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贤王奕訢为何一辈子逃不出嫂子慈禧的手掌心

贤王奕訢为何一辈子逃不出嫂子慈禧的手掌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563 更新时间:2024/1/26 0:52:08

到清朝末年,爱新觉罗家族的王爷们突然集体进入了低迷。在外人看来,他们似乎已彻底将祖先的优秀基因丧失殆尽,不但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甚至连整个江山都拱手让给一个女人做主,而他们则集体拜伏在后者的石榴裙下混日子。这个女人,便是叶赫那拉氏的慈禧太后。于是在清王朝的最后五十年,爱新觉罗皇族的天下居然由一个女人说了算。且不说早年的八大铁帽子王已基本靠边站了,即便是后来崛起的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等新派铁帽子王,又何尝能重振祖先的声威呢?

网络配图

就拿清王朝后期最能干的恭亲王奕訢来说,尽管成功掀起了晚清第一波改革大潮,但是这次“自强”运动并没有使王朝走向质的蜕变。实际上透过表面的辉煌人们依然会发现,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铁帽子王爷奕訢从来就没有摆脱过头上的“紧箍咒”。正如孙悟空无法逃脱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奕訢也无法摆脱另一位“佛”的掌控,那就是慈禧太后“老佛爷”。

奕訢与慈禧,堪称整个晚清最令人瞩目的政治组合。在长达三十八年的时间内,这二人之间时而合作,时而较量。随着奕訢的地位骤升和声望日高,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按捺不住了。1865

年3 月31

日,籍籍无名的翰林院编修蔡寿祺居然上奏弹劾奕訢,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蔡寿祺不过是一名品级很低的学术圈官员,他居然敢摸老虎屁股,显然不是借酒撒疯,一定是来自高层的授意。果然,一向对恭亲王偏袒有加的慈禧太后突然翻脸,免去奕訢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而奕訢则开始意识到,如今的大清不需要“周公”,一切权力归“圣母”。据记载,最终恭亲王像个犯错的小孩,来到在太后面前“伏地痛哭、无以自容”,恳求后者的宽宥。鉴于当时的形势还离不开奕訢,慈禧太后见好即收,“慷慨”地允许奕訢重新上岗,不过还是顺便剥夺了其“议政王”的头衔。

经过这次沉重打击后,奕訢终于明白了一个硬道理:权力是太后给的。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这一教训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数十年如一日悬挂在他的头上。虽然后来心气颇高的恭亲王也曾在局部战场上予以反击,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遭到更沉重的打击。1868

年,正是在奕訢的大力支持下,山东巡抚丁宝桢果断杀掉了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安德海。此事虽然着实令奕訢出了一口恶气,但不可避免地招致了慈禧太后的忌恨。1872

年,当同治皇帝准备重修圆明园作为对母后的献礼时,又是奕訢纠集一班大臣极力劝谏,从而进一步触怒了慈禧太后。1881

年,随着慈安太后的去世,奕訢失去了在宫中可以制衡慈禧太后的唯一力量。

网络配图

1884 年4

月,鉴于清军在中法战争中失利,慈禧太后指责军机处负有人事之责,颁布诏书开去奕訢一切差使,家居养疾。这一结果几乎令所有人大跌眼镜。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回想起二十年前初次遭慈禧太后打击时,朝中几乎所有大臣都出面为奕訢求情,而这次军机处被连锅端了,朝臣们竟出奇地平静,就那样冷漠地注视着恭亲王萧然的背影。

从此之后,恭亲王长期隐居在北京西郊的寺庙,几乎不问世事。该寺有一棵著名的“卧龙松”,为寺内的“五大名松”之一。奕訢不但把自己比喻为不得志的“卧龙”,还题写了“卧龙松”三字刻在石碑上,立于松下,支撑着古松的主干,至今仍留存原处。而这种消沉得近乎绝望的状态,也直接体现出其真实的心境。整整十年后,随着帝国与日本兵戎相见,国事纷乱之际,慈禧太后在舆论的压力下又重新起用了这位当年以办外交著称的铁帽子王。可惜的是,此时的恭亲王再也不是当年的恭亲王了,正所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虽然再度回到了总理衙门这个曾经最为熟悉的岗位,但脱离权力核心多年,奕訢显然已无力回天了,反倒是多了几分暮气。昔日的那位“鬼子六”,早已将所有的功名都视作了“浮云”。四年后,正当康、梁等人鼓动光绪皇帝厉行变法之际,满腹忧虑的恭亲王与世长辞,终年66

岁,谥号“忠”,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恭亲王死后,国内外惋惜声如潮。美国传教士、外交官何天爵(ChesterHolcombe,1844—1912)认为,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再决定自己的对策。

网络配图

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应付,毫不屈服。正当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后来甚至流行着一种普遍的看法:如果恭亲王不死,可能会挽救国家很多的不幸。

标签: 王奕訢

更多文章

  • 岳飞的悲哀:遭怨恨不止是军功还有对起义军太仁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岳飞

    岳飞已掌握了起义军的虚实情况,遂发动了进攻。起义军经过艰苦的抗击,最后失败,彭铁大在马背上被岳飞生擒;二万多老弱被俘,后被岳飞放回老家。岳飞小朝廷把农民反抗斗争看作比金军入侵还更危险。在金兵暂时撤退、宋金形式发生急剧变化以后,高宗立即把南宋领兵抵御金军的大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岳飞等从抗金前线调离

  • 三国悬案:温酒斩华雄之人竟然不是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关羽

    温酒斩华雄,被说成是关羽出世以来第一件露脸的事。故事见于《演义》第五回,说的是:关东十八路诸侯起兵讨董卓,各领兵将在洛阳外围驻扎,平原相刘备带领关、张等人也随北平太守公孙瓒来了。各诸侯共推袁绍为盟主,歃血为盟。会后,首先由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直抵汜水关挑战。董卓以华雄为骁骑校尉,迎战孙坚。将孙坚打败

  • 孟姜女哭长城的历史真相?竟是有人栽赃秦始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中国古代民间的爱情传说,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因这个爱情故事,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的民歌,曲名为《孟姜女》。《左传》中记载,在春秋时期,齐人杞梁即为孟姜女之夫,他身为勇士随着齐庄公上战场,不幸战死在疆场。后齐国与莒国罢战,他的尸首被运送回国,孟姜女痛哭,前去迎夫

  • 汉朝皇帝刘邦:为何给死去的老爸扣个绿帽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

    刘邦为何给老爸扣绿帽子:刘老太公早年说:我上辈子做了什么孽,养下刘季这么个坏种种;后来……后来啥话都不敢说了,跟着满朝文武一起喊:吾皇万岁万万岁!刘老汉这一辈子,享受过至高无上的荣光,之前却也被三儿子刘邦折腾得够呛,最让老汉叫屈的是,人都死了入土了头上愣是给扣了顶绿帽子。——刘邦弟兄四个,大哥刘伯,

  • 慈禧太后与包饭的故事:慈禧一生最爱的就是包饭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慈禧

    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很爱吃包饭,有一次她吃包饭,一高兴便赏给一名太监一包,那太监谢过恩吃了。慈禧问他好吃不好吃?太监忙恭恭敬敬地跪奏:“回老佛爷,好吃!”慈禧又赏他一包,太监忙又吃了。太后又问好不好吃?太监忙又回话说好吃,太后再赏一包,太监早已吃饱,可太后赏饭,又不敢不吃,如果不吃,就是抗旨不尊了。网

  • 乾隆帝为何不杀纪晓岚?有关纪晓岚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皇帝,喜欢作诗,擅长题词,号称十全老人,不过既不是书法家,也不是诗人。尽管如此,乾隆帝手下却有很多大才子,比如刘墉、纪晓岚,至于那位和珅,其实也算得上。刘墉这个人,父亲是大学士刘统勋,自己本人是书法家,一家人地位显赫,乾隆帝自然爱屋及乌;和珅相貌英俊,年少有为,精通各种

  • 朱元璋怎么除功臣蓝玉:活剥人皮送给其女留念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蓝玉

    蓝玉与胡惟庸一样,也是定远人,乃明朝开国大功臣常遇春小舅子。此人长身赤面,仪表堂堂。是个勇略双全的大将材料。他最早录于常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后来,他跟从傅友德代蜀地,从徐达北征,与沐英一起定云南,功勋卓著。朱元璋册其女为自己的儿子蜀王为王妃。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又与大将冯胜北征残元军,在

  • 父亲皇帝为了让傻儿子开窍竟送宠妾去侍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炎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这话有道理,父亲应该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包括德智体美劳,语英数理化,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性教育。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的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古代科学比较落后,不懂近亲结婚的严重后果,司马炎就吃了愚昧落后的亏,生下一个傻儿子司马衷。网络配图司马衷出生的时候,国家还叫

  • 李世民不仅夺取了杨广的皇位,还霸占了他的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太宗

    史上关于萧皇后的记载写的神乎其神,说萧皇后是一位美艳绝伦的女子,在她的传奇一生中,一共有六位君王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更有甚者说唐太宗李世民打败了突厥大军之后,对当时已年过五旬的萧皇后一见倾心,将她带入皇宫,封为昭容,成了皇帝的宠妃。但是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吗?其实,萧皇后服侍六位君王的说法并不可靠

  • 宋太宗在陈桥兵变中的“功勋”是文人的谎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太宗

    在宋史中,应该说,宋太宗赵光义以及其后代宋高宗赵构是两个最让人“读不懂”的历史人物。由于种种原因,笼罩在他俩的头上,有许多历史的谜团。关于宋高宗赵构,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专门述说,这里,还是先来说说宋太宗赵光义的“那些事儿”。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赵匡胤讳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为赵炅,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