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留给家人的三封家书,引人深思

诸葛亮留给家人的三封家书,引人深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623 更新时间:2024/1/2 11:32:08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位及蜀国军师、丞相。

政务繁忙,但他不忘教诲子孙、外甥,《太平御览》《诸葛亮集》中收录其《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家书,后人统称为“诸葛亮家书”。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西部,是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

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处,并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是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也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标志之一,被费孝通先生誉为“八卦奇村,华夏一绝”。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解读: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写此书,以古代贤者所应具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要求谆谆告诫他的儿子。

他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结合切身经验,要求子孙从修身养德做起,励志勤学,为将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做好准备。

诸葛亮在信中指出,“淡泊”、“宁静”是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志向的前提。

他还阐明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肯定了才能和学业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诸葛亮还突出强调了“淫慢”与“险躁”是养性励志的大敌,从而更加肯定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最后,诸葛亮特别告诫子孙不要蹉跎岁月,虚度年华,要努力“接世”,经世致用,否则会老大徒伤悲,后悔莫及。

诸葛亮在这封家信中的话,都是从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至今仍具有非常积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被许多人视为座右铭。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

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

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诸葛村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稚孩童都能熟记于心。

它是当地诸葛小学的必修课,村民们家贴的对联,往往都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诫子书》不光是诸葛氏家训,也是中国传统家规中的瑰宝,给后人以深刻的教育迪。

图为诸葛八卦池

元代中期,诸葛亮27世孙诸葛大狮带领家族迁至高隆岗定居,就是今天的兰溪诸葛村。

诸葛大狮亲自设计村落布局,兴建祭祖宗祠,强化家族观念,谨遵祖训,信守家规,使诸葛村逐渐繁盛,成为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地,并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家风一直传承至今。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又诫子书》解读:

设酒宴客,是为了合乎礼节,表达感情,从而使身心舒适,以恢复人的本性。而礼节尽到,客人退席,这便是最大的和谐与快乐了。

倘若主人的情意未尽,客人也还没有到疲倦的程度,可以续饮,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又诫子书》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教子饮酒合礼致性思想,可以说这是专门就事议事,因酒谈礼,他把设酒摆宴当作一种公关礼仪活动,并希望以酒为媒介,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调节人际关系。

诸葛亮在这篇家书中追求中和之美,认为饮酒太过和不及都不好。

图为诸葛村丞相祠堂。

诸葛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达200余座,其中包括诸葛氏的总祠丞相祠堂和纪念诸葛亮的纪念堂大公堂,以及大大小小的房派厅堂几十座。

这些建筑分别以房派宗祠或祖屋为核心形成团块,又以这些团块再组成整个村落,房靠房,弄接弄,左右牵制,首尾呼应,高低错落,井然有序。

“十家八家同一聚,同出同门同一处”是对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群的形象概括。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诫外甥书》解读: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十三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

不久,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

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

他的大姐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二姐嫁给襄阳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庞山民所生子叫庞涣。

诸葛亮的这封《诫外甥书》就是写给庞涣的。

诸葛亮在这封信中告诫外甥,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

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难免沦落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诸葛村纪念诸葛亮的大公堂

信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

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呢?

一是“慕先贤,绝情欲……恻然有所感”。

“慕先贤”即要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向他们看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够让人奋发向上,坏的榜样则能把人拖入深渊。

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会为一个人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绝情欲”即节制情欲。

外甥庞涣正值血气方刚,因此“绝情欲”就不要沉湎于爱欲而不能自拔。

人生在世,总会为一些繁杂琐事所困扰,而这些无关痛痒的琐事或者烦恼往往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

站得高就能看得远,人生的境界就会提升,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不为琐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弃凝滞”。

做到以上三点,自然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顺境逆境,也能“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二是“忍屈伸,去细碎……何患于不济”。

这是实现志向的措施:要做到能屈能伸、随遇而安,抛却心中无关的杂念,认真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虚心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要做到心胸开阔豁达。

一个人有了高远的志向、广阔的胸怀,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那么,即使他暂时得不到提拔,才华不被别人所了解认可,也不会妨碍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诸葛亮又从反面进行了论述。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不免于下流矣!”

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昂扬的斗志、坚强的意志,那么这样的人生最终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被儿女情长所束缚,在平庸中耗尽一生!

诸葛亮这篇《诫外甥书》只有短短八十余字,却有很深的内涵。

作为年轻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以及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

否则,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平庸下流之辈。

《诫外甥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

反之,则必然失败。

曾国藩在家训中也曾教育子女要“有志、有识、有恒”。

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标签: 三国

更多文章

  • 揭秘慈禧的顶级国宝,一般人只听说过一个夜明珠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作为清朝近半个世纪的实际统治者,慈禧生前过得极为奢侈,在她死后,也将最爱的稀世珍宝带进了墓里,成为其随葬品,而随着孙殿英的盗墓,许多都下落不明。根据记载,慈禧墓中珍宝无数,其中8件更是堪称顶级国宝。翡翠

  • 关于金声桓的文献记载有哪些 有关于金声桓文献记载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李成栋,左良玉

    出自《南疆绎史》金声桓,字虎符,起群盗,号“一斗粟”,初投左良玉军,良玉以同里故,任之。积功至都督同知,充总兵官。甲申,淮扬巡抚路振飞调将分道防河,声桓与之团练两淮间,得众数万以助。大学士史可法督师出,请之从征;已驻防扬州,隶良玉后军。乙酉五月,我大清兵下九江;左梦庚以所部三十六营降,诸将相率北去。

  • 金声桓生平都做过什么事情 明末清初大臣金声桓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左玉良,明末清初,清军,金声桓

    金声桓(?~1649年),字虎符,一字虎臣,陕西榆林人。明末清初大臣。初属左良玉,后从左梦庚归降清廷,攻占江西,授江西总兵。顺治五年(1648年),以不得封侯,又为巡抚所排挤,遂举江西反清,投顺南明永历政权。次年,清军围攻南昌,城破,投水自尽。人物生平金声桓,起身群盗,号“一斗粟”,后投左良玉军中,

  • 宋末三杰合力挽救之下的宋朝是什么命运 他们各自结局又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阶段学习背诵那么多古诗词,现在回想起来这两句依旧震人心魄,这两句诗来自于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当然也是在他抗元过程中被捕时所作。在风雨飘渺的南宋末期,他与陆秀夫、张世杰都是抗元的勇士、名臣,因此被合称宋末三杰,那么他们摇摇欲坠的南宋在他们的合力

  • 弘昼多次为自己办葬礼 为什么雍正和乾隆不反对反而听他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乾隆,雍正,康熙

    乾隆的弟弟弘昼,生前多次干一件荒唐事:为自己隆重地办葬礼。然而奇怪的是,这件事如此荒唐,无论他爹雍正,还是他哥乾隆,都对他听之任之,甚至还有一些欣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弘昼是雍正帝的第五子,乾隆帝弘历同父异母的弟弟,自幼颇灵秀,深得雍正疼爱。雍正的生育能力远没有他爹康熙强,他一生只有十子四女。而十

  • 乾隆弟弟弘昼整天胡作非为 为什么乾隆都没有惩罚他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雍正,乾隆

    乾隆的弟弟和亲王弘昼,算得上是史上最荒唐的王爷了,他生前曾多次亲自为自己办丧事。他一办丧事,大臣及王公贵族们就得送礼。为此,他搜刮聚敛了不少钱财,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可是,乾隆皇帝却基本上没有惩罚过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弘昼是雍正的皇五子,生母是纯懿皇贵妃耿氏。(弘昼剧照)按清朝祖制,生母是不能养自己亲

  • 此人一纸杀胡令被诟病千年,汉人奉他为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冉闵

    自三国统一后,司马懿一手为后代建立了“晋”王朝;但司马氏的后代能力着实比司马懿、司马昭差太多,没坚持几年就搞的分崩离析,宗室相残、国库空虚,民间百姓之苦比之三国时期更加的苦不堪言。而此时在中原大地上却又崛起了另一股“异族”势力——胡人。胡人本非中原人,但随着连年征战,自汉便随战争迁入中原,又经三国大

  • 弘昼为什么多次给自己举办葬礼 自己举办葬礼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雍正,乾隆

    对于弘昼给自己办葬礼的这出戏,在《雍正王朝》其父雍正的一句戏言准确的道出了弘昼的心思,雍正道:小小年纪,就知明哲保身。用北京这边的土话形容弘昼就是“这小子特别的鬼”,所谓鬼,就是机灵鬼,特别聪明的意思。咱盘点下弘昼的身份,他是雍正帝的第五个儿子(后来的乾隆皇帝是雍正的四儿子),由于雍正实行秘密建储的

  • 雍正继位为什么没有对胤祹下手 没有下手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雍正,康熙,定妃

    在历史中我们讨论最多的仿佛都是哪个皇帝最短命,没有想过哪个妃子最短命。不讨论妃子的寿命是有缘由的,由于妃子的寿命都是与皇帝挂钩的,古代很长时间都盛行殉葬制度,皇帝死的时分,就意味着妃子们的寿命走到止境了。凡是事都有例外,到了清朝,曾经完整废弃了殉葬这种不人道的风俗。清朝康熙帝有一个妃子,就活到了97

  • 石田三成为什么会战败 石田三成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日本战国,石田三成

    人物分析败因在日本战国时期,石田三成是一个值得一说的人物。他在忠于丰臣家的势力中,是起到中坚力量的磐石作用及领军人的作用,是实际上的西军的统帅,死时年仅四十一岁。他的失败当然也可以归咎为他的对手实在太过于强悍,德川家康是日本历史上少有的谋略大家,是一个集谋略、狡猾与铁血手腕于一体的人物。面对这样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