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读:太平公主为何没像母亲武则天那样当上女皇

解读:太平公主为何没像母亲武则天那样当上女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23 更新时间:2024/1/3 15:09:31

导读:先看第一个问题。太平公主为什么没能像武则天一样登上权力的巅峰呢?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太平公主的身份不如武则天。可能有人要奇怪了,太平公主是大唐公主,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三个哥哥都是皇帝,翻遍中国历史,也找不出比这更高贵的出身了;而武则天出身文水小姓,她的父亲也不过是个暴发户型的官员,怎么能说太平公主的身份不如武则天呢?确实,论原始出身,太平公主确实比武则天高贵,但是要论起这两个人在李唐皇室中的身份,太平公主就不如武则天了。对李唐皇室而言,武则天是媳妇,而太平公主是女儿。媳妇和女儿哪一个更重要呢?中国古代讲“女生外向”,在父权制的传统下,女儿在娘家只是客人,而媳妇才是家里的主人。人们可以允许一个妻子替丈夫持家,也可以允许一个母亲替儿子持家,但是,却很难想象女儿替父亲持家,妹妹替哥哥持家。

武则天能够掌握权力,关键是她在李唐皇室拥有妻子和母亲的身份。正因为她是唐高宗李治的妻子,所以她才能够在李治生病的情况下名正言顺地辅政,也正因为她是儿子的母亲,所以她才能够在唐高宗去世之后替儿子把持家政。甚至最后她把儿子一脚踢开,自己当皇帝了,人们也还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寡妇,面对不争气的儿子无计可施,只好干脆替他把家业挑起来。只要最后她能把这份家业、这份江山还给他的儿子,人们就可以容忍这种行为,也可以接受她。但是,太平公主就不一样了。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则天的女儿,是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姑姑。而无论是女儿、妹妹还是姑姑,一旦出嫁,对娘家的发言权就有限了。这样一来,太平公主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先天的巨大矛盾之中,她之所以有势力,是因为她是大唐的公主,但是,正因为她只是大唐的公主,她就没有对大唐王朝指手画脚的真正权力。在这一点上,她不仅不如武则天,连韦皇后也不如。

第二,太平公主的政治实力不如武则天。武则天在当皇帝之前,已经当了二十八年的皇后和五年的太后。她一生一直致力于培养官员,所以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政府,到处都是她安插的人手,她把这个帝国控制得很稳。而且因为她长期参政执政,用人得法,惠民有方,所以在官民之中已经树立了牢不可破的威信,人们很习惯她的统治,也很认同她的统治。

太平公主就不同了。她虽然从武则天晚年就开始参政,此后势力节节攀升,直到在睿宗一朝达到巅峰;但是,睿宗当皇帝的时间只有两年,再加上当太上皇继续掌权的一年,也不过三年时间。在这三年之中,太平公主虽然势力强盛,号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但是她所能控制的官员其实很有限,仅仅限于最高层,缺乏真正的社会基础,这样的控制是不稳定的。因此,当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消灭了追随太平公主的宰相和将军后,她也就再无还手之力了。

第三,太平公主的对手远比武则天的对手强大。武则天当皇帝的对手是她的两个儿子,在他们面前,武则天有名分上的优势。中国古代讲究孝道,强调“百善孝为先”,母亲对儿子拥有莫大的权威。母亲控制儿子是顺,儿子反抗母亲就是逆。以顺取逆,焉有不成之礼!但是太平公主就不一样了。她最终的政敌是侄子李隆基。姑姑虽然也是长辈,但对侄子并没有母亲对儿子那么大的权威。即使我们承认侄子对姑姑也要讲孝道,那也是因为姑姑是父亲的妹妹,爱屋及乌。所以,李隆基在政变之前反复跟谋臣探讨,杀死太平公主是不是就意味着对父亲不孝?谋臣都说绝非如此,你干掉太平公主,恰恰是安定你父亲的位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顺父亲呢。这么一解释,李隆基的伦理困扰没有了,心里压力也就没有了,换言之,在名分上,传统伦理决定了武则天对儿子有绝对的权威,而太平公主对侄子则没有这样名分上的优势。

再看实力。武则天称帝的两个对手,无论是李显还是李旦,从他们一生的表现来看,都只能说是个庸才,政治能力远逊于武则天。武则天对付起这两个儿子来并不费力。但是,李隆基就不同了。李隆基不仅在李唐王朝,就是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也是难得的英主,政治能力远比父亲睿宗和伯父中宗强。拿实力不如母亲的太平公主来对付实力强于李显、李旦的李隆基,当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如此,太平公主虽然有政治抱负和政治能力,但是,她离皇帝的目标始终非常遥远。直到生命即将结束时,她还只是在废强立弱,在更换一个更好控制的人当皇帝这一步上下工夫,就算这一步走成了,她离皇帝的目标仍然有距离,何况连这一步都没有实现呢!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太平公主的评价问题。作为政治人物,太平公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肯定,太平公主是一个为维护李唐王朝立了大功的人。这从她的履历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武则天晚年,政局不明朗,太平公主参与神龙政变,拥立中宗,确保了武周政权向李唐的回归。中宗暴薨,她又策划了唐隆政变,消灭了妄图改朝换代的韦皇后,拥立唐睿宗李旦。可以说,太平公主的两次出手确保了皇位在李唐皇室中的继承,大唐王朝能够薪火相传,绵延近三百年,有太平公主的功劳。

其次,太平公主是一个有政治才华的人。孔子讲过,为政之本在于“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从此,贤人政治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不二追求,选贤任能也成为统治者的最高使命。用这条标准来衡量太平公主,她又是一个怎样的政治人物呢?客观说来,她的用人眼光,远胜于两个哥哥唐中宗和唐睿宗,堪比一代女皇武则天。史载太平公主喜欢仗义疏财,经常接济士人,因此士人都称赞她,愿意追随她。那么太平公主招纳的人才到底水平如何呢?我们还举萧至忠的例子。萧至忠是太平公主提拔的宰相,最后也作为太平公主的死党被杀。但是,他死之后十多年,唐玄宗李隆基还对他念念不忘。有一次,一个名叫源乾曜的中级官员,偶尔面见唐玄宗奏事,奏事完毕之后也就走了,自己并没有太当一回事。可是,很快,玄宗就亲自点名,把他提拔为户部侍郎,没过多久又当了宰相。许多人都非常奇怪,说源乾曜有什么本事呀?怎么皇帝就看上他了呢?虽然议论纷纷,但是都不得要领。后来,玄宗主动跟他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解释了。他说:“尔知吾拔用乾曜之速乎?”高力士说:“不知也。”李隆基说:“吾以其容貌、言语类萧至忠,故用之。”我为什么这么快就提拔源乾曜呢?因为他的言谈举止太像萧至忠了!高力士听了大惑不解,就问道,萧至忠不是谋逆辜负了陛下吗?您怎么还会挑选跟他一样的人当宰相呢?李隆基长叹一声说,萧至忠是晚年走错了一步,不该跟太平公主,否则不也是个贤相吗!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来,萧至忠的确是个人才,即使在政敌眼中、心中,他也还是个人才。他这样的人才能够心甘情愿的为太平公主而死,可以就反证出来,太平公主在用人方面确实是有一套的。在这方面深得母亲武则天的真传,是一个有本事的政治人物。既然都具备了政治家的素质,那么,在中国的历史天空上,为什么武则天像恒星始终闪耀,而太平公主仅仅像流星划过夜空呢?为什么她没有得到像武则天那样的评价?有两个原因。

首先,太平公主始终没有得到在政治前台表现的机会。武则天当了十五年皇帝,在此之前,她已经当了五年的摄政皇太后和二十多年的参政皇后。她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自己的政治才华,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是太平公主就不一样了。作为一个公主,她的权力是不公开的,虽然在唐睿宗时期,号称每一件事都要先问“与太平议否?”但是,我们完全不知道到底哪件事经过了太平公主的决策,也就无从评价她的政绩。

另外,因为太平公主至死都处于争权夺利的道路上,远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地,所以,她的政治才华大多数也就展现在夺权而不是治国上。换言之,因为武则天已经是皇帝,而太平公主仅仅是想当皇帝,两个人的侧重点就不一样了。对于武则天来说,权谋只是政治生活的辅助手段,而对太平公主来说,权谋差不多就是她政治生活的全部了。对于一个只搞权谋的人来说,怎么能够真正为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呢?

其次,太平公主的个人综合素质和武则天相比也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只要看看这两个人对财富的不同态度,就可以知道。武则天在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非常俭朴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为了节省衣料,只穿七个褶子的裙子。但是太平公主可不一样了,她以爱财著称。作为武则天唯一活着的女儿,她的生活待遇一向优越。自从武则天末年开始,太平公主频繁参与政变,屡立大功,经济实力更加膨胀。到睿宗时期,太平公主不仅享受一万户的实封,而且还广置田产。据《旧唐书?公主传》记载:“(太平公主)田园遍于近甸膏腴,而市易造作器物,吴、蜀、岭南供送,相属于路。绮疏宝帐,音乐舆乘,同于宫掖。侍兒披罗绮,常数百人,苍头监妪,必盈千数。外州供狗马玩好滋味,不可纪极。” 什么意思呢?说太平公主的田产太大了,凡是长安城周围的好地,都被她占据了。她的生活用品从哪儿来啊?那都是外地给她输送来的精品,从江南的丝绸到四川的锦绣,再到岭南的珍异水果,给她输送各地特产的人络绎不绝,在道路上互相都可以看见。她举凡吃、喝、玩、用,都是同于宫掖,和皇帝一个规格。连服侍她的人都非比寻常,穿着绮罗服装的高级侍女有好几百个,一般的奴隶、老妈子就更多了,甚至达到数千人。

太平公主的财富多了,也就逐渐成了传说,甚至一直到她死后一百年,还让人羡慕不已。唐朝中后期大文豪韩愈曾经写诗说:“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太平公主当年想要占尽春光,她修建的亭台楼阁投下重重魅影,甚至把皇帝的宫阙都遮在了阴影之中。你想知道太平公主的田产到底有多大,她的花园到底走多远才是尽头吗?那你就往南看吧,从长安城一直走到终南山,都根本找不到一块属于别人的产业。长安城到终南山,到底有多远呢?五十里,这么远的距离,都是太平公主一个人的产业,那是不折不扣一个地产大鳄啊。这样一个富婆,是不是应该做点慈善事业啊?多行善事才能够收买人心啊。可是太平公主不是这样干的。她刚刚到长安的时候,不就跟人家寺院里的和尚去争那个磨面用的水碾吗!虽然我们曾经说过那是她韬光养晦,但是,这样的事情做多了,毕竟对政治形象不好,长安城的老百姓不买她的账。

太平公主死后,玄宗李隆基抄了她的家,结果发现“财货山积,珍物侔于御府,厩牧羊马、田园息钱,收之数年不尽”。熟悉清史的朋友知道,乾隆皇帝有一个宠臣叫和珅,也是大肆敛财,到嘉庆皇帝即位后被抄家,结果抄出来的财物折合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朝廷十年的总收入。所以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其实太平公主跟李隆基的关系也是一样,李隆基在那儿打扫打扫太平公主的家底,那就够维持一阵子国库的开销了。太平公主这样广蓄私财,她这财产是从哪儿来的呢?还不都是从老百姓手里搜刮来的。她置国家和百姓于不顾,又怎么能够受到人们的爱戴和认同呢?

正因为如此,虽然太平公主为李唐王朝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她没有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影响中国历史,也没有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赢得人心。虽然一时权势逼人,富贵泼天,但是一旦在政治上失败,影响也就烟消云散,就像流星划过夜空一样。

标签: 太平公主武则天女皇帝

更多文章

  • 广结天下名士:一代枭雄曹操借助舆论踏入仕途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枭雄,舆论,仕途

    导读:特殊的时代有特殊的游戏规则。汉代盛行品评人物之风,声名直接影响士子的仕途。要想使自己声名远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自我炒作。曹操就实践了一回,只是做得有些露骨,有些霸道,一旦求得名士的赞许,便心满意足大笑而去。或许这就是枭雄的独特之处吧。汉代用人,非常重视舆论的评价,其职用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地方上

  • 努尔哈赤的两个女人:孟古尽得宠爱阿巴亥被逼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努尔哈赤,孟古,阿巴亥,清朝

    孟古姐姐尽得宠爱阿巴亥被逼殉葬满族的先人女真族,在明朝时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共同生活在东北肥沃的土地上。明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女真逐渐吞并建州女真各部。女真各族经常以通婚来联合。1588年10月,努尔哈赤出于政治需要,娶了叶赫那拉氏。努尔哈赤平生娶过16位妻子,她们在当时统统被称为“福晋”。直

  • 大唐帝国的哪个宰相当街被杀?谁才是幕后主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宰相,武元衡

    大唐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早晨,当朝宰相武元衡从靖安里的宅邸出来,像往常一样乘坐车轿前去上朝。当时天还蒙蒙亮,当车轿走到靖安坊东门时,突然从路边闪出一群黑衣蒙面人,他们射灭侍从的灯烛后,向车轿中的武元衡扑来。先是一箭射中武元衡的肩膀,然后一刀砍中了他的左腿。这些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身手极好,

  • 不出名的吴越王钱镠猛事:率20人吓走十万土匪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吴越王,钱镠,唐末,

    在唐末农民起义中,有一种颇为奇怪的现象:这场起义的发动者王仙芝、黄巢是贩私盐出身,而协助唐王朝剿灭这场起义的人中,也不乏贩私盐者存在。诸如朱温,诸如钱镠。对于朱温(全忠),人们可能比较熟悉,而对于钱镠其人,恐怕熟悉的人就不会那么多了。钱镠,字具美(又作巨美),钱塘临安人。是五代十国时吴越王国的创立者

  • 李清照作为个婉约派诗人却未影响民族气节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清照,宋朝,金人,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

  • 被女色掏空了身子的明穆宗:为后宫女色鞠躬尽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明穆宗朱载垕,明朝,明朝皇帝

    《明穆宗朱载垕个人简历》姓名: 朱载垕性别: 男年龄:36岁民族: 汉族属相:鸡职务:皇帝单位:明朝年号:隆庆在职时间:1567年 -- 1572年初婚:17岁 卒年:1572年死后称号:明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爸爸:明世宗朱厚骢(嘉靖皇帝)妈妈:杜康妃儿子:明神宗朱翊钧(万

  • 在《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之智是有用还是无用?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水浒传,吴用,有用,宋朝

    导读:吴用是个教书先生,却愿意使枪弄棒,结交的人物也是晁盖、三阮之类的人。公孙胜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晁盖只介绍了他叫吴用,而公孙胜却知道他叫加亮,这说明这个人在江湖上有些名气。吴用外号智多星,说明他有智慧;这个人的字是加亮,会让人联想到那个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但是,这个人的名字又叫做吴用,从读音再到他的

  • 唐太宗任用22位宰相的启示:盛世仍然要加强制约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太宗,宰相,盛世,

    唐太宗君临天下23年,在他统治时期,中国由乱而治,四夷宾服,天下归心,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究其原因,用唐太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安天下者,惟在得用贤才。”从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22位宰相的故事,可见其高超的用人艺术之一斑。唐太宗弱冠举兵,继位前因为军功被封为秦王。秦王府属是他南征北伐的

  • 唐太宗的宰相房玄龄趣闻:怕皇帝怕同僚怕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房玄龄,怕老婆,宰相,

    公元617年,深秋。陕西关中渭北一带,天高气爽,草木泛金,一支十几万人的大军驻扎在这里。一天,一个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子,忽然悠然自得地穿过猎猎旌旗,走向军营的辕门。“我叫房乔,字玄龄,前来求见你们的统帅、二公子李世民。”声音很温和,一听就是文人。那时才19岁的李世民掀开军帐——哟,竟是一双细长、湛然有

  • 亡国之君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只是个投错胎的诗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陈叔宝,南陈,后主,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派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些人,生在帝王家,真是投错了胎。便如陈叔宝,若长在平民甚或贵族之家,定是后世留名的文学家。可惜,出身无法选择。陈受梁禅,虽仅存在三十二年,然在此期间——应该说在陈叔宝即位前的二十多年,算得上南朝百姓们的好时光,战乱较少经济发展,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