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为什么三国的这位皇帝不常被提起?

揭秘:为什么三国的这位皇帝不常被提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648 更新时间:2024/2/11 7:08:17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被关注的最多的往往是那些在战场上杀敌的将士和智慧超群的谋士。相比来说皇帝就关注的比较少了。只是对刘备,孙权曹丕了解的多。尤其是下面这位皇帝,他在三国里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今天就来说说他的故事。

网络配图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魏文帝曹丕病故,魏明帝曹叡刚即皇位的时候。那时候明帝年轻,即位头几天也没见什么大臣,朝臣们大都不了解他,心里捏一把汗,不知道这个皇上行不行。后来曹叡只单独见了侍中刘晔,说了一天的话。刘晔出宫之后,大家都去探问新皇帝怎么样,刘晔答道,“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刘烨说曹叡是与秦始皇和汉武帝同一类的皇帝,只不过才能略微逊色一点而已。这一答不仅让大臣们都放了心,也基本确立了曹叡的历史口碑,因为曹叡的确有秦皇汉武的遗风,尤其他们虽然年纪轻轻就登大位,但都不怯场,能给人一种英气勃发的感觉。其实曹叡小时候是颇得曹操喜爱的,《三国志》记载曹叡 “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曹操甚至曾经对曹叡说过,“我基於尔三世矣”,俨然已经看出了孩提曹叡的帝王之气,这颇有清朝康熙皇帝喜爱孙儿弘历,即后世乾隆皇帝的感觉。

“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给曹叡下的总评判。陈寿认为曹叡能够做到不被臣下掣肘,能够驾驭群臣并且大胆行政,而且有做皇帝的大气概,可以说这是个极高的评价。综合刘晔和陈寿的评价来看,曹叡做皇帝的气场和心智首先就不输给父亲曹丕,也不输给好大喜功的孙权。

当然仅仅这些还不足以定论曹叡为三国第一帝,曹叡最值得称道的其实是他的军事能力。曹叡在位时期,是蜀吴两国联合攻魏最频繁的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全部发生在曹叡在位时期,孙权也在这段时间频繁配合蜀汉发动攻势。然而终魏明帝一世,蜀吴几乎没有尺寸之功。

网络配图

在此期间,曹叡曾经两次驾幸长安,在前线指挥魏军对蜀作战,一次驾幸寿春,直面孙权的进攻,均粉碎了敌人的军事行动。同时曹叡还北击鲜卑,稳定了北方边疆;公元237年,公孙渊自称燕王,与魏国中央分庭抗礼,曹叡派司马懿击败公孙渊,斩其首,这些军事成就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的统治基础。而曹叡并非单靠手下的前朝旧臣立功,他自己的军事才能也很强。一次孙权出兵攻打江夏,朝臣都商议要发兵救应,曹叡说道:“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 后来孙权果然退军,证明了曹叡的正确判断;司马懿征伐辽东的时候,天降大雨,导致司马懿无法进兵,有些大臣认为辽东地远,公孙渊无法一次性被剿灭,劝明帝下诏回军,曹叡回答说,“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后来没多久,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曹叡的准确判断。

而反观曹丕,他在位期间魏国的军事可谓一团糟。曹丕两次大规模亲征吴国均无功而返,空费钱粮军马。可以说曹叡的军事才能确实得到了祖父曹操的遗传,胜过父亲曹丕不少,这也是曹叡帝王人生最大的功绩。考虑到三国时期帝王们糟糕的军事能力,曹叡可以当仁不让稳坐第一。

还有一点让曹叡脱颖而出的,就是他作为君主的度量。曹叡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不杀谏臣的皇帝,可以说曹叡很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而且曹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容易因为左右的风言而改变自我,这一点要胜过曹丕、孙权以及刘备,甚至胜过祖父曹操。曹叡第一次临幸长安指挥对蜀作战,回都之前洛阳传闻曹叡驾崩,于是群臣商议要拥立曹植为帝。后来曹叡回宫,大家才发现曹叡没死。曹叡的祖母卞太后转悲为喜,要追查造谣的人,曹叡却只简单地说,“天下皆言,将何所推?” 魏明帝这份宽广的胸襟实属难得,颇有祖父曹操烧手下跟袁绍的互通书信的风范。

网络配图

曹叡在位时期也曾关怀民生,轻徭薄赋。诸葛瑾如此评价曹叡,“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 其实蜀吴当时并不一定害怕魏国的进攻,而魏国的治国有方才是蜀吴最害怕的事情,曹叡在位前期做到了。

曹叡和曹操、曹丕并称曹魏“三祖”。除了政治意义上的并列,其实此三人还有一个并列,那就是他们的诗文。曹操一代文豪,曹丕不及曹操,曹叡又不及曹丕,但毕竟曹叡“能诗文”,也是正史的记载。曹叡曾有作品集,但后世失传。明朝文学家胡应麟曾经评价,“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煊赫,仅曹氏操、丕、睿耳。 ”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曹叡的文学成就。

我们必须惋惜的是,曹叡并没有生在一个大一统的皇家,我认为这让曹叡的历史地位打了折扣。看待一个皇帝的功过是非,我们不仅要看到他的帝国有多么强大,也要看到他个人的言行准则。如果全面地看,曹叡在三国时期的皇帝里确实独树一帜、颇有祖父遗风。如果曹叡没有早丧,没有错误地托孤司马懿和曹爽,导致后来的司马专权,历史会怎么发展又有谁知道呢?

标签: 皇帝

更多文章

  • 清朝十二位皇帝葬在哪:原来皇帝都是风水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十二位皇帝葬在哪

    清朝,自从努尔哈赤发迹,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一直到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一共持续了约276年。这两百多年的时间中,共有12位皇帝在位,他们生前发生的事儿,被如今的清宫剧传的是神乎其神,比如最近热播的某剧,康熙皇帝和纳兰性德之间的故事,简直虚构的毫无下线。不过,皇帝们死后的事儿却是没什么

  • 张飞的一场战地姻缘 让几大豪门都成了亲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飞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刘备为左将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任命关羽、张飞为中郎将,相当于师长或旅长,表面上对他们挺客气,“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但其实是把他们软禁了起来。表面温和平静的刘备其实一向不是省油的灯,在许县他暗中参加了董承策划的政变,这件事还有行动,刘备又找机会离开了许县,带兵到了徐州,表面是

  • 辛弃疾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虚溜拍马酷吏恶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网络配图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

  • 顺治皇帝驾崩后为何要董鄂妃的堂妹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顺治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顺治最钟爱的董鄂妃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在其去世后的那年冬天,顺治也在悲痛中突染天花,没过多久也不治身亡。顺治弥留之际,大学士王熙奉命赶到皇帝病榻旁撰写遗诏。在其自撰《年谱》中,王熙自称所写遗诏经过了皇帝的认可,“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顺治十八年正月初

  • 揭秘:三国吕布见面刘备的全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吕布

    刘备很会演戏,既然要欢迎吕布,那戏就要做足。刘备出城三十里迎接吕布,和吕布并驾齐驱进入徐州城,客客气气谈话,仿佛是多年好友一般,完全不提当初在虎牢关前的一场生死大战。在宴会上,吕布还是一贯的以自我为中心,嚣张跋扈。吕布口中虽然说,自己此次是前来投靠刘备,但是却摆出自己的两大功劳。其一,杀掉董卓,成为

  • 三国历史人物:大将魏延真的叛蜀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魏延

    魏延真的背叛了蜀国吗?蜀国名将魏延是三国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蜀汉后期最为重要的大将,因“性矜高”而与“平日诸将素不同”;屡次北伐时,“延每随亮出,欲请兵万人,与亮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深为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所“制而不许”。建兴12(公元234)年秋,在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因与丞相府长

  • 谜案:顺治帝为何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鳌拜

    提起鳌拜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凶神恶煞,谋权篡位。可是就是这样的鳌拜却得到了顺治的钦点,任命他为辅佐大臣。这件事情背后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鳌拜的战功鳌拜在满清打天下时期立下过汗马功劳,军功赫赫,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对满清也是衷心耿耿。崇德二年(1637),清军进攻牵制辽东的明军重要基地皮岛(今朝鲜椵

  • 良禽择木而栖:庞统一生唯错在选错了主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庞统

    有句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中庞统是与诸葛亮凤雏齐名,而刘备只信任诸葛亮,而不信任庞统,这是何道理呢?网络配图这不是庞统的能力问题,只是良禽找错了大树,贤臣错过了合适的君主,是庞统与刘备路线不合,性格不符所致。庞统在策略和战术上都讲究强力和霸道,而刘备喜欢采用柔能克刚,以德服人的办法

  • 历史揭秘:康熙那么恨鳌拜为何也没有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鳌拜

    康熙皇帝8岁即位后,因其年幼,有四大辅臣代其执政。这四大辅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其中,索尼老谋深算,又加上年老体弱,所以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遏必隆性格懦弱,能力也不出众,是一根毫无原则的随风草,哪边风大就倒向哪边。于是,这四大辅臣最终就演变成了苏克萨哈和鳌拜之间的

  • 揭秘汉武帝身边拥有四大国宝级的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武帝

    皇帝大多都是荒淫的,不过最好色的皇帝非汉武帝莫属。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汉武帝身边拥有四大国宝级的美女。这些美女不仅美貌无比,而且都在历史上有名气,很有典故。第一个美女就是陈阿娇。当年4岁的胶东王刘彘就对身前的小美女阿娇垂涎,当姑母问他阿娇怎么样的时候,小刘彘就很懂事的说:好,若得阿娇做妇,当做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