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慈禧太后的葬礼:灵柩顶大金球纸兵纸将如真人

慈禧太后的葬礼:灵柩顶大金球纸兵纸将如真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141 更新时间:2024/1/18 18:31:38

1908年11月,京城的人们议论纷纷,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都驾崩了,而且濒死时遵循了几千年前的礼仪,即在满朝文武百官的注视下孤独地死去。1853年,慈禧被咸丰皇帝选作懿妃,后又为咸丰帝生下一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深得咸丰帝宠爱。当她的外甥光绪继同治成为皇帝时,慈禧垂帘听政,成为举世瞩目的东方女皇,在她的统治下,大清帝国走到了尽头。慈禧太后死于一个现代科学文明已经光临中国的年代,但她死后葬礼上所演出的却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礼仪。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北京病逝。享年七十四岁。事隔百年,这一组老照片带我们回头看当年的国葬场面:纸将纸兵,纸轿纸马,大小如真,不细看,还真分辨不出。盖着金黄色柩布的太后灵柩被缓慢而庄严地抬过了北京灰色的土丘。我肯定不会忘记这个日子,1908年11月9日,是一个阴霾的冬日。凌晨6点,刮着刺骨的寒风,我身裹裘皮大衣,坐在一个旧黄包车里,穿过空旷的街道,向东直门赶去。在东直门外的一个小土丘上,外务部官员们专门为各国公使馆所介绍的在京外国人搭建了一个带顶棚的看台。

在东直门内附近,还有一个单独的亭子,这是为各国外交官、尊贵的商业权贵及记者们所搭建的。我本来可以作为荷兰阿姆斯特丹《电讯报》记者在那儿申请到一个位置,但我知道在那儿是看不到普通老百姓的。但要在城外把老百姓全都赶走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从紫禁城到清东陵有75英里(约120千米)的路程,而且那天凌晨,北京几乎所有的居民都源源不断地涌出了东直门。我觉得在东直门外观看送葬的行列将会更有趣和更有代表性。

在举行葬礼的好几个月前,去清东陵的道路就已经被修缮,清东陵内安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等大清皇帝。在修路过程中动用了蒸汽压路机,亲和高官们还巡视了道路的情况。人们尽了一切努力来为已故的慈禧太后准备这条道路,以便使金色华盖下的金黄色灵柩能够庄严顺利地通过。从我所住的使馆区乘坐黄包车到东直门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在前半个小时内,我沿着哈达门(崇文门)大街飞奔疾驶,因为街上几乎看不到人,但是在东直门右边的一条小街上已经聚集了大量的人群。整条大街上都站满了武警和步兵,马车、骡车和黄包车正从西面和北面源源不断地赶来。在凌厉的寒风中,又经过半个小时的上下坡,我终于来到了可以观看送葬队伍的看台处。

亭子前面的道路上挤满了人,送葬队伍如何能通过这儿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整条路都完全被堵死了。在7点或最迟7点半的时候,所有的来宾都得到齐,因为那时所有的道路都要被封闭。7点15分时,送葬队伍离开了紫禁城,但一直到了10点半,从亭子里的看台上才终于望见了送葬的队伍。如何能在瞬息之间清理出一条道路,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穿着现代军服的中国骑警骑着蒙古矮种马来到了这儿,一会儿工夫,他们就清空了道路,使大家都站到了小土丘上。没有发生任何搏斗和争吵,在欧洲也许要半个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儿只用了瞬间的工夫。

打头的是一队穿着现代军装的长矛轻骑兵,装束齐整,举止得体;接下来是由仆役们用手牵着,成一列纵队的小矮马;再后面就是一大群身穿猩红色绸缎衣服,帽子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大约有几百人,他们预备着轮换抬灵柩。紧接着又是另一队长矛轻骑兵,后面跟着马枪骑兵。他们属于皇家禁卫军,身穿有红镶边的灰色军衣。后面又有一排排穿着红衣服的仆役,举着绿、红、紫、黄等各种颜色的旌旗和低垂的绸缎条幅。再往后是一个奇异而庄重的场景,三匹排成一列纵队的白色小矮马分别拖着三个装置在四轮轻便马车上的轿子。在我身后有人解释说,这些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轿子,那些白马也是她的宠物。后面跟随的其他白马身上都有黄色绸缎饰物。这个由小矮马组成的队列行进缓慢又悲怆,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接下来是来自戈壁滩的高大骆驼,它们成两列纵队,行走在道路的两旁。它们背负着用黄绸包裹的搭帐篷必需品。因为这个送葬行列在到达清东陵之前要走整整5天的路程。这一队行列是多么具有东方色彩,首先是披着黄绸、色彩鲜艳的轿子,然后是白色小矮马,而现在则是高大而威严的骆驼。这情景离我们的时代是多么的遥远。

后面,一排排骑兵向我们走来,更多的黄色轿子自上而下地过来。慈禧太后的灵柩非常缓慢地挪动着,灵柩上顶着一个偌大的金球,而且是用一块很宽的织锦罩起来了。它被百余个轿夫用长长的竹杠抬着,以威严而庄重的方式向前移动。太阳的照射使得那个灵柩上的黄色绸缎就像天上一道燃烧着火焰的金色河流。我平生首次意识到这种黄色是代表皇家的颜色。那金色的灵柩前面有数百面黄色的旌旗作为先导。那些旗帜被人们用红色和金色的旗杆高高地举在空中。

标签: 清朝慈禧葬礼

更多文章

  • 美人的下场:“红颜祸水”褒姒的命运有多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褒姒,命运

    西周的故事是遥远的传说,关于褒姒人们却并不陌生。“千金一笑”身价无比,然而烽火台上一场闹剧,立马使西周的统治灰飞烟灭。诸侯救国舍生忘死,君王焉能拿烽火当作笑料?就象喊“狼来了”的孩子,不是最终被狼吃掉了吗?小聪明反误大决断。百姓因此丢了性命,君王却因此断送了国家。然而究其史实,真正令西周灭亡的,还不

  • 唐朝名臣狄仁杰或为羌人后裔:武周扬名恰逢其时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狄仁杰,唐朝,武则天,

    他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福尔摩斯”,但在史籍中,他是知人善任、能力超群的政治家;他帮武则天驾驭帝国航船躲过多处险滩,却在临终前预谋政变将大周带回大唐;他品德高尚但手段灵活多变,最终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同时得以保全自身。狄仁杰什么出身?科举上来的非贵族家庭子弟。时代需要这种人。说到这一项,就不能不说说当时

  • 悲剧的孔子:人生中的三大不幸竟被妻子抛弃?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孔子,儒家,妻子,

    老婆亓官氏已经跟着孔子吃了好多年的苦了。当她对孔子青云直上的信念终于破灭之后,这种苦日子她便过不下去了,于是她最终选择了离开。大家都知道,“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乃人生三大不幸,殊不知,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圣”的孔子几乎与这三个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撞了个满怀。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的孔子,实际上

  • 两晋时也有个“姜太公”:88岁任丞相100岁去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两晋,姜太公,

    导读:西南死的这个人叫李雄,是蜀国(国号为“大成”)的皇帝,活了61岁。西北有个“世外桃源”,这里也是一个独立王国,过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悠闲日子。更有趣的是,这里还有一个“半仙”,88岁时出山做了第一任丞相。李特感叹刘禅无能李雄的父亲叫李特,来看看他的发家史。在益州巴西(今四川阆中一带)地区

  • 兵圣孙武是如何导演“以少胜多”经典战役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孙武,兵圣

    自孙武与伍子胥执掌吴之国政、开始实施疲楚战略以来,已历六年了。这六年间,由于孙武的卓越军事才能,已使楚军陷于疲于奔命之境地,直攻楚都的时机已经成熟。然而可笑的是,就在吴军准备大举伐楚之时,中原及北方十八诸侯在召陵举行声势浩大的会盟,扬言要南下伐楚。可惜晋国优柔寡断,诸侯各存私念,会盟无果而终。吴王阖

  • 唐朝的科举是怎样的:是谁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科举,武则天

    武则天很重视科举,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唐朝前期还有贵族政治的残余,朝廷内有关陇集团,朝廷外有山东旧贵族势力。武则天呢,武家是小姓,被贵族们瞧不起,武则天全靠自己的力量逐渐走上高位,在这个过程中她没少和关陇集团对抗,甚至出现了双方对骂的热闹景象。武则天上台后,特别注意扶持中低级官员,提拔庶族人士,用来取

  • 清朝画家张问陶的另一面:通过心理战屡破奇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问陶,清朝,名臣,

    清朝乾嘉年间的张问陶不只是诗画大家,也是货真价实的一代神探,他的断案方式也充满着心理战的锋芒。据《清类稗钞》的“狱讼类”记载,张问陶以翰林的身份到山东莱州当知府,恃才傲物,对山东巡抚很无礼,巡抚大人心里不爽,但朝廷官员对巡抚说:别看这小子狂傲,可他真的有才,不会耽误老百姓的事,“张守虽书生,尚不误

  • 桓温是个什么样的人?被误读千年的血性真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桓温,晋朝,东晋

    皇帝的女婿,公主的老公,这样的骄人地位,足以让东晋朝的每一个人艳羡不已。但桓温的成功,靠的绝不仅仅是这个。皇帝女儿多,女婿也多,能成器的却并不多。如果皇帝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晋书》),最多也就是皇宫内多豢养了一个庸才。给个官职,铁饭碗,吃穿不愁,落上一肚子好下水,但不会有什么作为。桓温靠的可

  •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寻访张三丰?是不是为了长生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朱棣,张三丰

    成祖兴修武当暗访建文的目的不必细说,但据相关文献记载,成祖暗寻建文帝的同时,也在寻访张三丰。如《明史稿·胡淡神道碑铭》记有“丁亥(即明永乐五年,1407)上(即明成祖)察近侍中惟公(即胡濙)忠实可托,遂命公巡游天下,以访异人为名,实察人心向背”。这里的“异人”即张三丰,而所谓“察人心向背”就是访查老

  • 南朝第一英主陈霸先为何被破棺焚尸挫骨扬灰?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陈霸先,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南朝的众多皇帝中,关于谁是南朝第一英主恐怕有争议,也许很有人会认为是刘裕,但自古以来很多人却认为是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明人归有光就曾评价陈霸先“恭俭勤劳,志度弘远,江左诸帝,号为最贤”。现代历史学家卞孝萱也曾经评价道:“陈霸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