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的科举是怎样的:是谁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

唐朝的科举是怎样的:是谁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84 更新时间:2024/4/2 9:23:42

武则天很重视科举,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唐朝前期还有贵族政治的残余,朝廷内有关陇集团,朝廷外有山东旧贵族势力。武则天呢,武家是小姓,被贵族们瞧不起,武则天全靠自己的力量逐渐走上高位,在这个过程中她没少和关陇集团对抗,甚至出现了双方对骂的热闹景象。武则天上台后,特别注意扶持中低级官员,提拔庶族人士,用来取代旧有的权贵阶层,所以她对科举十分重视。她对中国科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体现在对科举的三项改革上。

一、巩固殿试

武则天之前的科举,主要由官员负责组织考试、发榜,考生和皇帝不直接见面。但是从唐高宗开始,开创了一种新制度——殿试。皇帝当主考官,在大殿上亲自选拔人才。既然有官员负责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为什么呢?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除了父子、母子关系之外,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由皇帝主持考试,就意味着参加考试的人都算作“天子门生”,这样除了冷冰冰的君臣关系之外,考生与皇帝之间还能建立起一种温情脉脉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了考生与皇帝之间的距离。这些青年才俊都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长治久安就指望他们呢。

《旧唐书》记载,唐高宗在显庆四年(659年)春季亲自主持考试,在九百名考生中选拔了张九龄等青年才俊,这算是中国殿试之开端。但是人们总说武则天是这个制度的创立者,为什么呢?因为唐高宗这次考试是临时举措,没有形成制度,而武则天则把这件事制度化了,规模也更大。武则天做事很认真,一个个考,一考就是好几天,可谓盛况空前,从此殿试就成了惯例。所以《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都说,殿试是武则天创造的。此后历朝历代皇帝都举行殿试,进士们也自豪地说自己是“天子门生”。

二、开设武举

一说武举,武状元,好多人就想到苏乞儿。武举的创办人就是武则天。武则天时期,国家承平日久,老百姓习惯太平日子了,很少有人懂得打仗,再加上府兵制也逐渐瓦解,所以平民很少接触军事训练,国家兵源质量堪忧。几次边境战争都体现出军队战斗力开始下降,这不是个好兆头。

而且还有一件事曾经刺激了武则天。武则天曾经组织群臣举办射箭比赛,而且还设立了奖金。没想到最终拿了前几名的都是番将。什么叫番将?就是在唐朝、武周担任将领的汉族以外的人。唐朝历史上有很多番将,他们是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射箭比赛的总冠军是泉献诚,高丽人。高丽民族自古以来善射,泉献诚也不例外。拿了冠军,泉献诚却没有表现出高兴来。他对武则天说:“请陛下以后停止举办这种比赛吧。您举办比赛,拿名次的都是番将,外敌听说了,一定就知道中原尚武精神已经败落,就会产生轻中华之心。所以,以后还是别办了吧。”

武则天听了他的话,恐怕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尴尬的,射箭比赛就此停办了。可是问题在于这属于鸵鸟政策啊,不办比赛了,眼不见心为净了,可是尚武精神败落这事还是存在,该怎么办呢?武则天一直挂念这事儿,而且几次边境战争的确体现出军队战斗力下降,武则天真的着急了。武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举办的。根据《通典》的记载,武举是长安二年(702年)开始举办的,考试程序和科举是一样的,内容则涉及射箭、骑术、负重、枪术等,还要看身材和口才,嘴笨还不行。举办武举的目的和科举一样,都是鼓励年轻人投身其中,去练武,去参军。以前靠考试就能当官,现在靠考试也能当军官啦。武则天就是这样培养尚武风气的。武举的举办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后世历朝历代也延续了这个考试,而且武举还真的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不说别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一号功臣、唐朝的再造之臣——就是靠武举选出来的。他身高一米八以上,而且一身好武艺。一个郭子仪,就足以证明武举的价值。

三、加试杂文

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就是夸赞唐、宋两个朝代文学的兴盛。其实不论是唐还是宋,文学的兴盛都和武则天密切相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武则天进行了科举改革,大大促进了知识分子文学创作的积极性,改变了整个社会风气。唐代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都要给武则天记一功。

武则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她规定进士加试杂文,这促使青年学子在文章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通典》里有这样一段话,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改革带来的巨大影响:“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也就是说,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天下读书人都希冀以文采通过考试,获得荣华富贵,就连五尺童子,也耻于不通文墨。从此以后,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进士们的大名和他们的文章,往往可以十几天就传遍全国,传播速度可见一斑。天下人都仰慕他们,可以说一旦考中进士,光宗耀祖,一切都有了,雁塔题名,曲江宴饮,风光无限。到了唐朝后期,唐宣宗都羡慕进士,甚至在大殿柱子上书写“乡贡进士李某”,意思是他当个进士多好。您瞧,这就是进士的威力。

到了宋代,宰相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进士出身,官僚政治完全取代了贵族政治,科举功不可没。后来进士们受欢迎到什么地步呢?谁考中进士,谁就是钻石王老五。每年发榜的时候可热闹了:里面一圈是考生,翘首以盼,等着发榜。外面一圈是各府的家丁,膀大腰圆的,干吗呢?等着抓人呢。一揭榜,一旦某个考生高兴地说我中了,立马扑上去,往轿子里一塞,抬回府里。干吗?给我家小姐当女婿。什么出身、籍贯,一概不问,只要是进士就可以。所以闹出过笑话,有一次发榜,一个大户人家抓住一个新科进士,人长得也帅气,进入府中,主人赶紧出来行礼说,我家有小女,年龄和您正匹配,想嫁给您,尊意如何?年轻人从容淡定,谢谢您的美意,没问题,就有一样,等我回去问问我老婆。有妇之夫你们给抬来干吗?急啊,都来不及问!宋朝人把这种行为叫作“榜下捉婿”。“捉”,这字多形象啊。

科举能如此发展,武则天功不可没。大家熟知的那些唐代大文豪,绝大多数都是武则天以后的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韩愈贺知章等。武则天以前呢?您可能最多说出个“初唐四杰”来,为什么?这与武则天对文学的重视密切相关。所以,唐诗宋词,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是武则天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印迹之一。

标签: 唐朝科举武则天

更多文章

  • 清朝画家张问陶的另一面:通过心理战屡破奇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问陶,清朝,名臣,

    清朝乾嘉年间的张问陶不只是诗画大家,也是货真价实的一代神探,他的断案方式也充满着心理战的锋芒。据《清类稗钞》的“狱讼类”记载,张问陶以翰林的身份到山东莱州当知府,恃才傲物,对山东巡抚很无礼,巡抚大人心里不爽,但朝廷官员对巡抚说:别看这小子狂傲,可他真的有才,不会耽误老百姓的事,“张守虽书生,尚不误

  • 桓温是个什么样的人?被误读千年的血性真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桓温,晋朝,东晋

    皇帝的女婿,公主的老公,这样的骄人地位,足以让东晋朝的每一个人艳羡不已。但桓温的成功,靠的绝不仅仅是这个。皇帝女儿多,女婿也多,能成器的却并不多。如果皇帝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晋书》),最多也就是皇宫内多豢养了一个庸才。给个官职,铁饭碗,吃穿不愁,落上一肚子好下水,但不会有什么作为。桓温靠的可

  •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寻访张三丰?是不是为了长生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朱棣,张三丰

    成祖兴修武当暗访建文的目的不必细说,但据相关文献记载,成祖暗寻建文帝的同时,也在寻访张三丰。如《明史稿·胡淡神道碑铭》记有“丁亥(即明永乐五年,1407)上(即明成祖)察近侍中惟公(即胡濙)忠实可托,遂命公巡游天下,以访异人为名,实察人心向背”。这里的“异人”即张三丰,而所谓“察人心向背”就是访查老

  • 南朝第一英主陈霸先为何被破棺焚尸挫骨扬灰?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陈霸先,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南朝的众多皇帝中,关于谁是南朝第一英主恐怕有争议,也许很有人会认为是刘裕,但自古以来很多人却认为是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明人归有光就曾评价陈霸先“恭俭勤劳,志度弘远,江左诸帝,号为最贤”。现代历史学家卞孝萱也曾经评价道:“陈霸先是

  • 诸葛亮名垂青史的人文因素:具备三大重要品质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蜀汉,性格,

    历史上,无数权倾一时的显达人物,生前声威赫赫朝野敬畏,身后则骂名滚滚令人不齿;也有些如过眼烟云,生前风光八面,身后寂然无闻。一个政治家,最难能的是生前身后都受人尊敬,敌友我各方都对之交口称赞,名垂青史,万古留芳。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尊敬的历史名人。诸葛亮不论是在世之时还是身殁之后,蜀中吏民都对他

  • 为何说项羽是只穿着衣服的猴子?项羽的真实形象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楚霸王,项羽

    项羽率领大军入秦都咸阳,杀子婴,焚阿房宫,甚至很多贫民也都被楚军所杀。对项羽称道尤嘉的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到:“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羽进咸阳,一焚烧宫殿、二杀人、三抢夺财宝和妇女,没一件是好事情,项羽的残暴可见一斑。就在项羽打算引军

  •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因贪图眼前小利而最终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吕布,名将,

    吕布是整部三国演义中最厉害的武将,除了张飞、典韦等名将能在其面前过一番招外,普通武将在其面前交手不过十余合,就非死即残。所以人送“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见各路英豪对其勇武之忌惮。但如此英勇的吕布,却没有把本事用到正处上,而全用到背主求

  • 被忽略的名将黄忠:年轻的时候没得到成名时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黄忠,三国,名将,

    大凡言三国武将,必及吕布、马超、关羽、张飞、赵云、典韦、许褚等,似乎前几名总也排不上黄忠。大家也跟诸葛亮一样,觉得黄忠这把年纪,能忝列五虎大将之四,已经很不错了,还想咋样?估计黄老将军也不会想咋样,不过细心的网友一定会发现,三国中最最不能忽略的人就是黄忠了。黄老将军生平事略可考的也就是人生的最后八年

  • 三国不败名将孙策:横扫江东从未遭遇战场挫折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策,江东,三国,

    曹操称他:“猘儿,谓难与争锋。”袁术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他就是三国第一军事天才孙策,在前后不足九年时间里,他横扫江东,鲜有败绩,若不是被刺客杀死,那三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孙策,字伯符。名字不俗,相貌也不错。三国

  • 解密凤雏庞统:阵亡之前比诸葛亮更受刘备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庞统,诸葛亮,刘备,

    庞统的死,是刘备的一大损失,也是三国一大公案,而庞统与孔明之间的关系,是敌是友,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以下提出一点见解。东汉末年,刘表割据荆州,他藉着与襄阳蔡家联姻和招揽荆州名士蒯氏兄弟来巩固本身在荆州的权威,并且也任用傅巽之类的流亡客,结合本地豪族与外来流亡客两股势力,雄霸一方,但是,庞统一家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