要是原因,还是出自皇帝的朱元璋对于属下官员的不信任感。

这种不信任原因的产生,其实很好理解。元朝末期,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渎腐朽,使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他朱元璋出生布衣家庭,对于贫穷苦难的现状有切肤之痛。朱元璋后来亲自撰写的大明皇陵碑其中有记述当时的状况:“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苹本为粮。予以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此去,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朱元璋的大哥死去,竟然连一块埋葬的坟地都找不到;故乡遇到大旱,蝗虫四起,老百姓无以为食,只能四处找野菜充饥。全家老小为填饱肚皮,四处乞讨。在如此惨烈的境遇下,他对于现实的不满,对于统治者不恤民情,无视百姓的生死,相当痛恨。等到他终于有机会建立大明政权后,这段艰辛的岁月使得他制定法律时,对于官吏清廉有异常严酷的要求。他曾经在《明太祖实录》中说道: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到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要严立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正是总结了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朱元璋充分估计了重典治国作用,他的名言:”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所以,为了矫正元末纲纪废弛,官吏恣纵的积弊,便用酷刑严厉惩处官员。而廷杖的出现则主要目的就是补充律条的不足,用法外施刑的方法扩大皇权,让大臣不敢违反以皇帝为“核心”的朝廷中央作出的决策,使得整个朝廷令行禁止,贯彻始终。同时它也彻底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训。使得整个政府,除皇帝外,尽受到皇权的约束。

“廷杖”惩罚的对象主要是“违逆”皇命的大臣。所以施刑地点的就在殿庭前。不过,在皇帝面前杖击大臣,以至于血肉横飞,显然有失体统,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建起紫禁城,“廷杖”行刑地点就位于现在故宫午门的御路东侧。午门下面有两处小房子,锦衣卫在此执勤,当被施刑者押到此处后,午门东西厢房以及禁门下站满了禁军校尉。“廷杖”就在严密森严的看管下实施。

“廷杖”的具体做法,按照《明史·刑法志》中记载为:“凡廷杖者,以绳缚两腕,囚服逯赴午门。每入一门,门扉随合。至杖所,列校尉百人,衣襞衣,执木棍林立。司礼监宣驾帖讫,坐午门西墀下。锦衣卫使坐右其下。俳而趋者数十人。须臾,缚囚至,左右厉声喝:‘阁棍!’则一人执棍出,阁于囚股上。喝:‘打!’则行杖之三;喝令‘着实打!’或伺上意不恻,曰:‘用心打!’则囚无生理矣。五杖则易一人,喝如前。每喝则环列者群合之,喊声动地,闻着股栗。凡杖以布承囚,四人舁之,杖毕则举布掷诸地,凡绝者十恒八九。”

这段字将“廷杖”实施过程,细致的描写出来。从中可见,被施“廷杖”者,先扒去衣服,然后被十来人连续击打五十来次。击打过程中,每打五下,就要换人。目的使施刑者不至于力亏,受刑者能够得到最大的惩罚。而且,打完后,还要将受刑者用布兜起,然后竭力摔到地上,所以,直接导致“廷杖”后,十个受刑人,就有八九个被直接打死的结果。其中固然有些夸张,但是也道出了“廷杖”的残酷。不过,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关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法外开恩的描述。当施刑者揣测皇帝并不想严惩受刑者时,喊得号令截然不同,凡是喊“着实打”,则尚有体恤,如果喊“用心打”,则死期不远。朱元璋所谓“严立法禁”,不徇私情,其实具体实行过程,却挡不住施刑者曲意逢迎看人下菜碟的滥权。

“廷杖”其实原非死罪,只是带有羞辱性质的惩处。明成化之前,“廷杖”并不扒去衣服,到了正德以后惩罚刘瑾时正式开始去除衣服,以后杖死的情况时时发生。正德十四年,朝廷大臣因为反对明武宗朱厚照南巡,被皇帝施以“廷杖”的大臣多达一百四十六人,最后打死十五人。嘉靖三年,皇帝朱厚熜非要将他的生父追封为皇帝,朝廷很多官员强烈反对,认为这么做违反了皇家礼法,“群臣争大礼,聚哭左顺门”,朱厚熜看到臣子如此不懂“核心意识”,所以一怒之下,一次廷杖大臣达一百三十四人,杖死十七人。于是满朝官员立刻闭上了嘴巴。朱厚熜最后顺利的追封了自己早已死去的生父。

明朝中后期,宦官的权力日益坐大,其恣意妄为越来越不受控制。因此滥用“廷杖”更甚,太监往往假借皇帝,挟私报复,致使许多不当死的大臣当场击毙。太监在“监杖”时,掌握用刑的轻重。查嗣瑮撰《查浦辑闻》中记述廷杖时:“司礼监、锦衣卫使分坐左右,列校行杖之轻重,非独察二人之言语、辩其颜色也,黠者每视其足,足如箕张,则囚可生,靴尖收敛,则囚无生理矣。”

“廷杖”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特权,也或多或少矫正了大臣们依仗地位与权势与皇帝分庭抗礼的行为,使得朝廷政策能够贯彻实行。但是带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导致的结果就是法外滥刑,“廷杖”本来不在大明律例之中,皇帝凭借自己的喜好,随便惩罚大臣,于法根本不合,严重的破坏的国家司法制度。其次,“廷杖”使得“拒谏之风”的盛行。大臣慑于皇帝的“廷杖”,即使对于国家某些政策产生歧见,也不敢轻易表达看法,使得本来就不受制约的皇权,更加放纵,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整个朝廷的腐败堕落。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他的战功能与岳飞齐名,但是他的一个习惯,却让他死得毫无价值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吴玠

    南宋有位和岳飞齐名的大将,多年战斗在抗金一线,保卫大宋江山,安抚一方百姓。宋孝宗感念其功,封他为涪王。他就是吴玠。我国古代,最讲血亲,异姓封王,可见其功。吴玠是甘肃省静宁人,他自幼文武双全,骑射俱佳,从小就是个当兵的好材料。长大之后,果然参军人伍,被发往泾原。泾原位于陇西地区,常常遭受西夏兵马的进攻

  • 武力值爆表的三位皇帝,简直就是开挂的节奏。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太宗,赵匡胤,汉武帝,

    皇帝是中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文武百官、黎民百姓都要听从他们的调遣与指挥。在很多人印象中,皇帝都是深居皇宫内院,国事由文官汇报,打仗由武将冲锋,皇帝只需在皇宫批示处理就可以了,因此皇帝的形象都偏向于文弱。但是历史上有一些皇帝,他们不仅文能安邦,武力值更是爆表,即使和同时期的名将相比也毫不逊色,只是因为

  • 朱棣曾听信谗言差点误杀长子,朱高炽是怎么躲过杀身之祸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朱高炽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其早在洪武时期就被朱元璋立为燕世子,将来继承燕王位,这引起了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的不满与嫉妒,二人没少对朱棣说大哥的坏话,朱棣本就不喜欢“中看不中用”的又胖又跛的朱高炽,有了两个小儿子的恶意中伤,就更加嫌弃大儿子了。特别是到了靖难战争时期,朱高炽是一介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 他二十四岁成为状元,嘉靖登基没多久,发生件事直接改变了他的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伯虎

    说到明朝大才子,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唐伯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确实吟的一首好诗。只不过唐同学更多的是因为《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而被人熟知,明朝大才子的名号还轮不到他。明朝公认的三大才子分别为:解缙、徐渭以及杨慎。解缙大家应该都知道,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

  • 乾隆留给他儿子的一份礼物,打开后,发财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和珅,嘉庆,乾隆,

    今天说的这位名人,可是乾隆爷面前的大红人和珅,接下来详细聊聊和珅的情况。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清朝中期权臣、商人。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时母亲去世,临终时产下弟弟和琳,父亲常保在和珅九岁时亦因病去世,无依无

  • 中国三大奸臣,声名狼藉不堪但是作品却价值千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蔡京

    在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时,通常要求“德才兼备”。在东汉末年的三国乱世,曹操为了选拔人才,首次提出“唯才是举”!可以说,盛世要求“德才兼备”,乱世追求“唯才是举”!如今,在文艺圈里,大家都听过一个词,评价老一辈艺术家通常会说“德艺双馨”,其实就是“德才兼备”!当然,现实情况大家都知道,德艺双馨之人何其稀

  • 将云贵高原纳入中国版图的将军,为何下场最后落到如此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傅友德,云贵高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即位,建立明朝。建国之后,为了统一天下,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师北伐,明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洪武元年八月,大军攻破元大都,元顺帝仓惶北窜,元朝灭亡。明军随即挥师西进,攻取山西,略定甘陕。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明朝兵分两路,水陆并进,分别从陕西

  • 明朝一人把岳飞的梦想变成现实,却是后人眼中的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叶梦熊

    岳飞的《满江红》传唱千古,其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更让人慷慨拔剑长叹息!明朝就有一位人物,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平朔方勒石贺兰山》:“尽道将军意气豪,朔方战罢解征袍。功成自古皆天幸,却笑人间说六韬。”在贺兰山上立了块石碑:老夫我功成身退,但求痛快,杀伐已尽,千里不留名。这人是谁?他叫叶梦熊,少年

  • 盘点中国古代五大巾帼英雄,你最佩服哪一个?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花木兰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外出打仗都是男人的事情,很少有女人掺和,即使掺和了影响力也被男子所压制,所以在我国古代战场上即使有女性将军大多也被埋没,能够留存下来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在我国古代有五大巾帼英雄,最后一个被世人称赞了上千年。第五名:梁红玉梁红玉出生于江苏淮安,关于她的名字有很多说法,因为在所有的

  • 战国七雄里,为何只有秦国能依靠外来人才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战国,秦始皇,商鞅,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中最终统一天下的是秦国。但秦国并不只是依靠自己人统一的天下,在历史上对秦国统一天下做出巨大贡献的名臣有很多都是外来人,比如商鞅(卫国)、张仪(魏国)、范雎(魏国)、李斯(楚国)等等。这些外来人才在秦国被称为“客卿”,而学界也公认“客卿”是秦国最后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