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仁宗无亲生儿子 遭遇“立储危机”

宋仁宗无亲生儿子 遭遇“立储危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254 更新时间:2024/1/22 10:46:33

北宋建立不过才百年,就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政治危机。这场危机,不是宫廷政变,不是将帅谋反,而是因为宋仁宗没有儿子。

仁宗是真宗第六子,十三岁即位,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从真宗开始,皇嗣便接连出现厄运,真宗生了六个儿子,五个早死,只剩下仁宗这根独苗。仁宗时,不仅子嗣稀少,死亡率也达到了百分之百。

仁宗的后妃不少,可惜他本人的生育能力实在太差。二十六岁时,仁宗依然没能生出一个儿子,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为此,仁宗很着急上火。为了生儿子,仁宗想到了“引子”偏方,即抱养一个孩子,以此引来自己的亲生儿子。

网络配图

抱养谁呢?仁宗想到了堂兄汝南郡王赵允让。赵允让天资浑厚,外庄内宽,不仅为人正派,口碑很好,而且生育能力极强,不到四十岁就接连生了十几个儿子,且个个壮实。经过一番挑选,景祐二年(1035年)二月,仁宗把赵允让的第十三子接进皇宫,赐名赵宗实,并让皇后亲自抚育。当年,赵宗实四岁。

有些事情就是很邪乎。赵宗实进宫才一年多,就“引”来了一件喜事,宫人俞氏怀了身孕。景祐四年(1037年)五月初九,俞氏为仁宗生下皇长子,仁宗激动地大风慈悲,“录系囚,降死罪一等,流以下释之”(《宋史·仁宗纪》)。然而,皇长子在出生的当天便死了。后来,仁宗追封皇长子为褒王,赐命赵昉。

赵昉死后,赵宗实继续当“引子”,仁宗也开足了马力。宝元二年(1039年)八月,宫人苗氏临盆,仁宗专门焚香祈祷,果真又生下一个皇子。仁宗再次大发慈悲,“降三京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宋史·仁宗纪》)。不久,仁宗为这个皇子取名赵昕,封忠正节度使、寿国公,希望此皇子能健康地活下来。

在宫廷上下的精心抚育下,赵昕倒也硬朗,这下仁宗终于松了口气。既然有了亲生儿子,赵宗实充当“引子”的使命已经完成,仁宗动了私心,便打发赵宗实回到了本家,退货。不料,到了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赵昕突然得病而死,年仅三岁。仁宗心疼得直掉泪,追封赵昕为太师、中书令、豫王。

连失二子,又没了“引子”,仁宗痛定思痛,继续在求子的道路上奋斗着。好在赵昕时,朱才人已有身孕,仁宗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朱才人身上。庆历元年(1041年)八月,朱才人顺利地产下一子,仁宗赐名赵曦。为了让赵曦好养活,仁宗下诏“中外毋得以皇子生,复有贡献”(《续资治通鉴》),保持低调。

网络配图

然而,仅过了一年半,厄运再次降临。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鄂王赵曦也夭亡。此时此刻,仁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这张脸算是丢大了。此后十几年,仁宗虽然很努力,但一直没再生出儿子,太子之位也一直虚悬着。不少大臣认为,仁宗已经不年轻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是该想办法立太子了。

至和二年(1055年)三月,虢州发生特大水灾,民怨四起。这时,宰相庞籍上了一道密奏,“太子天下本,……愿择宗室之宜为嗣者早决之,群情既定,则灾异可塞”(《续资治通鉴》)。这有些趁火打劫的味道。对此,仁宗没有表态。嘉祐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染病,群臣心慌,纷纷上疏请立太子,起居舍人范镇一连上了十九道奏章,仁宗压力很大,但一直在拖延,盼着生儿子。

拖归拖,仁宗也有两手准备,一是继续努力生儿子,二是想吃回头草。赵宗实自八九岁被“退货”后,一直在家学习,而今已近而立之年,各方面都比较优秀,是最合适的“宗室之宜为嗣者”。仁宗任命其为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掌管皇族事务。当时,赵允让病逝,赵宗实以服丧为由,没有答应。守制结束后,赵宗实依然不买仁宗的账。显然,赵宗实对于当年被仁宗抛弃仍心存芥蒂。

网络配图

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自知生子无望的仁宗在宰相韩琦等人的劝谏下,下诏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赵曙。赵曙闻讯后,立马装病不从。毕竟,他不是仁宗的亲儿子,无威无望,贸然入宫难免遭受祸端,帝王家的事情最残酷。仁宗知道伤过赵宗实的心,软的不行来硬的,故诏令“皇子若称疾,即乘肩舆”(《续资治通鉴》),如果赵曙真的病了,抬也要把他抬来,实在不行,担架伺候。

赵曙抗拒了几天后,最终还是被抬到了清居殿,忐忑不安地认了仁宗这个爹。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仁宗驾崩,赵曙遵遗命即位,是为英宗。英宗本与皇位无缘,但因为幼年入宫“引子”事件与仁宗结缘,并幸运地成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然而不幸的是,“引子”事件对英宗造成的心理负面影响巨大,虽然当了皇帝,却缺乏底气,在位不足四年病逝。

标签: 宋仁宗

更多文章

  • 光绪西狩途中密传”衣带诏” 号召臣工杀慈禧勤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光绪西狩途中密传”衣带诏”

    光绪西狩途中密传“衣带诏”号召臣工杀慈禧勤王?老管家说自己终究是个下人,如果真有秘密的话,最可能知道的,是耿及贞的二弟耿及静。本文摘自:天津网,作者:佚名,原题为:《私藏皇帝旧衣治死罪》光绪皇帝的一条破旧中衣,竟然会在多年后引出一桩滔天大罪,多少人为此丢了性命,可悲,可叹……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在天津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诛杀功臣的顺序有何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也非常有意思。朱元璋第一次诛杀功臣,是从廖永忠开始的。之后一路杀下去,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关系的远近了,关系越远,被杀得越早。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的濠州旧部,还继续扩大着优势地位。直到朱元璋这一朝终了,功臣都被杀得差不多了,这个格局基本上也没怎么改变。网络配图朱元璋最早是因为参加

  • 交趾郡:铁腕皇帝朱元璋愧对中原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

    导读:不少人觉得越南人现在太嚣张了,国内主战气氛变浓。其实,越南人在历史上就不安分,周边文莱什么的,都被其侵略过,在中国南疆也未少作乱,特别是在明代,明政府为此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越战”。而历史惊人地相似,明代也是在建国后与现在差不多的时间段,越南开始作乱!面对越南的不安分,以铁腕着称、酷刑闻名的马

  • 他是暴君 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不杀功臣的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

    千古第一人秦始皇,中国第一位称帝之人,统一文字、货币、度衡量,改写历史的千古一帝,后代多骂秦始皇是嗜杀、暴虐的暴君。网络配图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帝暴虐,杀害忠良、荼毒百姓的典故太多太多: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因猜忌,对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残忍杀之;布衣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猜忌:对徐达、李文忠

  • 当年蒙古大军西征为何所向无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蒙古大军

    导读:蒙古骑兵是中世纪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种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下面就和中国历史故事网

  • 蒙古东征高丽:忽必烈时代彻底征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忽必烈

    导读:从1231年至1273年,元朝(蒙古)先后九次征伐高丽,最终高丽投降,成为元朝的征东行省。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国王和王室贵族迁都江华岛;1258年高丽崔氏政权垮台,国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抄发动抗蒙古战争,1273年蒙古占领济州岛,结束抗蒙古战争。下面就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去了解

  • 宋江侧面:不择手段骗取好汉上梁山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江侧面

    一天,江州府外杀气重重。“梁山”老大晁盖和花荣、燕顺、阮氏三雄等十七位梁山首领及一百多弟兄,乔装打扮潜入城中。而与此同时,江州府城内人山人海,六七十个狱卒把两名死囚犯押至刑场,单等午时三刻的到来。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明晃晃的大刀高高举起之时,梁山好汉从四面八方杀入法场,杀得官兵们

  • 秦始皇一生从不杀功臣 中国历史的唯一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一生,最为值得人称道的一件事就是,秦始皇一生从不杀功臣,所以,作为秦始皇的臣子,从来就不用担心鸟尽弓藏与兔死狗烹,而且,秦始皇从来就是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虽然王翦灭楚前曾经有一段话关于担心受秦始皇猜忌,除了王翦机密于朝廷外,其实秦始皇也没如王翦所云的,也是给了王翦足够的权力,没有干涉

  • 揭秘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太监 竟和包拯有一拼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包拯,张承业

    在人们的观念里,似乎宦官没有一个好人。尤其是电视剧、小说作品中,宦官们结党营私,铲除异己,贪污受贿,甚至威胁王朝社稷。那么历史上真的就没有一个好太监吗?答案肯定是有的,只不过不多而已。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好太监。网络配图唐末五代时期最著名的宦官张承业可以算得上是个好人了。在唐昭宗时期他是河东监军,因

  • 惊闻!三件偶然事件竟改变大汉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汉

    导读:三件事竟改变一个朝代的历史,这该有多么离奇。尽管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但是如果不是因为这三件事,大汉王朝历史必将会被改写。网络配图1、寒溪夜涨当年,韩信因得不到刘邦重用,极度失望以至对刘邦就此绝望,于是带着满腹怨气,悄然走人。随后,萧何知道了,没来得及脱官服,骑着马就去追他,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