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官员"家训":曾国藩愿儿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古代官员"家训":曾国藩愿儿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950 更新时间:2023/12/27 7:51:42

如何教育“官二代”,历来就备受关注。古代有见识的官员,都相当重视家庭教育,都有严格的家训,都期望后代都能成才,知书达理,以维系良好的家风,延续家族的良性发展。

力戒儿孙奢靡浪费

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记载,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于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做的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多少年都不换新的。儿辈们见父亲这样,也都自觉地勤俭节约。皇帝派人编写歌词称颂道:“智如崔浩,廉若道生。”号召全国的官员都来学习崔浩的慧智和长孙道生的清廉。

唐朝的卢承庆博学有才干,曾任宰相,临终时交代儿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殓,不要用牲畜祭奠,坟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认就行了,不要过于高大宽广;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椁,那样太浪费了;碑文只记载官号和生卒年月,不要弄许多漂亮话在上头。”这无疑是对儿孙的一种言传身教,在旖旎繁华、生活富足的唐初,高官能俭朴平实、不尚浮华,绝对也是有益世风的正能量。

必须读书明理

中国古代的官员,自古就有立“家训”的传统。明代洪洲就在其《家训》中谆谆教导曰:“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贫则训蒙以给衣食,但书种不绝可矣。”在古代士大夫看来,读书比奢华的衣食更重要。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要做善事

古代官员在外做官,囿于公务以及交通不便,长期回不了家,没有如今发达的通讯工具,与家人联系只能依靠家信,所以,古代官员的“家书”成为教育其在老家子弟的一种重要形式。

清代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记载,明神宗时的礼部尚书沈鲤在京为官,常写信给商丘老家的儿辈,对他们的约束极其严格:出行上,不许儿辈“出入公门,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骑马,不可乘车”;衣着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等等。并且,他还经常写信提醒儿辈“秋夏粮及早上纳,多加与些火耗,各庄上人,常约束他,莫要生事。”显然这是要家人遵纪守法。

此外,沈大人还要求儿辈多做善事:每年冬天做一百件棉袄施舍给穷人,对于亲戚中的穷苦者、孤寡者,也要经常接济等等。他在家书中教育儿辈:“大抵盛极则衰,月满则亏,日中则昃,一定之理。唯有自处退步,不张气焰,不过享用,不作威福,虽处盛时,可以保守。”历史上的沈鲤为人正直,为官清正,被推崇为贤臣。

标签: 官员古代曾国藩

更多文章

  • 唐宣宗死前下诏裁放宫女:禁其嫁给未中进士书生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宣宗,文人,科举,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出身寒族的读书人获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由于每年科举录取的名额有限,能幸运地冲过科举考试独木桥的举子,实在少之又少,因此,古人对科举中第者推重艳羡至极。《唐摭言》就这样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

  • 女医明妃传》中的钱皇后是何人?比允贤更痴情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明朝,女医明妃传,皇后

    近日,《女医明妃传》在卫视开始热播,中医题材的电视剧让很多人都眼前一亮,而这部电视剧,一反常态的,没有太多宫斗的戏码,更多是关于成长、关于爱情、关于命运的纠葛。剧中,除了由刘诗诗饰演的女主角允贤的一系列爱情史,美丽善良的钱皇后也让我们动容,其实,在历史上,钱皇后不仅真实存在,还是一名贤后。孝庄钱皇后

  • 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被当摆设凄凉悲惨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汉昭帝,皇后

    读《汉书》,时常感觉小宇宙不够用。比如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是霍光的外孙女,宣帝即位后,册封太皇太后,辈分还将就;可是没多久,孝宣又娶了上官氏的姨妈霍成君,这就费思量了,——她们该如何叙伦常?我们为古人操心,古人丝毫不闹心,因为上官氏从入宫到过世,凡四十七年,一直就像聋子的耳朵,纯属摆设,没人在意她。

  • 曹丕曾是一流击剑运动员 击剑技术令人惊叹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丕,击剑

    曹丕除了是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个一流的击剑运动员,在魏晋时代,洛阳一带的击剑水平最高,出了很多名师,曹丕的教练就是当地的击剑名家史阿。曹丕在其著作《典论》里,就记载过一次自己亲身参与的击剑比赛。某天,曹丕和朋友饮酒,谈到击剑,大家兴致高起来。有位名叫邓展的将军,据说擅长擒拿格斗和各种兵器,而且还会空手

  • 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四菜一汤”分别指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太祖,朱元璋

    相比起来,前朝的朱姓皇帝就没有清皇那么讲究,这可能与朱元璋早年家境贫寒、吃不饱肚子的经历有直接关系。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要饭时饿得头昏眼花,一个讨饭婆给了他一碗瓦罐汤。朱元璋吃了还想吃,便问妇人这是什么汤。妇人顺口胡侃一句“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记下了。当了皇帝后,便要御厨给自己做此道汤,但御厨

  • 明太祖朱元璋所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太祖,朱元璋,明朝

    开国皇帝深知江山来之不易,守成皇帝就未必能体会了。如同现在官方提倡的“四菜一汤”招待方式时常变味一样,明朝的御膳内容后来也都被“改头换面”了,如原涮锅水没有两样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御厨用百只小鸟的脑子来做,味道特鲜美。据明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记载,中后期明朝御膳的花样也繁多,天天

  • 朱元璋与刘伯温何关系?为何屡次抢刘伯温兵书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明朝,刘伯温

    明洪武八年(1375年),告老还乡的大明军师、诚意伯刘伯温病危,临终前对守候在身边的儿子刘琏、刘仲景说:“我死后担心会给家里留下祸害,我写的兵书《百战奇谋》乃我一生心血,可惜没有找到传人……本想把这本书献给皇上,但皇上多疑,就是献上去了他也不会相信,倒不如烧了可保一家人平安……”第二天他就在昏迷中死

  • 朱元璋是怎样惩治贪官污的?朱元璋反腐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明朝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诏令:“自今犯赃者无怠”。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又下令,犯赃罪的官吏一律贬谪到凤阳屯种,也就是罚去干农活。仅洪武九年(1376)一年,在凤阳屯种的官吏就接近一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贪官。在《大明律》中,朱元璋对贪官污吏处罪特别重。其中,犯有贪赃罪的官吏,一经查实,一律发

  • 揭秘:少年时期的成吉思汗都经历过哪些磨难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成吉思汗,元朝

    成吉思汗十三岁时,已经长成一个传奇般的少年了,他可以用歌声唤来天上的雄鹰,而用最硬的木头制成的弓,他一拉就折了。他每顿饭要吃一只羊,他每天都要骑着马去寻找远方仇人的影子。从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尔人用毒酒害死后,他的心里就开始被复仇的火焰给点燃了。一个十三岁孩子内心复仇的力量,是可以让草原上的草也感到震荡

  • 仁宣之治是哪个皇帝创造的 是明朝最昌盛时期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仁宗,仁宣之治,明朝

    其实仁宣之治措施有很多,如果大体来分的话,仁宣之治措施可以分为3个方面,主要是在政治上的措施,在经济上的措施和在社会治安上的措施。其实后代历史学家普遍对仁宣之治措施赞扬很高,认为这些措施对后代有启蒙意义。在所有的仁宣之治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明仁宗和明宣宗两代都改组了内阁,把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