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太宗在陈桥兵变中的“功勋”是文人的谎言?

宋太宗在陈桥兵变中的“功勋”是文人的谎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030 更新时间:2024/2/11 6:03:05

在宋史中,应该说,宋太宗赵光义以及其后代宋高宗赵构是两个最让人“读不懂”的历史人物。由于种种原因,笼罩在他俩的头上,有许多历史的谜团。关于宋高宗赵构,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专门述说,这里,还是先来说说宋太宗赵光义的“那些事儿”。

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赵匡胤讳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为赵炅,像历史上许多封建帝王死后都封有庙号一样,赵光义的庙号便是“太宗”。

我们说,在宋太宗的头上,笼罩着许多历史谜团,而第一个谜团,就是赵光义究竟有没有参加过“陈桥兵变”?究竟是不是这次兵变的功臣?这里,不妨称之为太宗的“功勋问题”。

诚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宋朝的“革命”最早是从“陈桥兵变”开始的,虽然和唐朝“晋阳起兵”一样,赵匡胤也是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宋朝的政权相对于唐朝的政权来的显然要容易得多,比两汉以及明朝的政权的取得更是不知要容易多少倍!与这些王朝开国前的血流成河的惨烈征战相比,那宋朝的“陈桥兵变”简直就像是在演戏。

也正是由于政权的取得易如反掌,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北宋其实没有为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

但即便是这样,在太宗朝以后的一些正史中,还是把赵光义描绘成“陈桥兵变”的功臣,说他在整个兵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倒好像倘若没有赵光义的强力主张与推动,“黄袍加身”这一幕就不会上演似的。

然而,对于开国时赵光义的“功勋问题”,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与结论。

就像辩论的双方各持己见针锋相对一样,在正方即代表正史观点的一方看来,赵光义不仅参加了陈桥驿兵变,而且,还是陈桥兵变集团的核心人物,是这次兵变的主要策划者与组织者。如在反映宋代的不少史书中,都对他在整个兵变中的言行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说是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的大年初二,身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奉诏率军出征,时为供奉官都知的赵光义也在军中。在行军途中,赵光义与赵普等人一直明里暗里做着策反鼓动工作,为兵变的成功大造舆论,在部队来到距离开封40多里的陈桥驿后的第二天早晨,又与众将士一起闯进赵匡胤的营帐,不容他哥赵匡胤分说,硬是将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肩上。

不仅如此,还有的史书如生活在宋真宗宋仁宗时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著的重要文献《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一文竟然还说,陈桥兵变时,“市不易肆”,也即士兵入城,秋毫无犯,也完全是赵光义的功劳。说是赵匡胤既被“黄袍加身”后,回师向开封进发,在进城之前,赵光义拦住赵匡胤的马头,叩马而谏:“这次回师开封,将士们如果自恃功高,大肆抢劫,使得老百姓肝脑涂地,那就绝不符合应天顺人的精神!最好是要诸军将领立下严守军纪的誓言,然后前进。”硬是给他哥上了一堂极为生动极为重要的“政治课”。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赵光义真的是很有见识,很有思想,而且也极富有仁爱精神。而按照正史的观点,显然,也正是由于赵光义的“友情提醒”,赵匡胤才与将士们约法三章,确保大军进城秋毫无犯。

据说,赵匡胤对自己的这个弟弟非常赏识,称赞赵光义很有谋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就有等自己百年之后把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想法。

如果照此看来,赵光义的确是宋帝国的开创者与奠基者。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华丽转身,成功“变脸”,几乎在一夜间就由后周殿前都点检变成大宋天子,而且成为一个圣明、仁爱的天子,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自己的“小弟”赵光义与赵普们的鼎力相助。倘若说,赵匡胤是这场政治戏剧的优秀男主角,那么,理所当然,毫无争议,与赵普一样,赵光义则显然也是这场政治戏剧的总策划、总导演、总剧务之一。而且,他所发挥的作用很显然比他的哥哥赵匡胤还要大。

可是,反方的看法却截然相反,认为陈桥兵变,当时赵光义根本就不在现场,所谓的“叩马而谏”等纯粹是子虚乌有,凭空杜撰。

据学者考证,今已亡轶的《太祖实录》有新旧两本,旧本《实录》没有这一情节,而在新本《实录》中,赵光义不仅“叩马进谏”,而且还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与发动者,以此表明,作为宋帝国的草创者或“元勋”,赵光义继承太祖的皇位乃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事情。

然而,据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卒于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的宋人邵伯温在其《闻见录》里引证王禹偁的《建隆遗事》说,赵光义压根儿就没有参与陈桥兵变,他甚至都没有随大军一起“出征”,当陈桥驿兵变发生的时候,赵光义当时还呆在开封城里陪他的母亲杜氏,一家人正聚在一起“欢欢喜喜过新年”呐!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王禹偁曾于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次年改知扬州。他曾参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所以,若是根据直觉判断,敢于直书史事具有“硬骨头精神”的王禹偁在其《建隆遗事》中所言应该说比较真实可信。

对于这些内幕,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宋人不好明说,但是元人敢说。《宋史》是元代修的,所以元人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一文里说:实录中“太宗叩马”的那一段话,“后录增入,显是迎合”。袁桷是元代一位著名学者,文章和书法俱佳,年轻时就因“能文”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后来又长期担任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又迁侍讲学士,参与纂修累朝学录。所以,从他的履历看,应该说,袁桷是一位宋史研究的专家。在袁桷看来,宋代许多御用史官在记事中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只不过是为了拍太宗皇帝的“马屁”而已。

标签: 宋太宗

更多文章

  • 兵荒马乱的三国年代,曹操怎样迅速让百姓安居乐业?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曹操

    汉魏期间,群雄并起。曹操占据的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但是曹操硬是倔强其间,十数年之内,东擒吕布,西逐袁术,北破袁绍,南征刘表,基本统一了动乱的北中国。原因有很多,比如奉天子讨不臣的旗号,曹操的知人差任,用兵如神等等。其中有一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那就是他早年在兖州就推行的屯田

  • 三国演义严重神话的五个人:关羽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对国人的影响深远,三国很多事情都是从三国演义中得知的。但三国演义毕竟是本小说,既然是小说必然会有艺术夸张等因素在里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三国演义中严重被神话的五个人,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5、华雄《三国演义》中的华雄可谓是三国中出现的第一个boss。先是大破孙坚,斩杀祖

  • 狂喝十斗而不醉 三国时期酒量最大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满宠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满宠的事迹与正史大体相当,为刘晔所荐,后来跟吕虔一起投靠了曹操,为军中从事。到汉献帝东归时,满宠劝说杨奉将徐晃来投。曹操与袁绍交战时,满宠协助夏侯惇镇守汝南,以防刘表。关羽围樊城,时大水至,满宠劝曹仁固守,以待援军,不可弃城而走。曹操采纳司马懿建议,令满宠为使节去游说东吴袭取关

  • 他是大秦战刀的锋芒 却有人说他贪婪!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翦

    说实话,写这篇文章感觉有点激动,我曾经想拿王翦和白起比一下高低,作为一个比较喜欢战神的我不太想去在生活或者其他方面去比较将军,所以我只是从战场上的表现来分析了他俩的优秀之处,最后也难下结论。但是不管怎么评价,我感觉称呼他俩为大秦荡平六国的刀锋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了。在战国这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诸侯国互相

  •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史上最完美的空手套白狼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

    刘邦从泗水亭厂到开国帝王,不难看出此人的野心。刘邦一生其实是个非典型政客形象,其内里和流氓政客并无二致,用心术空手套白狼的事,他可没少干。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刘邦的政治野心是怎么达成的。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从泗水亭长到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一国之君。他的帝王之路走的

  •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为何如此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苏轼

    北宋神宗年间,朝廷想要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让王安石展开变法运动,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运动,其中就有苏轼。苏轼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抵制和抗议。推行变法前,苏轼指出王安石变法措施太为激进,在北宋社会根本走不长久。网络配图苏轼为何发对王安石变法?1069年,苏轼

  • 张居正之死:张居正为何死后被鞭尸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居正

    说起张居正之死,小编想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官居首辅中死的最惨的一个,没有之一,这个最惨不是说他的死因而是张居正死后居然被鞭尸,一般能被处以这种刑罚的无一不是大奸大恶之一,又仰或是与皇上的意见相左,可是张居正不是,他以国事为己事,为国尽忠职守,那么,想知道张居正为何死后被鞭尸吗?且听小编为您娓娓道来。张

  • 揭秘:为什么三国的这位皇帝不常被提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皇帝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被关注的最多的往往是那些在战场上杀敌的将士和智慧超群的谋士。相比来说皇帝就关注的比较少了。只是对刘备,孙权,曹丕了解的多。尤其是下面这位皇帝,他在三国里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今天就来说说他的故事。网络配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魏文帝曹丕病故,魏明帝曹叡刚即皇位的时候。那时候明

  • 清朝十二位皇帝葬在哪:原来皇帝都是风水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十二位皇帝葬在哪

    清朝,自从努尔哈赤发迹,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一直到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一共持续了约276年。这两百多年的时间中,共有12位皇帝在位,他们生前发生的事儿,被如今的清宫剧传的是神乎其神,比如最近热播的某剧,康熙皇帝和纳兰性德之间的故事,简直虚构的毫无下线。不过,皇帝们死后的事儿却是没什么

  • 张飞的一场战地姻缘 让几大豪门都成了亲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飞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刘备为左将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任命关羽、张飞为中郎将,相当于师长或旅长,表面上对他们挺客气,“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但其实是把他们软禁了起来。表面温和平静的刘备其实一向不是省油的灯,在许县他暗中参加了董承策划的政变,这件事还有行动,刘备又找机会离开了许县,带兵到了徐州,表面是