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史可查的女将军

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史可查的女将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875 更新时间:2024/2/7 17:16:45

武丁妇好的故事: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之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

揭秘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传奇女子

她的名字叫“妇好”,是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的商王武丁之妻。

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第一位。而且也是伟大的商朝中兴之王武丁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

妇好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

妇好的庙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妣辛”,“后母辛”。

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国王,也是第二十位王盘庚的侄儿。盘庚继位时,商王朝已经出现了内乱外患并举的迹象,盘庚为了摆脱困境,将商王朝的都城迁往北蒙(即今河南安阳)。

盘庚完成迁殷的壮举之后若干年,商王朝的中兴之王武丁接过了王杖。

武丁的经历,与近三千年后的俄国彼得大帝有异曲同工之妙。

武丁的父亲小乙是盘庚的四弟,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能继位为王。因此在武丁小的时候,小乙将自己的儿子武丁送到民间去生活。

武丁没有向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王族血统,而是象一个普通人那样学习各种劳作和知识,象一个普通人那样经历各种疾苦,从而为他未来继位中兴王朝奠定了基础。也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得到了筑屋奴隶出身的傅说为宰相。

武丁是个性非常强、也非常富于情感和壮志的君主。

妇好就是武丁的第一位王后。她嫁给武丁之前的身份,应该是商王国下属或周边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有着非同一般的出身和见识。

妇好十分的聪明,也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商王朝武功最盛的君王武丁是她的丈夫,而武丁时代的赫赫武功中,有着妇好相当一部分的功劳。——商王朝带着浓烈的母系氏族遗风,这几个形容词用在商王后的身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妇好臂力过人,她所用的一件兵器重达九公斤,足见她的身体强壮。而该兵器为大斧,更可见她的骁勇。

妇好和武丁,是一对真正志同道合的好夫妻。

刚刚结婚的时候,武丁对妇好领兵作战的能力还不是非常了解,某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外敌入侵,派去征讨的将领久久不能解决问题,妇好便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前往助战。武丁对妻子的要求非常犹豫,考虑很久之后,还是通过占卜才决定让王后出征。

没想到,妇好一到前线,调度指挥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击败敌人,取得了胜利。

武丁从此对妻子刮目相看,封妇好为商王朝的统帅,让她指挥作战。从此以后,妇好率领军队征讨作战,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战功。

其中,在对羌方一役中,武丁将商王朝一半以上的兵力都交给了她:一万三千余人。这场战役大获全胜,也是武丁时期出兵规模最大的一次。

除了率军作战,妇好还掌握着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经常主持这类典礼。她是名副其实的神职人员,最高祭司。

其实要照我说,做王的人很应该象人家武丁学习,发掘自己妻子的潜力。再忠心的臣子,也没有妻子那么靠得住,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何况一日夫妻百日恩,中国的传统教育把女人们都教得把老公看得比天大呢。

后来的皇帝们把老婆关在后宫,然后被自己的文臣武将们当猴儿耍来卖,实在是自寻烦恼。

那啥,就比木鱼脑袋的中国男人要想得明白,好朋友哪有老婆靠得住?你没见那些没了丈夫的黑寡妇,为了给老公报仇,宁愿去当人体炸弹吗?你给我找一个肯为好朋友去炸成碎片的男人来看看。

通俗来说,武丁和妇好,那是世上最愉快、最成功的一对儿,他们同心协力,将商王朝经营成了世上第一流的夫妻店。

妇好为武丁和商王朝立下的最伟大战功之一,就是率领一万三千人的大军,征讨西北的内蒙古、河套一带的敌军之战。这场战争对于殷商王朝乃至于整个中华历史,都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这是一场自卫战,在妇好出战之前,商王朝困于西北边境的战乱骚扰已多年,始终不能胜利,而妇好一役毕全功,取得了最后也是最强大的胜利,并且得到了敌人的归附服从。这是一场奠定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决战。史学家认为,妇好此战的意义,不亚于传说中的黄帝蚩尤之战。

当然,武丁并不是只会窝在王宫里,为出兵放马的妻子占卜问天的无用男人,他自己也屡屡率军出征。在攻打巴方国(今湖北西南部)的时候,他和妇好一起领军,并且分工合作——让妇好在西南方设下埋伏之阵,自己率领各路侯伯从东面发动攻势,将敌人赶入妇好的铁桶阵中,一鼓歼之。

每当妇好单独出征,凯旋归来的时候,武丁总是抑制不住喜悦,出城相迎。有一次一直迎出八十多公里。当这对夫妻带领着各自的部属,终于在郊外相遇的时候,久别重逢的激动使他们忘记了国王和王后的身份,将部属们甩在后面,两人一起并肩驱策,在旷野中追逐驰骋。

——后头跟着的公相侯伯,可没有象后来的榆木疙瘩,跑上来进谏,说王比后地位高,不能与后并骑,王宠后乃是亡国之兆的。

妇好自己更不会象后世的那些脑子长草的后妃,自动把自己归入下等人的范畴(比如说汉成帝刘骜的班婕妤,皇帝老公曾经十分爱她,邀她和自己同乘一车,她居然对老公说:“只有昏君,才会对自己的女人这样优待。”难为她还是班固班超的姑妈,这么弱智的话都说得出来!所以刘骜后来甩了她宠爱赵家姐妹那也是应有之义,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嘛。她不愿意受老公优待,自然有乐意舒舒服服受优待的女人取她而代之。这叫活该自找。)

而武丁,更将妻子看得无比重要甚至于既爱且敬,这一次浪漫的并骑留在了史料中,而没有见诸文字的恩爱自然更多。琴瑟和谐,羡煞后人。

武丁是一个非常有见识的君王,他并不因为妇好是自己的妻子,就认为她理所应当要无偿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在妇好立下赫赫功绩之后,论功行赏之时武丁没有忘记她,给她划分了封地。

妇好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一切的主宰,她主持封地范围内的一切事务,拥有田地的收入和奴隶民人。她还向丈夫武丁交纳一定的贡品,一切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来办理。决不因私废公。妇好的封地一定是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因为在她的封地上,她拥有自己独立的嫡系部队三千余人——在那个年代,普通小国的全部兵力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这个数目。

由于经济独立,妇好能够为自己铸造大规模的青铜制品,现存于世的妇好偶方鼎就是其中之一。

武丁和妇好,不但是感情方面的夫妻,也是事业方面的伙伴。为了管理自己的封地,妇好经常离开王宫,到封地去生活(有点象如今的职业女性因公出差)。

小别胜新婚,妇好虽然常因征战和理政与武丁分别,但是仍然屡屡为他生育儿女。

然而妇好三十三岁就死去了。虽然相对于那个时代,她的享年已经不短,但是相对于她享国长达五十九年的丈夫武丁,却太短暂了。

妇好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从已经翻译过来的甲骨来看,有好几种可能。

有甲骨卜辞上,有这样的记载:妇好要分娩了,不好。三旬又一日,甲寅日分娩,一定不好。女孩。

妇好是因为难产而去世的吗?

还有一块甲骨上的记载则是:出贞……王……于母辛……百宰……血。

又忍不住让人揣测,妇好是因为战役而亡,至少也是战伤复发而逝,——那年头的战争,其实就是大规模的械斗,想要不负伤,恐怕不可能。所以武丁才为她复仇而战。

总之,不管妇好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她的不幸去世,都使武丁非常痛心,将她下葬在自己处理军政大事的宫室旁边,让自己随时都能看到妻子、日夜守护着她。

即使如此,武丁仍然觉得自己守护的力量不够,不足以深达幽冥。

于是,他率领儿孙们为妇好举行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祭祀,并且为妇好举行了多次冥婚,将她的幽魂先后许配给了三位先商王:武丁的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大甲、十三世祖成汤。

在最后将妇好许配给成汤之后,武丁终于放下了心,认为有多达三位伟大的先人共同照看,妇好在阴世里能够得到安全和关怀了。

妇好为武丁留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孝己。而妇好在艰难中生育的女儿是谁呢?

武丁至少有过两个女儿担任过商政府中的官员,并且象妇好那样拥有自己的封地。她们是子妥和子媚,即子妥鼎、子媚鼎的主人。谁是妇好的女儿?也或者除了子妥和子媚,还另有其人。

从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妇好去世多年之后,武丁仍然对她念念不忘。

按照国家制度,武丁在妇好去世后又册立了新的王后。然而这位王后虚有其名,武丁眼前心底,仍然只有妇好一人,对新王后视若无睹。不久,这位王后就在抑郁中离开了人世。于是第三位王后又应运而生……

每当国家有战事,武丁都要亲率子孙大臣,为妇好举行大规模的祭礼,请她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能够旗开得胜。

上世纪,安阳小屯村的殷墟被陆续发掘,然而十一位曾定居安阳的商王大墓已仅剩了十一座空陵,在三千年的历史中早被盗得空空如也。

谁也没有想到,保存完好如初的,却是妇好墓。

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七日,一位女考古学家郑振香,主持了另一个女人,商王后、大将妇好墓的发掘。

墓中出土了4面铜镜,还有4件铜钺以及130件青铜兵器。除了以一对司母辛大方鼎为首的200余件青铜礼器,还有十五种共156件酒器、以及来自新疆等地的玉器佩饰755件、来自台湾海南甚至更远处的海贝7000多枚、各色宝石制品47件。以及各种陶器石器海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为妇好殉葬的16名殉人、6条殉狗。

如此丰厚的陪葬品,不仅体现了武丁对妻子的敬爱之情,更体现了妇好生前丰富多彩的生活。她不但是一位将领,能征善战且善饮,更是一位尊贵的贵妇人,爱美而且擅于修饰,更是一位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贵族领主,拥有庞大的奴隶群。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传奇女子,伟大的王后。

讲到商人祭祀妇好所铸的司母辛大鼎,那都是商人为各位王后所铸造的礼器。

司母辛、司母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原来,商人是照天干地支的顺序给先人们上庙号的,挨个排着来。

标签: 妇好武丁

更多文章

  • 他智计过人,一夜筑冰城,曹操也感叹计谋不如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曹操

    伴君如伴虎,一句话说错,可能就没有明天了。比如刘备收拾张裕,刘禅收拾刘琰,孙权收拾陆逊,曹操这边比较多,孔融、许攸、崔琰先后倒下,再加一位娄圭,字子伯。先感谢裴松之,正是他引注的《吴书》、《魏略》,娄圭才能“重见天日”。娄圭是南阳人,也

  • 慈禧在临死前说的话,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慈禧

    在中国历史上,慈禧大约是唯一能和武则天相提并论的女性。这个女人,究竟是卖国贼还是让中国多活了30年的救世主,至今仍存在争议。这位不平凡的女强人,在面临死亡时,会留下什么样的惊世遗言呢?1908年11月15日,慈禧梳洗完毕,用完早膳后,六时,开始召见军机大臣,共与皇后(即光绪帝之妻,叶赫那拉氏,也就是

  • 古代将军为何很少骑白马去打仗,看完原因估计你也不敢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赵云

    战马,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封建时代,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于其速度快、冲击力强而受到广泛青睐,稍有些地位的军官都会给自己配备一匹战马,以增加自己的实力及保命能力。那么,古代的将军一般喜欢挑选哪种颜色的战马作为坐骑呢?有人会说,当然是白色的了,又帅又潇洒,向赵子龙一样,银枪白马,杀个三进三出,岂不快

  • 历史上十大昏君,你们认为哪位该排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君王,昏君

    君王可谓万人之上,是权力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国家盛衰的关键人物。古往今来,明君造就盛世,昏君加快衰落或直接导致亡国。下面小编就来盘点下中国历史上的10大昏君。1.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昏庸指数: ★★★上榜理由:不问政事,重用奸佞小人,荒淫无度废嫡立庶。为了博美人一笑竟然

  • 高平陵之变后,曹操留下的老部下为何都按兵不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司马懿

    很多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曹操做司空的时侯,征辟司马懿,他是这样的: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司马懿为什么要这样做,真的是为汉室尽忠?不是的,司马懿深知,创业多难啊,摘桃子才是正道。虽然口头上说着不愿意出仕曹魏,但老成谋国的司马懿还是投奔

  • 张郃欺负黄忠年老,被黄忠打败,为何遇到赵云直接逃走?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黄忠,赵云

    张郃率兵攻打葭萌关,黄忠请战,诸葛亮智激黄忠,黄忠和严颜一起去抵挡张郃,黄忠领兵出关,张郃看见黄忠,欺负黄忠年纪大,与黄忠大战二十多个回合,却没想到被严颜抄了后路,张郃兵败,退了八九十里。张郃以为黄忠年纪大,老了,没用了,以他的武力,拿下黄忠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张郃却想当然了,黄忠不仅不服老,而且

  • 此人是开国皇帝,却埋在土堆之下,2000年无人可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秀

    刘秀身上承担的是延续大汉的重任,王莽建立新朝之时他不过是一介布衣罢了,名为汉室宗亲,实际上跟后来的刘备没什么大区别。可刘秀厉害,他再三衡量天下大势,明白王莽所为已经犯了众怒,便高居汉室宗亲的旗帜,起兵图谋大事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者数不胜数,皇族血脉也大有人在,为何刘秀就能脱颖而出,成为最终

  • 刘备为筹集军费,听取刘巴的这个建议,让老百姓叫苦不堪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备,三国

    看完《三国演义》之后,大家是否已经被蜀汉的这位仁义之君刘备圈粉了呢?可是大家真的了解刘备吗?真实历史上的刘备可不是小说中的这般的,为了筹集军费,刘备与曹操的做法大相径庭,却更加的残酷。看过电影《寻龙诀》之后,大家是否对摸金校尉这个名词有一些的了解了呢?摸金校尉在三国时期就是曹操手下的一支特种部队,他

  • 这位老人随口一哼,诞生了清朝国歌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国歌

    一说起国歌,大家最熟悉的当然就是《义勇军进行曲》,每当雄壮的国歌响起,每一个中国人都内心澎湃激动不已。那么在清朝的时候中国人有国歌吗?当然有,而且你一定听说过还会唱!李鸿章其实,在大清朝时期人们心中并没有“国歌”的概念。随着世界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世界新鲜事物名词也随之传入中国,包括“国歌”。

  • 攘外必先安内 这句话放到明末清初的历史是何等的正确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崇祯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最早是在宋朝赵普给宋太宗的折子上提到的: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而到了近现代抗战初期,成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积极剿共,消极抗日的误国思想。“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本身还是有其正确的思想价值的,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形势下,是否都适用而已。历史倒退个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